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信不信,一件青銅圓壺上,竟裝飾了96條蟠龍和576朵梅花

先秦青銅鑄造工藝的集大成之作——陳璋圓壺。

記者從正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幽燕長歌——燕國歷史文化展”了解到,最近幾十年間,考古相繼發現了多處比較明確的燕國都城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從戰國中期開始,燕國的手工業發展迅速,門類齊全,有青銅器、鐵器、陶器、玉石器、漆器、骨蚌器等,其中冶鐵業在列國中佔據著領先地位,發達的經濟為其政治擴張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

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多民族聚居的特點,造就了燕國深厚而多元的文化積澱。燕國的建立不僅守衛了周王朝的北方邊境,同時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燕山南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燕立國800余年,燕地歷來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與文化在這裡表現得色彩斑斕。作為華北平原通向東北地區的重要通道,這一地區也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和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化的交匯之處。燕國的建立、燕文化的發展,使其成為民族融合的重要陣地。

考古發現燕國都城遺址主要有三處

燕國都城幾經遷都,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比較明確的燕國都城遺址主要有三處:一處是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的西周早期都城——董家林古城;另外兩處是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南的燕中都——竇店古城,以及位於今河北省易縣的燕下都——武陽古城。此外,在今河北、天津、遼寧、內蒙古等地區,還發現了不少戰國時期燕國的中小型城址,這些遺址出土的瓦當建築遺物及其它文物,與燕下都遺址出土的同類文物風格一致,但規格較低。這為探尋燕國地方城市的分布及其特點提供了重要線索。

據了解,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有燕上都薊城、燕中都竇店古城、燕易都臨易和燕下都武陽城。目前,燕下都的考古資料最為豐富。

戰國中期以後,隨著燕國勢力的強大和統治範圍的擴大,在燕國疆域範圍內形成了獨具燕地特色的文化面貌。目前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相繼發現了多處燕文化的遺址和墓葬,出土文物數量眾多,種類豐富。

陽庚簋、亞卣(yǒu)、各類陶器,工藝精致的馬車零件及精美飾品的發現,反映了周代的列鼎制度和燕國人尊崇的禮製及文化生活。

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亞卣。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陶簋。

列鼎制度是周代的一種禮製等級制度。它是指將造型、紋飾、銘文完全相同但形體大小依次遞減的鼎和簋組合起來,鼎和簋的數量分別為奇數和偶數,按照次序有規律地陳列,並配以不同種類的食物。雖然琉璃河遺址燕侯墓被嚴重盜掘,但M251、M252兩座貴族墓保存得還完整,它們隨葬的鼎和簋的組合情況基本符合周禮的規定。

周代的列鼎制度。

陳璋圓壺堪稱先秦青銅鑄造工藝的集大成之作,共裝飾了96條蟠龍、576朵梅花!

燕國青銅器種類豐富,鑄造工藝較為精湛。“琉璃河遺址鑄銅陶范的出土,說明燕國有自己獨立的青銅鑄造生產,燕下都遺址城內手工業生產區已設專門的鑄銅作坊。”燕國青銅器的風格除具有中原周文化的特徵外,還大量吸收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因素。

陳璋圓壺是先秦青銅鑄造工藝的集大成之作。它為雙層套壺,頸部採用錯金裝飾。壺體內層輕薄,懸空。外層透雕鏤空紋飾,卷曲的蟠龍在彎曲處綴以梅花。這件圓壺共裝飾了96條蟠龍、576朵梅花。肩部鏤空紋飾之上有一圈銅箍,4隻伏獸和4鬲銜環獸面鋪首相間分布,伏獸與銜環都通體裝飾錯金銀紋飾,獸面鋪首頭部鑲嵌綠松石。紋飾色彩亮麗,動物形象靈動。

考古發現,燕國在冶鑄鐵器方面的成就尤為顯著。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發現了三處鐵器作坊,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鐵器,河北興隆縣燕國礦冶遺址也出土了一批製作精美的鐵鑄范。對這些冶鑄材料的研究可知,燕國鐵器的成型方法依據鑄器的種類,既有鑄造成型,也有鍛造成型,並採用了淬火加工工藝。

展廳展出了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仿銅陶禮器,有食器和樂器兩大類。食器主要有鼎、簋、豆、壺、盤等,其中以九鼎八簋的組合最為矚目,不同形製成組的陶豆和陶壺也蔚為壯觀。樂器有成套的編鍾、石磬。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陶鼎。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陶方壺。

北京昌平松園村二號墓出土的朱繪陶簋。

出土的羽翅紋提梁銅壺。

北京琉璃河遺址出土的鑾一組。

天津博物館藏的灰陶鼎。

天津青池遺址出土的陶鬲。

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仿銅陶禮器有食器和樂器兩大類,食器主要有鼎、簋、豆、壺、盤等,其中以九鼎八簋的組合最為矚目,不同形製成組的陶豆和陶壺也蔚為可觀。樂器有成套的編鍾、石磬。

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九女台墓區16號墓和辛莊頭墓區30號墓,分別出土了以“九鼎八簋”和“七鼎六簋”為代表的成套仿銅陶禮器,代表了戰國時期燕國禮製的內容和形式。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韓 宏

圖:韓 宏

編輯:韓 宏

責任編輯:葉志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