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銅藝術的巔峰之作:三足器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製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鼎原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用以烹煮和盛放菜品。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最早是用黏土燒製而成的陶鼎,而後逐漸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古代的鼎有三類:一為鑊鼎,是用以煮牲及魚、臘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鑊鼎的代表。二為升鼎,又稱正鼎,用於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意思是鑊鼎煮肉及魚、臘之後,既熟,乃放入食鼎。三為羞鼎,又稱陪鼎,羞就是滋味鮮美的調味羹,它是用牲及禽獸肉為主料製成的。鑊鼎煮肉及盛到正鼎內的肉是無滋味的,所以食用時還需要以羞鼎內的羞味調和裹汁。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禹鑄九鼎之後,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成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王往往以舉國之力鑄造大鼎。

鼎是旌功記績、祭祀神靈的禮器。西周時期,禮製加強,盛行“藏禮於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鼎作為“藏禮於器”的代表,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按照禮製組合成的所謂“列鼎”,《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有雲:“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各級鼎的盛放物品也各有規定。如天子的第一鼎盛牛,以下盛羊、豬、魚、肉脯、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的鼎內則去後二味。卿大夫的第一鼎盛羊,以下有豬、魚、臘、腸胃等。士則僅有豬、魚、臘。”

鼎上的饕餮、夔龍、虯等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有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象徵著統一與和平,昌盛與安寧,是吉祥之物。

鼎作為禮器的功能,隨著奴隸制度的衰微,“禮崩樂壞”,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王問鼎一事: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秦代以後,隨著文化的發展,鼎所代表的王權象徵意義被日漸淡化,曾經盛極一時的青銅器成為了寺廟中焚香的容器。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

商周時代,青銅工藝逐漸發展成熟。青銅鼎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鼎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見證了商周時期的歷史,是商周文明的重要見證。

鼎上的銘文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後母戊鼎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造型莊重,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其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準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