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歌終於要發力資訊流,為何落後百度兩年?

谷歌追趕百度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今天,多家媒體報導,谷歌在媒體溝通會上正式宣布推出全新的搜索,未來的谷歌搜索,除了搜索框之外,還加入了資訊流,包括了短影片、圖片等等,谷歌將資訊流產品命名為 「Google discover」,取代了之前的 「Google News」。

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功能最快將在下周正式登陸移動端,屆時所有在瀏覽器和 app 上登陸谷歌搜索的用戶,都會在搜索框下面看到資訊流業務。

谷歌對於搜索重心的轉變主要集中在從文字到可視化的轉變上,因為谷歌也意識到,用戶更傾向於圖片、影片等更加直接的表現形象,在媒體溝通會上,谷歌展示了一個例子。在移動端搜索 Giada(某位女名人),首先出現的是關於她維基百科的敘述,然後是圖片,再最後才是一個個關鍵詞網頁。

一個比較大的看點是,谷歌還推出了一個名叫 Featured Videos 的功能,也就是通俗理解的短影片,用戶點開後會給你不間斷的推送播放相關的短影片(學習了國內自動播放的套路),這大概也是谷歌圍繞其整體未來的搜索形態所做的改變。

我看完的最大感受是,為何谷歌和百度的路徑如此相像?一家全球性的巨頭,為何對於資訊流這塊的業務反應如此遲緩?以至於讓百度佔了兩年的 「先機」?到底是什麽原因讓谷歌成為百度的徒弟?

谷歌走過的路 都是百度走的老路

百度於 2016 年內測資訊流,並於下半年正式在手機百度中推出,當時的背景是今日頭條迅速崛起,BAT 聯合圍剿。阿里推出了大魚號,並宣布拿出 20 億補貼內容創作者,騰訊推出企鵝號不久, 當時的想法是做一個打通各個流量管道,一鍵分發式的自媒體管道,百度也在 16 年下半年推出資訊流業務,2017 年 2 月,李彥巨集表示:

「今年是內容分發的新時代。百度從本質上來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 我們現在非常重視的 feed 流產品。過去傳統的搜索是人在找資訊,現在要逐漸演進到資訊找人。人在沒有主動表達他的資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能夠猜出來這是他喜歡的,這是他需要的資訊。」

相比騰訊和阿里依靠流量管道去圍剿的思路,百度面臨的問題是,是否要在自己主營業務上動刀子的問題,畢竟搜索疊加資訊流之前沒人做過,壓力可想而知,不過 2017 年的第一季度的財報算是讓百度舒了一口氣,根據 2017 年百度 Q1 季度財報顯示,手機百度資訊流日活用戶已達到 8300 萬,這個數據甚至超過了日活 6000 萬的今日頭條。

到了 2017 年 11 月,原本在手百底部一級目錄欄的百度影片,宣布更新為好看影片,同時並開放了獨立 app,根據 qusetmobile 的數據顯示,18 年好看影片的 DAU 已經突破 1000 萬,短影片小巨頭無疑。

而谷歌依然無動於衷,直到 2017 年 7 月份,谷歌才表示,將在手機搜索應用中加入 google feed 功能,每條新聞將以卡片形式呈現,這基本上就是照搬百度的套路。

不過矽谷的媒體並不是特別看好谷歌資訊流業務,他們對於 Google discover 的評價基本上還停留在老三樣的評論上:對抗 Facebook news feed,對比 apple news,以及擔憂假新聞和隱私泛濫。

一向領先的谷歌,為何在資訊流這件事上反而被百度 「帶節奏」?

老實說,谷歌並非對資訊流後知後覺,谷歌最大的對手,蘋果和 Facebook,先後都推出了資訊流業務,尤其是 Facebook 的資訊流,Newsfeed 是 Facebook 過去十年來開創的最具創新性的產品,它將好友發布的資訊,關注的內容,新聞,感興趣的話題,廣告軟文全部雜糅到一起,形成一個瀑布資訊流,用戶可以不停的刷,不停的和好友互動,點讚,poke,最後形成一個穩固的關係鏈。

之所以在資訊流這件事上被百度帶節奏,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百度等公司資訊流業務的快速增長,也讓谷歌開始垂涎這塊市場。

谷歌的收入大部分還是依賴傳統的廣告投入,移動端變現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谷歌的盤子是面向全球市場,而與此同時,百度自從啟動了 AI + 資訊流雙引擎的戰略後,已經初見成效:2018 年百度 Q2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 6 月 30 日,百度營收達 260 億元(大約 39.3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淨利潤 64 億元(大約 9.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45%。營收和淨利潤均高於市場預期。

與此同時,百度移動端 Q2 淨營收佔比相較同期提升到 77%,手機百度 App 用戶活躍用戶數達到 4.68 億,日活和月活比率穩定在 29% 左右。考慮到資訊流目前還有很大到變現潛力,百度未來幾個季度移動端營收持續增長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谷歌看了怎麽不心動呢?

二是放眼全球,資訊流都是一個全球適用的產品。

遠的不說,就說 UC 和 opera,兩個瀏覽器產品,在全球市場斬獲億級的用戶,正是靠了資訊流的快速增長,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BAT 加碼:瀏覽器的資訊流之路能走多遠》中提到的:資訊流已經成為移動瀏覽器最佳的載體之一,不光是國內,在國外也取得了巨大的增長,UC 在海外的成功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資訊流不光能成為瀏覽器業務增長的火箭,也能帶動相應產業的發展。

資訊流對於廣告商來說,解決了兩個根本問題:曝光和精準度。

由於互聯網產品向移動端的演化使得廣告展示位不斷的減少,如果在移動端還通過跟 PC 端類似的彈窗、懸浮窗等廣告形式,會極大的影響用戶體驗,為什麽過去手機上的彈窗廣告,banner 廣告都沒有成功,原因就在於過於生硬,用戶比較反感,而資訊流廣告可以方便的 「融於其中」。

另一方面,Feed 廣告同樣是根據性別、年齡、愛好、地理位置等一些用戶標簽進行精準匹配,以此來幫助廣告主知道 「被浪費的那一半廣告費在哪兒」。

三是國外對於假新聞的監管比國內要嚴格的多。

從川普公開抨擊 BBC 是假新聞,到小扎接受國會聆訊,重申 Facebook 對於假新聞的打擊措施,都證明了一件事,國外對於假新聞的容忍度和打擊力度要比國內大的多。

這也是國情使然。

以假新聞重災區 Facebook 為例,Facebook 團隊專門設立了 「虛假標簽」,若有多名用戶舉報則該條消息會自動顯示「虛假新聞」的標簽予以提醒,除此之外,還將更新系統辨別錯誤資訊的能力。例如 Facebook 會識別出那些頂起發布虛假消息的用戶,限制其內容的發布和傳播,做到在消息發布之前更有效的篩選。

但,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防不勝防,國外網友的花式造假能力,簡直可以如今來自,比如下圖這個曼森釋放的消息。

一個不成熟的猜測

1. 谷歌的資訊流能夠成功,但需要很長時間。

谷歌既然已經宣布推出了資訊流,那麽想必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和測試,但谷歌的資訊流究竟能做到多大,仍然要打一個問題。資訊流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的協調和配合,谷歌很難爭取到像 ins(被 Facebook 收購),湯不熱(雅虎投資)這樣的優質內容,優質的內容管道需要磨合,用戶也需要適應這種卡片式瀏覽新聞圖片的方式,一切都需要時間。

2. 不可能做到像中國這樣成熟的地步。

美國的土壤決定了不可能有大量廉價、勤勞的自媒體為平台生產內容,自媒體看上去是因為傳統媒體解體的產物,但事實是,美國缺乏一個像微信公眾號一樣,具有海量用戶,同時又能連接用戶和內容的巨無霸型社交產品,因此 Tumblr 的達人在 YouTube 不一定吃香,twitch 上的達人不一定在 ins 上吃香,沒有一個綜合的管道來解決內容生產和生態的問題,這個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也意味著不可能像微信一樣,孕育出千萬個公眾號,從而給其他平台發展自媒體,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技唆麻」(ID:techsuoma);查看原文(轉載),請點擊「科技唆麻」;愛範兒經授權發布。

#歡迎關注愛範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範兒|原文鏈接·查看評論·新浪微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