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腸道健康知識:用藥要謹慎,防止傷腸胃

很多胃病患者可能都有吃完葯胃疼的經歷,為什麼呢?

大家要知道,凡是經口服的藥物,必然和胃接觸,雖然絕大多數口服藥物對胃黏膜沒有刺激、沒有影響,但少數藥物則有可能刺激、損傷胃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腫、出血、潰瘍,甚至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危及生命。

所以,假如我們有腸胃病的話,在服用一些常用藥物時,一定要嚴格注意胃腸道副作用,現在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解熱鎮痛類葯

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雙氯芬酸、吲哚美辛、保泰松、吡羅昔康、萘普生等,這些常用的解熱鎮痛葯,如果口服較大量(一日3克以上)可能會刺激胃壁,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胃出血,如果原本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胃腸穿孔。另外,因為它們能使凝血酶原減少,還可能導致全身出血傾向。

腸胃病患者服用這類藥物時,一定要格外注意。比如,我們常用的阿司匹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應該慎用或不用,如果必須用,要和抗酸葯同服,而且最好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而且,飲酒後禁服阿司匹林,禁與糖皮質激素同服。

我們還可以跟維生素K一起服用,防止出血。再比如, 保泰松對炎性疼痛比如關節炎的效果較好,但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大,應對方法是小劑量飯後服用,此外,還應嚴密觀察反應,如胃腸反應過大要立即停葯。

●抗生素類藥物

抗生素類藥物主要是會對胃腸黏膜造成損傷,各種抗菌藥物口服都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癥狀,比如噁心、嘔吐、上腹飽脹及食慾減退等。抗生素還會破壞腸道菌群的自然平衡,引起腹瀉,使生理性細菌數量明顯減少,導致繼發性腹瀉。

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如林可黴素,還可能引起偽膜性腸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黏液狀、無膿血,嚴重時可發生腸穿孔,如治療不及時,就會導致併發症,而這種癥狀下的死亡率鋼彈15%~24%,特別是嬰兒、老人、體質虛弱者尤其需要注意。

四環素類抗生素藥物比如四環素、土霉素等,服用後除了可能有噁心、嘔吐的反應外,還可能發生食管潰瘍,並可能引起菌群失調性腸炎。

因此,在服用這些藥物時,我們應該密切觀察服藥反應,一旦出現毒副作用要立即停葯。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可以改變胃黏膜的量與成分,從而減弱胃黏膜的自身保護作用,使得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蝕。同時,糖皮質激素還能抑製胃黏膜細胞的更新,可導致消化道發生急性潰瘍,使潛在性的慢性潰瘍明顯惡化。

如果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就會加重原有的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嚴重時有可能引起出血或穿孔。正在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應當注意,如果突然出現腹部不適,應該考慮到胃腸穿孔的可能,要及時就醫。

苯乙雙胍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胃腸道反應有噁心、嘔吐,以及口中有金屬異味,大劑量服用時可發生腹瀉,所以服用時也要密切觀察反應,嚴重者可停用或改用其他葯。

●其他藥物

另外,一些抗高血壓葯、抗酸葯、中藥等常用藥物,也可能引起胃腸道副作用。在應用過程中,如果出現胃腸道癥狀,應該帶著日常使用的藥物及時就醫,以便於醫生查找原因。

比如,利血平有降壓及安定作用,但潰瘍病患者用藥後可能引起胃出血,所以胃潰瘍患者不能用;氫氧化鋁凝膠液是能抗酸的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葯,長期服用可發生便秘,甚至發生葯源性腸梗阻,所以不宜長期服用,特別是老年人,為了防止便秘,可與三矽酸鎂或氧化鎂同時服用;洋地黃類是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藥物,服用過量可有消化道癥狀,胃病患者使用時不要過量,要在醫生監視指導下服用。

總而言之,對於這類較為常見的會引起胃腸道反應的藥物,我們在服用時要遵循「小劑量、短期和飯後服用」的原則,並且要注意觀察不良反應。而且,如果這類藥物的劑型中有腸溶片,就盡量選擇腸溶片,以避免對胃造成太大傷害。

關注公眾號:wusifenyi88 ,可顧問腸胃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