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5後求職,為何更關心健身房和下午茶?

摘要

中青評論

年輕人求職者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工作與生活之間更平衡、更自洽的職場狀態。

當前,高校畢業生正處於緊張的求職季。今年畢業生多為95後,他們求職更注重自我實現以及興趣,“高薪”不是他們唯一的追求。在山東大學2019屆畢業生秋季就業雙選會現場,有畢業生向招聘方打探:“公司有沒有員工活動場所,比如健身房之類,還問我們是不是有上下午的茶歇時間,因為這個學生非常注重工作氛圍和生活品質。”

媒體轉載這篇報導時,標題為《95後畢業生求職:不問工資,關心有無健身房下午茶》。嚴格地說,這些新生代求職者並不是毫不關心工資,只是說工資可能不再是他們求職唯一重要的關切。在工資之外,他們有多樣化的要求。而這種結論,近幾年不少社會調查都已經有所反映。譬如,前段時間有機構對求職者的大數據分析顯示,相比70、80後,過去這一年,90/95後年輕一代在城市間的流動更加頻繁,在追求更好工作機會和生活方式時表現得更有魄力。

找工作,不只是為了謀一個“飯碗”,而要匹配自己的興趣和向往的生活方式,這是新生代求職者與過去單純追求“高薪”的求職者的最大不同。現在流行“佛系青年”的說法,其實“佛系”並不代表無欲無求,更不等於“喪”。而是說相對於過去只看工資、物質上的保障,現在年輕人的要求更趨多元,也相對不那麽“功利”。新聞中就有求職者表示:“即使企業願意支付高薪,假如沒有好的福利政策,工作強度大,反而透支身體,影響生活品質”。這種心態在年輕求職者中應該頗具代表性。他們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工作與生活之間更平衡、更自洽的職場狀態。

有人將其與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相比較,其實,“低欲望”並不等於沒有欲望,喪失追求和夢想。欲望高低只是相對而言,相較於過去社會物質積累不那麽豐裕的時代,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工作的定義和要求,已經擺脫了“為工作而工作”的理念。一種工作的好壞,不再以物質和金錢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是看其是否有助於“自我實現”,能否成全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就業觀念的變化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後更大的社會主題,是隨著豐裕社會的到來,年輕人的“三觀”正在被重新塑造。至少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一個人從求學到工作,再到買房、結婚,都有著公認的社會標準來定義“好壞”“優劣”。我們今天常掛在嘴邊的中等收入群體,或正是這一潮流中的相對“成功者”。但現在,部分年輕人不再以工作多少年能買車、買房當作自己的“成功”標準。如這次報導中,就有一些醫學專業畢業生,“願意去縣級醫院去基層實現自我價值”。這種選擇或許還不是主流,但變化已經在發生。

拋開種種概念的區別,“低欲望”也好,“佛系”也罷,經歷物質積累和工業大發展時代之後,人們的就業觀、生活觀都會重新調整,這是一種普遍的趨勢,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成果的體現。面對新的變化,從社會眼光、公共政策到企業的人才保障措施與企業文化建設,其實也應該跟著變,從而表現更多的包容性與支持。

比如,年輕人願意為了追求更好的自我實現和生活方式而頻繁更換城市,那麽戶籍政策以及相應的公共服務是否能夠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再比如,年輕人對職業的待遇保障有了多元化的需求,企業的“留人”政策和福利體系、職場文化構建,能否滿足他們的需要?另外,面對年輕人新的擇業觀,我們的相關教育是否能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從而少走彎路?

社會經濟發展要告別“唯GDP論”,已經提出多年;落腳到個體生活,就業不再唯“工資”,不過是相對應的自然變化。現在年輕人走在了前面,主流社會的審視標準也得跟著變化,拿“佛系”和“低欲望”來形容他們,還是從滯後的價值坐標出發所得出的結論。

撰文/朱昌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