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構性存款接棒成理財市場新寵 一季度流入18000億

  資管新規尚未正式落地,理財市場已發生變化。隨著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逐漸淡出,結構性存款接棒成為理財市場的“新寵”。

  結構性存款嚴格意義上並非“存款”,而是一種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中的一部分資金,相當於一般性存款,可用於投資銀行信貸或債券等低風險資產;另一部分資金則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多為衍生品),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可分為匯率掛鉤型、利率掛鉤型、股權掛鉤型、信用掛鉤型和商品掛鉤型等。

  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的走紅,不僅是因為“保本”,更重要的是它動輒7%、8%甚至兩位數以上的預期年化收益。這種理財產品賺錢效果究竟怎麽樣?

  一季度1.8兆元流入結構性存款

  央行今日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共計8.8兆元,比2月末增加4335億元。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共計3.8兆元,比2月末增加3720億元。

  具體來看,中小銀行是結構性存款的發行主力。截至3月末,中小型銀行(央行口徑指2008年末時資產總量小於2兆元的銀行,包括股份製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結構性存款合計5.6兆元,比2月增加2090億元,環比增幅3.9%。

  

  全國性大型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儲行)結構性存款合計3.2兆元。這一數字比2月末增加2246億元,環比增幅7.4%,甚至超過2017年全年不足2000億的規模。

  

  統計發現,與去年末不到7兆的規模相比,今年一季度有超過1.8兆的結構性存款流入銀行,平均每天有200億,季度規模增量創新高。

  

  平均實際收益率高於3.95%

  對投資者來說,由“定期存款+金融衍生品”結構組成的結構性存款收益也有兩部分:一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與投資標的資產掛鉤的浮動收益。

  按照保證兌付資金佔本金的比例可將結構性存款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投資衍生品的比例越高,投資者承擔的風險越大,保證兌付的資金比例越低,同時可以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

  

  華創債券團隊表示,結構性存款並不是一定保證本金,具體視衍生品交易合約規定,如果只是把存款未來收益或是未來收益其中一部分掛鉤投資衍生品,則本金沒有損失,目前保本類型的結構性存款佔比較大。從公式看:

  結構性存款到期本息=本金部分(全部)+約定存款利息-衍生品交易成本+衍生品投資收益(或有)

  總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收益高於定期存款。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約為2.28%,而2017年個人類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下限平均值和收益上限平均值分別為2.31%和4.24%。收益下限和收益上限最大值分別達到5.5%和11.29%;機構類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下限平均值和收益上限平均值分別為1.97%和3.77%,收益下限和收益上限最大值分別達到7%和13.55%。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末,各大銀行各期限存款的平均利率及平均上浮幅度如下:

  

  今年3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352款,平均實際收益率則為3.9%,高於一季度銀行存款平均利率。

  基金君根據融360發布的數據統計發現,拉長時間來看,2017年9月以來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實際收益率均在3.9%以上,平均下來每個月實際收益為3.97%。

  7成產品能夠實現預期收益中間值

  保本基礎上,結構性存款大多為浮動收益,具體回報存在不確定性,最好的情況是能拿到收益上限,最壞的情況只能拿到收益下限。

  那麽,多大比例的結構性產品能達到收益區間中間值?

  基金君對2017年1月以來普益標準公布的結構性產品收益數據為樣本,統計發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產品合計有656款,在總共2186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中佔比3成。這意味著,有7成結構性產品能夠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

  

  具體來看,今年3月結構性產品共2460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有566款,其中有68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產品;2月結構性產品共549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產品有65款,其中有41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產品。

  達到最高收益率的產品預期最高收益多低於5%

  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0%至20%之間不等,多大比例的機構性存款能夠實現預期最高收益?

  根據融360數據統計,今年1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有373款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其中239款達到最高收益率,佔比64.08%;2月共353款披露到期收益率,有216款達到最高收益率,佔比61.19%。值得一提的是,達到最高收益率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普遍在5%以下。

  據招商證券(600999,股吧)研報,篩選2017年內已到期的974款結構性理財,以可在公開市場獲得到期收益的9款產品為例,可以發現其實際年化收益率與預期最高收益率相差很小,且多在5%以下。

  

  實際上,多數結構性存款產品都具有類似特徵,相當於保本且保收益,作為銀行的吸儲手段,成為事實上的“高利率存款”。

  由於每月到期的結構性產品中,僅有少部分披露實際收益率,這些數據只能當作參考。在理財市場中,高收益理所當然代表著高風險。部分結構性存款在設定了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同時,觸發條件較為苛刻、而且保本比例較低,有可能其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最高收益率相距甚遠,甚至有些都未達到收益區間中間值。不過總體來看,結構性理財產品仍然值得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構性存款增量太空巨大,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收益需求加以配置。儘管收益波動範圍大,但至少本金風險很小,目前很多結構性理財是保本的。一旦“對賭”成功,也能獲得更好回報。

  未來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多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售;對於投資人來講,打破剛兌、“風險自擔”觀念將逐步樹立起來。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