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冬季,少做4件事,可能會招來「濕氣」,祛濕謹記「三多二少」

很多人,都知道,夏季雨水多,容易導致體內濕氣重,危害健康。

所以,在夏季,很多人比較注重祛濕,但是到了乾燥的冬季,便忽視了祛濕的問題。

其實,冬季,如裸體內濕氣重,則危害更為嚴重。

一旦,濕氣和寒氣勾在一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不僅體態睏乏、大便不成型,還容易導致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所以,冬季祛濕,也十分重要,切莫忽視。

冬季,少做這4件事, 可能會招來「濕氣」

1、少濕發入睡

寒冷的冬季,早起氣溫更為低下,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睡前洗髮。

如果,睡前洗髮,一定要注意,吹乾後再入睡,切莫濕發入睡,否則會加重體內濕氣。

2、少喝酒

雖然,冬季喝點酒,可驅寒暖身,但是,喝酒,容易加重體內濕氣。

酒助濕邪,喝酒,容易導致體內濕氣重。

所以,冬季,要注意少喝酒。

3、少吃油膩食物

冬季進補,要注意,少吃油膩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水濕運化,導致體內濕氣重。

4、少碰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會讓腸胃的消化能力變慢,變差,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容易導致濕氣加重。

一旦出現這些癥狀,十有八九濕氣「過重」了

1、皮膚變差,油光滿面,易長濕疹、痘痘。

2、胸悶腹脹、食慾欠佳、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

3、早起後無精神,頭昏昏沉沉,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

4、大便溏稀、黏黏糊糊,還伴有小便混濁或不清亮。

5、婦科疾病,反覆出現,白帶多、帶下濕熱,小腹下墜等。

祛濕謹記「三多二少」

「三多」

1多喝祛濕茶

健脾祛濕的食材,做成茶飲,泡水喝,是健脾祛濕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自己動手在,做木丹陳皮茶,泡水代茶飲,祛濕又健脾

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木丹0.3g

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荷葉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以上材料,烘乾,碾碎,按照比例,裝入茶包即可。

木丹,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

蒲公英,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

陳皮,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

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

紫蘇葉,其發汗力比較強,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濕。

生薑,有散寒的作用。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這些食材,搭配在一起,健脾又祛濕,不妨試一試。

2、多揉祛濕窩

膕窩,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有助於疏通膀胱經,有助於祛濕排毒。

腳窩,按摩推搓、拍打湧泉穴,可強健腎臟,生髮陽氣,促進排濕氣,效果顯著。

腋窩,四指併攏,置於腋窩下,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每10圈交換一次,反覆揉壓,直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再換另一側

3、多運動

運動,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健走,不僅可幫助祛濕,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更能防止人體過早進入老化的狀態。

敲帶脈,一邊敲打帶脈,一邊走路,可健脾陽,振奮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慢跑,跑時儘可能大地擺動和舒展手臂,可均勻的調整呼吸,刺激淋巴,有助於祛濕排毒。

需要注意,運動到微微出汗即可,切莫大汗淋漓,否則會危害健康,得不償失。

「二少」

1、少熬夜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脾虛。

一旦脾虛,便會影響體內水濕運化,導致濕氣堆積在體內。

所以,想要祛濕,還要注意少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

2、少久坐

久坐,也會導致體內濕氣堆積,越懶越不動,濕氣也就越堆越多。

所以,避免久坐,適當的運動,十分有必要。

去除體內濕氣,還可以這樣做:

1、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可引氣下行,也有助於祛濕。

花椒水泡腳,祛濕又驅寒。

艾葉水泡腳,祛虛火、寒火,促進血液循環,趕走體內濕寒。

生薑水泡腳,散寒、除濕、活血,溫補腎陽,防感冒。

2、艾灸

艾灸,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經常艾灸,有助於身體排濕氣。

艾灸的時候,可以多艾灸關元穴、命門穴、中脘穴、豐隆穴,祛濕效果加倍。

3、注意保暖

寒冷的冬季,注意保暖,否則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

4、汗蒸

蒸汗,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濕氣有效排出。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