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冬:萬物始收藏,養生亦有道

2018冬至時間

11月7日(星期三)

19時31分39秒

建議:冬至前後半小時之內(晚七點到八點)不可燥動,請放下俗務,悠然獨處。宜平心靜氣,身心松放。若條件方便,打坐進入冬至,方為節氣上上養生法。其他氣節,亦複如是。

《說文解字》說:「冬,四時盡也。」

中醫養生講究順四時,合體質,在換季的時候,時節變化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外部影響,所以要比平時更加注意,順應自然,來養護身體。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立冬陰,一冬溫”,而立冬之日如果是陰天或者下雨氣象,就有可能出現暖冬少雪的現象。

在中國歷史上,“立”字與其他眾多文字—樣,是慧識悊學文化、智識哲學文化、意識哲學文化。立,由“大”與“一”組合而成,這是一種共識。大,為道;一,為德。老子所言,大道屹立於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間,人類將信念改變為崇信大道,就是立。

道德行世而立,才能符合自然法則 。 這個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與“道、德、人”的整體立意。

《鶡冠子·環流篇》:“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指出了天道是天下皆冬的一個指示器,其中北斗七星最後的一顆鬥柄星指向正北方的時候,“天下皆冬”。

立冬“立”,其修身本義即大道行世,立德為基。“冬”,表述了外在春華秋實的收藏,具有內外同步收獲之義。

立冬三個養生要點

一、初冬養陽

要養藏立,建立,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內經》裡也說,「冬三月,此謂閉藏……養藏之道也。」立冬後陰氣盛,陽氣潛藏起來,我們身體裡的陽氣也開始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開始往身體裡收,這個節氣,正是養護陽氣,把精氣收斂的時候。

可以說冬天是一個「囤貨」的季節,冬三月「藏」的好,來年開春你的基底才扎實,陽氣足,精血盈,整個人都會精神飽滿,少生病。

1

少消耗

收斂陽氣,首先一點,不能外泄太過,天涼以後,尤其要注意保護身體裡的陽氣,先保證不丟,再去補養。

所以立冬後,穿衣避寒很重要。秋褲襪子要穿起來了,之前也有說過,三處一定不能受寒,頭、肚臍、腳踝。

立冬後風也變得尖銳,中醫講「風為陽邪,易襲陽位」,什麽意思呢,是說風邪這個壞分子,是陽剛的病邪,頭在上,為身之陽位,風邪就喜歡去跟頭硬碰硬。

所以吹風受寒,先頭痛,再走竄。立冬以後,本身就陽氣偏弱的小夥伴、老年人,帽子一定要戴起來了。

2

大椎、風門要護住

除了帽子護住腦門,風大的時候,還有幾個穴位務必要保護好。就是我們後腦杓到後背上部的這些風字頭的大穴:風池、風府、風門。

這個穴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跟風關聯很大的穴位:

1、風府穴就是統領風穴的衙門,風府,受風要處也。

2、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

3、風池乃風邪蓄積之所。——《靈樞·熱病》

這三個穴位都是治風的要穴,同時,也是風邪容易攻擊的穴位,天涼風壯,敞領子露後背的衣服就不要穿了,後脖受風,頭痛、頭昏、渾身僵直、手麻,誰凍誰知道。

受風頭痛小tips:上述三個穴位分別按揉,每穴20下以上,微微發熱發脹為度。

這個穴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跟風關聯很大的穴位:

?風府穴就是統領風穴的衙門,風府,受風要處也。

?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

?風池乃風邪蓄積之所。——《靈樞·熱病》

3

多收斂

養收可以靠食補,天涼以後人容易脾腎陽虛,陽氣固攝不住,所以就很容易出現夜尿多、清晨腹瀉、小肚子涼的情況,飲食上就要注意培補脾腎陽氣,收斂固精。

可以煮芡實栗子粥來喝~

材料:栗子50g、芡實粉30g、糯米(或粳米)150g、核桃仁適量。

做法:

1、栗子去皮、剝淨,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

2、米淘洗乾淨放鍋中,再放入栗子、芡實粉大火燒開,小火熬20-30分鐘,待栗子綿軟、再放入核桃仁煮5分鐘左右即可~

芡實俗稱「雞頭米」,是很好的「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它入脾腎經,最擅長益腎固精,補脾止瀉了。《本草綱目》裡說:「芡實粉粥固精氣,明耳目。」

栗子是益腎宜氣的「補藥」。孫思邈說:栗子是「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栗子長於養胃健脾,補腎強筋。跟芡實、核桃仁一起煮粥喝,補腎養脾,對腰酸腿軟、反胃嘔吐、清晨腹瀉、畏寒怕冷、小便頻多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二、補冬要因人而異

秋季把脾胃養好,到了冬天慢慢就要開始犒勞自己了,俗語講「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補是為來年一整年健康打下好基礎的必備步驟,但冬補也要注意,不能濫補。原則如下:

1

引補要做好

養好脾胃是冬補的基礎,平常可以慢慢養護,多喝粥,避開辛辣油膩刺激,秋末冬初可以用山藥、芡實、花生、核桃等煮粥喝,養脾益腎。

2

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

補養要因人而異,首先要看年齡階段,其次要看生活狀態:年輕人陽氣盛,就可以日常養護,不用可以去補,以免陽氣太壯反而上火;年長一些,可以根據自己體質和生活狀態來補,疲勞、身體明顯有虛寒無力,就適當溫補;老年人要偏重於維穩,也就是「重保」,注意防寒,慢慢小補,天涼了補腎固精,也要注意一些心血管疾病。

3

少鹹增苦

飲食方面,中醫認為立冬後應該少吃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

因為冬季主腎,而腎主鹹,心主苦。

《四時調攝箋》裡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腎水過旺會克心火,所以說,立冬後可以適當少吃鹹,日常可以吃一些苦瓜、芹菜、萵筍等~

4

因地製宜要注意

除了因人而異,地域劃分也很重要。有個地域原則:南方清補、北方溫補、高原潤補。

大環境確定了,小環境也不能忘,等北方生起暖氣,南方開了冷氣機,常處室內的小夥伴,尤其本身體質就偏熱的人,也不適合壯熱進補,在乾燥的冬天,反而需要注意養陰潤燥,以免傷陰太過。

三、養血通瘀很重要

最後一點,養陽重要,但也要注意養血潤燥的。天涼風燥,立冬之後很多人都會覺得皮膚變得越來越乾,臉蛋上爆皮嚴重,手腳也容易生凍瘡,還是血虛肺燥,津液不足。除了塗抹一些保濕的乳霜之外,內養是很重要的,配合安般、打坐等修行法門更是立竿見影。

一個食療方子分享給大家~

山楂歸棗湯

組成:山楂30g,當歸15g,大棗6枚,紅糖適量。

做法:山楂、大棗去核,與當歸同入砂鍋,加水,旺火煮沸,用小火煮40分鐘,濾渣取汁,加紅糖即可。毎天1次,連服10天。

功效: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當歸和山楂都是活血通淤的上品,加上補中養氣的紅棗,還有養血溫中的紅糖,氣血行,手腳溫,皮膚不會那麽乾,還很適合生凍瘡的人喝。

冬季很適合吃點兒花生

花生生用性平,熟用性溫,入脾胃肺經,有潤肺、和胃、補益脾氣的效果,用花生煲湯,滋陰補液的效果也是很好的。特別提示:腹瀉者少食。花生建議帶紅衣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