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上貿易利潤如此之高,朱元璋為何厲行海禁?

我國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個個站在世界頂端。憑借著文明與技術的先進性向其他國家輸送大量如陶瓷、茶葉、絲綢等具有濃重東方色彩的商品。早在西漢時期便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頻繁的貿易往來大大的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鼎盛於唐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形成了極其繁榮的商品經濟,商業稅收更是佔宋朝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可為何擺在眼前的利益,明太祖朱元璋卻視而不見,反正大力實行海禁呢?

首先是因為十四世紀初期,日本鐮倉時代過後進入了南北朝時期,雙方政權相互征伐,出現了大量的難民和潰逃的兵士,這些人不願重新回到戰亂之地,便自發形成勢力走向海上,做起了海盜的行當,在我國東南沿海不斷侵擾,這也是最早期的倭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東南沿海多次受倭寇侵擾,每次殲滅之後不久還會死灰複燃,重現出現。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幾次重申海禁政策,希望通過不接觸海上一勞永逸,並下令“片板不得入海”。而靠海吃海的百姓商人就沒飯吃了,直接加劇了民間走私的行為,於是貫穿整個明朝的“完全體”倭寇就此產生,也就是民間商人的加入。此後沿海貿易就進入了朝廷禁海,民間走私,朝廷緝私,民間武裝走私,朝廷武裝緝私的無限循環中。直到明末“隆慶開海”之後,開放了一個港口才相對緩解了沿海矛盾。但倭寇勢力已經成型,海上話語權依舊相繼掌握在李旦、王直等倭寇頭領手裡。直到明朝末年鄭芝龍手掌倭寇大權接受招安,也無法改變明朝對沿海控制羸弱的現狀。

另一個方面也是看到元朝瘋狂對外擴張,導致領土根基不穩,思想不夠統一,最後朝代壽命不足百年。前車之鑒就在眼前,所以決定關起門來好好過日子,不讓百姓與外界有過多的交流以免節外生枝。

縱觀朱元璋一生,驅胡虜,除暴亂,平天下,定國策,懲貪官,勵精圖治,為國為民。從一介布衣做到萬人之上,開國領袖毛主席也評價其軍事才能“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如此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兼備之人卻也定下海禁之策,隻道是人無完人。各位如何看待海禁對明朝發展的影響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