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海禁政策的興廢經歷了哪些變化

由於中國自明清以來,遭受到了海外的嚴重入侵,明清兩朝政府為了對抗侵略,實施了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一度將這個政策定為祖訓,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就廢除了這項政策,實行開關。明朝海禁的興廢經歷了哪些呢?

海禁一般是指自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的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的政策。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實施了嚴格的海禁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還以倭寇來犯為由“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後來,朱元璋還將“寸板不許下海”定為祖訓延續下去。

其實,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最初並沒有得到很好執行。明成祖朱棣對民間海外貿易也是采取嚴厲封閉的政策,但是永樂、宣德年間舉行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雖然主要目的是追求政治利益,但是客觀上加強了明朝與海外國家的交流,促進了海外貿易,也使得海禁政策有所開放。

然而,由於葡萄牙殖民勢力向東擴張,日本倭寇日益猖獗,使得明朝在嘉靖年間重新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直至隆慶年間,倭患平息,海禁政策才得以取消,民間出海貿易也恢復正常。

朱載垕登基後就下詔求直言,福建巡撫都禦史塗澤民上疏:“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朱載垕當即批準這項政策,史稱“隆慶開關”,不久後又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並以月港為治設定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貿易管理和征稅。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不過其手續繁瑣也給貿易帶來不少不利影響。後來甚至連船隻數量和規格都有所限制:“東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隻”。而且在“隆慶開關”時,對日本的貿易也是禁止的。如有違反者以“通倭”罪處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