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業績越爆雷,股價越漲?這是啥奇事?

最近,原本“春節躁動”的大A股,多了幾個奇怪的現象:一是部分並購重組終止的上市公司,股價一般是回落的,但現實反其道而行之;二是業績爆雷指數今年以來截至2月20日竟然飆漲17.57%,遠高於券商指數的12%,創業板指數的13.25%以及曾經大紅的上證50指數(5.39%)。這世界上竟然有這等奇事,業績越爆雷,股價越漲?您別說,還真有。

例如:

宏圖高科:今年年初至今上漲8.26%,但是,該公司預計2018年扣非後虧損17.5億至21億元,公司2018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億元至-6億元。

法爾勝:今年初至今股價大漲28.64%。但是,該公式預計2018年虧損1億至1.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1.43億元,擬計提相應的商譽減值準備約2.3億元。

領益智造:今年初至今股價飆漲77.22%,但是公司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營業收入為225.14億元,同比增長133.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7.20億元,同比下降142.82%。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2月20日,業績爆雷、股價不降反漲的“奇葩股”共有89隻,其中,漲幅10%以上的“奇葩股”達44隻。

“奇葩股”出現的原因有幾方面:一是此前受黑天鵝等因素影響,跌幅較大的板塊或個股,出現估值修複行情;二是市場對並購商譽風險的利空正在加速出清,負面情緒有所調整;三是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趨於理性,並沒有因瘋狂衝業績而上演“貪吃蛇”的遊戲,這些理性的行為反而被市場接受並視為積極因素。

除了“奇葩股”,還有一種並購重組終止(失敗),但股價也是不降反漲的股票。最典型的是得利斯、紫光學大、永清環保、德生科技等公司。原本並購重組終止一般不構成利好,但是為啥股價反而上漲?

這個問題要從並購重組以及商譽爆雷說起。為治理並購重組亂象,2016至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監管趨嚴。2016年9月發布的修訂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指出,增加借殼認定的標準,取消借殼上市配套融資。受此影響,部分依賴外延並購的行業出現業績下降。

中信建投證券統計,傳媒行業外延並表業績增速從2014、2015年的100%以上,2016年降至44.6%,2017年降至4.2%,2018年更是同比降幅明顯。又如,計算機行業的外延並表增厚業績的同比增速從2014、2015年的100%以上下滑至2018年的-17.6%。

2018年開始,並購重組政策呈現相對寬鬆趨勢,監管部門先後推出“小額快速”並購重組審核機制,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的時間間隔從18個月縮短為原則上6個月。受益於此,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回暖明顯。

Wind資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和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定增重組數量均出現環比增長,全年定增重組數145例,與2017年持平,下跌勢頭已止住。2018年上市公司定增重組交易總金額為5577億元,同比增長14.2%。

既然並購重組市場已經回暖,為何2019年以來終止重組的案例又增加?融通基金經理林清源認為,2013至2015年的A股大量並購重組為2019年初埋下了商譽減值的“種子”。例如,2013年創業板的樂視網以9億元收購《甄嬛傳》的出品方花兒影視,在這一並購案例中,樂視網採用30%的現金(總共2.7億元)加70%的增發股票(價值6.3億元)支付花兒影視,同時公司向市場配套融資3億元用以現金支付。最後,上市公司實際上未掏一分錢現金就把被並購方收購過來。

“由於影視製作公司固定資產佔比很少,這樣的交易表面上看起來很美,最後這部分資產基本都形成了商譽,可以近似認為已由二級市場的股東支付。巨額商譽風險的本質在於並購資產的質量問題,一旦無法兌現業績承諾,上市公司則面臨較大的商譽減值風險,並購重組可能面臨失敗。因此,從2019年終止並購案例增多的情況看,單純為做大市值進行的跨界並購或單純追逐市場熱點的並購大幅減少,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行為更趨理性。部分並購重組終止但股價不降反漲的股票,有超跌反彈成分,也帶有自身並購更加理性的積極因素。”林清源說。

概言之,部分當初釋放出並購重組利好消息、引發股價大漲的上市公司,開始因為商譽減值問題引發股價下跌,正是並購重組以及商譽“爆雷”讓那些不顧自身承受能力的“貪吃蛇”們現出原形。

隨著商譽爆雷風險不斷釋放,估值修複以及行業景氣度回升等因素發揮作用,2019年的並購重組市場將會更加理性,少數終止並購的行為反而被市場視為理性的表現。

新時代證券分析師孫金钜認為,2019年,監管部門已明確表示,將創造條件支持各類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一方面,試點可轉債用於並購的政策推進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原有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新政策的快速試點推薦,將刺激已企穩的並購重組市場回暖。隨著市場商譽減值風險下降,外延並購對中小創的業績貢獻將增加,2019年有望成為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機遇之年。

(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經濟日報 記者:周琳 見習編輯:覃皓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