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風後遺症針灸治療方案及相關穴位

病因病機


中風後遺症是由於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發作,所造成的手腳麻木,活動不利,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後遺症,和痰濕瘀阻經絡有直接的關係。高血壓、動脈硬化、各種腦血管病,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形成腦血栓、腦栓塞,均可發生中風。


2配穴

印堂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水溝穴:位於面部人中溝中。
合谷穴(雙側):位於手背虎口處,當拇指、食指合攏時,在肌肉的最高處。
豐隆穴(雙側):位於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足三裡穴(雙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4指寬,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三陰交穴(雙側):位於內踝尖直上4指寬,脛骨後緣。
太沖穴(雙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太溪穴(雙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說話不清,吞咽困難,加:
廉泉穴:位於頸部,結喉上方。

(3)上肢活動不利,加:
肩井穴(雙側):位於肩上,在脖子根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曲池穴(雙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手三裡穴(雙側):位於前臂背面橈側,肘橫紋下3指寬處。
外關穴(雙側):位於手背腕橫紋上3指寬。

(4)下肢活動不利,加:
環跳穴(雙側):位於臀外下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交點處。
陽陵泉穴(雙側):位於小腿外側上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懸鐘穴(雙側):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尖上4指寬。
崑崙穴(雙側):位於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1原理


印堂穴、水溝穴可通調腦絡,減輕中風對腦部的損傷;合谷穴、豐隆穴化痰熄風,疏通被堵塞的經絡;足三裡穴補氣血,三陰交穴、太溪穴、太沖穴,滋補肝腎,緩解由於中風日久造成的身體虛弱。


中風後遺症的康復訓練


中風是中老年人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近年來中風的發病率增加,因此中風後遺症也在所難免。對於中風後遺症患者來說,把握好中風後的前三個月內的康復治療非常重要,它是治療的最佳時機。但對於病程較長的患者來說,長期的康復治療是關鍵。

目的:

防止併發症,減少後遺症,促進患者功能康復,充分發揮殘餘功能,以爭取生活自理,重返社會。

一、中藥康復治療:

對半身不遂者,在軟癱期多使用有益氣活血通絡作用的補陽還五東加減;在硬癱期多用有養血平肝熄風活絡作用的四物湯合天麻勾藤飲加減。對語言障礙者,常用有祛風化痰作用的解語丹加減;腎虛者合用左歸飲加減。老年癡呆者,常用益脾腎補腦髓化瘀豁痰開竅的河車大造丸合安腦丸。在藥物的加減選用和每味葯的用量方面我們都有新突破,這是療效高於傳統用藥的關鍵所在。


二、針灸康復法:

除用常法取穴外,多採用針刺某些特效穴確能提高療效,如下肢癱軟針隱白、肩關節不能活動者針對側「中平負」,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負」、頸部無力者針「筋縮」等。在針刺手法上,要求每針都能出現酸痛脹或定向走竄的感覺,對有些穴位,如軟癱針隱血時應讓患肢出現抽動抬腿動作則療效會明顯迅速。若配合靈龜八法按時取穴法往往會出現奇效。由於採用了不同於傳統取穴的特效穴法和特殊的針刺手法,使殘肢功能的恢復上了新台階,甚至使原來都認為不可能站起來的癱瘓患者上下樓梯、出入家門。

三、康復措施:

運動訓練應按照發育的順序和不同姿勢反射水準進行:

從翻身→坐→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來進行

①坐位平衡訓練:

應儘早進行坐起訓練,從仰臥位到床邊坐,從患者能無支撐坐在椅子上達到一級坐位平衡,到讓患肢能做軀乾各方向不同擺輻的擺動活動的「自動態」的二級平衡,最後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動態」的三級平衡。


②站立的平衡訓練:

先站起立床,然後逐步進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間站立,讓患者逐漸脫離支撐,重心移向患側,訓練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後,再實施站立平衡訓練,最後達到站立位的三級平衡。

③步行訓練:

恢復步行是康復治療的基本目標之一。先進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內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態的訓練,重點是糾正劃圈步態。

對患者要實施針對性的訓練,如站立相時,患腿負重能力差,在體重轉換的過程中,患腿缺乏平衡反應的能力,應重點訓練患腿的負重能力,如擺動相時,患腿不能很好的屈曲,應練習幅度較小的屈伸交替進行的患側膝關節的獨立運動,在擺動相時患膝能完成屈曲而向前邁步。

ADL包括床椅轉移、穿衣、進食、上廁所、洗澡、行走、上下樓梯、個人衛生等。通過作業治療,使患者儘可能實現生活自理。

作業治療

ADL動作訓練-進食、個人衛生、穿衣、洗澡、書寫、工藝治療-編織、刺繡、繪畫、陶瓷、橡皮泥塑,訓練兩手協同操作;打字、大結、壘積木、擰螺絲、拾小物品、彈琴,訓練手的精細動作能力生活自理輔助器具、家務勞動、戶外活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