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法巴中國CEO賴長庚:外資行將迎來在華發展全新的黃金期

十二年一輪回。從2007年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明確鼓勵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設立法人銀行,到2018年銀行業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再到2019年中國金融擴大開放加速,外資行將迎來在華發展的全新黃金期。

外資行將如何把握未來的開放機遇?業務重點是否將有所切換?對此,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中國CEO兼行長賴長庚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

外資行“絕對增速”並未放緩

由於早前外資行的中國本土業務存在一定限制,加之兩次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資行的發展。數據顯示,2007年至今,外資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逐年下滑。從最初的2.38%下滑至2017年末的1.32%。

“中資銀行資產擴張的速度遠高於外資銀行,整個基數變大了,相較之下,外資行的資產佔比就有所下降。例如,如果中資行的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6%,而外資行為5%,那麽十年後外資行的市場佔有率自然就降低了,但不代表外資行的絕對增速降低了。這一數字可能忽略了中國的大環境。”賴長庚對記者稱。

此外,過去幾年,多家外資行開始減持中資銀行的股權,例如,德意志銀行於2016年12月宣布出售其持有的華夏銀行19.99%股份。不過,賴長庚認為,這實則與危機後的全球監管環境變化也有關係,且多數外資行都實現了較好的財務回報。

畢馬威此前在報告中預計,未來幾年內,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量份額佔比仍將維持在2%左右。外資銀行擁有廣泛的海外網絡、較為全面的金融服務經驗和金融科技的運用經驗等優勢,將有助於外資銀行在某些業務領域發揮獨特優勢。

未來重點將從跨境轉向境內業務

多年來,各界一直認為外資行最大的優勢在於跨境業務,但對於部分有決心扎根中國且資金、資源充足的外資行,中國本土業務將是未來的重點。

賴長庚對記者分析稱,隨著外部大環境的變化,中國對外貿的依賴度會逐步下降,且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活動或將放緩,而上述業務過去是外資行“跨境業務”優勢的體現。為了應對趨勢的變化,抓住中國金融開放的機遇,加碼中國境內業務可能是外資行未來3-5年的重點。

“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的開展比外資產業界晚了近10-15年。從外資產業界的發展經驗來看,許多世界知名跨國企業都將中國作為主力市場來發展,因為它們能在中國創造一個更大於本國市場的‘超級市場’,”賴長庚稱,“未來幾年多數外資銀行想必也會追尋這些世界知名跨國企業的路線,專注點將轉向境內業務,這並不代表外資行不做跨境業務,但會開始有所側重。”

當然,這一戰略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外資行,關鍵在於哪些外資行有能力、資金、牌照來撐起境內業務。賴長庚表示:“‘性價比’較高的跨境業務,再過5-10年後,競爭門檻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低。”

“儘管近年來互聯互通(債券通、股票通)為外資行增加了跨境業務來源(例如託管、交易等),但這仍是非常獨特的領域,且並非傳統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跨境融資等),因此法巴未來繼續發力境內業務仍將是重點。”他稱。

中國是金融開放最大受益者

儘管外部不確定性持續,但賴長庚相信,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方向不會轉變。他並不認同中國金融開放是所謂的被“倒逼”,反而,此次中國將是開放最大的受益者。

“過去,中國銀行業主要服務於國有企業,豐富性較低,引入外資將為金融體系創造新競爭和新動能,”他稱,這也是中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法巴和南京銀行的合作向來被認為是中外合作的“優秀範本”,賴長庚認為雙方還將繼續深化合作。

近期,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將推出12條對外開放新措施,對中外資銀行取消部分限制,例如單家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持股比例上限的取消;再如,外資銀行來華設立分行或外資法人銀行的總資產要求取消以及部分業務限制的取消。同時強調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的銀行與外資銀行展開進一步合作,例如中外合資銀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的要求被取消。總體來看,去年實施的15條對外開放措施為外資銀行引進來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空間,預計新的12條措施下,中國銀行保險業市場將更具吸引力,且有望提升競爭力。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也將給外資行帶來更多施展空間,賴長庚認為,大灣區開啟了中國更高層次的金融對外開放。外資行在深圳、中國香港的網絡已經較為完善,香港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優勢,並為大灣區內個人及企業客戶提供離岸人民幣、項目融資、資產及財富管理等相關服務。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粵港澳三地銀行總資產合計約為7兆美元,銀行存款總額高達4.7兆美元,均超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