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葯企抗癌已在風口 最有效方式是加強自主研發

??中國葯企抗癌已在風口 最有效方式是加強自主研發

??每經記者 金喆 王帆 每經編輯 胥帥

??談癌色變,這並非誇張。在這背後,一方面有些家庭因為無法承受高昂的藥費,不得不接受親人離開的殘酷現實;另一方面這又促進了新技術和新藥物的研發進展,它們帶來前行的希望並共同解決癌症難題。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現在進口葯貴、藥物可及性差是事實,但中國正處在腫瘤藥物研發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人才、資本、政策還是市場需求,都預示著創新藥物研發正在走向成熟。不過,擔負著中國人抗癌重任的葯企還要走很長的路,目前來看最有效的方式是繼續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

??●歐美也有高價格原研葯

??實際上,受研發成本高等多重因素影響,進口靶向抗癌藥物的「天價」讓不少癌症患者望而卻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腫瘤科林調醫生對記者表示,以骨肉瘤的化療藥物為例,NCCN指南的一線化療藥物基本都有醫保範圍內的國產製劑,醫保報銷比例一般四成或以上,每周期化療醫保核銷後,患者需大概自付5000元到1.5萬元,如果選擇自費新型藥物或者自費的二線藥物,則每周期化療需增加2萬~4萬元左右費用,常規化療12~16個周期的話,大概費用相差20萬~40萬元。「80%以上的患者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會接受醫保範圍內的化療藥物,只有少部分經濟寬裕或者因為病情需要的患者,選擇二線或者新型高效的抗腫瘤藥物。」

??林調說,現在醫保報銷比例越來越高,但仍有一些進口葯和國產新葯需要自費。有些出現耐藥性或使用一線藥物沒有效果的患者才會考慮。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2017年發布的《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症的挑戰》報告指出,中國城鎮人均承擔的肺癌跟胃癌治療費用達9900美元。中國每年的家庭支出費用平均為8500美元。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這個負擔是非常巨大的。」知名肺癌治療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也在上述報告發布會上直言。據統計,就全國來說,一個家庭平均一年的支出費用是8500美元,如果有人得了肺癌,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一年的總支出沒有了。海外醫療中介機構盛諾一家副總經理兼首席醫務官王舜則坦言,由於新葯研發的成功率太低,研發投入又很大,再加上原研葯(原創性的新葯)專利期到期後會面臨價格腰斬,葯企會把利潤和成本都核算到葯價裡。

??「其實就算是在歐美國家,原研葯的價格同樣很高,並不是只有中國才存在這個問題。」王舜指出,實際上癌症有差異性,某一種藥物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患者,說明書只是指導性意見,更多還需要遵從醫囑、由臨床醫生來作進一步判斷。

??●部分進口葯價格有鬆動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進口葯尤其是已過專利期的原研葯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很多價格遠超周邊國家。為解決老百姓用藥貴、用藥難的問題,國家頒布了多個政策促進(進口)葯降價,包括實現抗癌藥品零稅率等。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消息,從5月起,實行三措並舉降低抗癌藥價——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採購;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部分省份葯采平台的數據發現,部分進口藥品出現價格鬆動的現象。7月4日,陝西省葯采平台發布消息稱,根據企業申請,將西安楊森原研葯達珂(注射用地西他濱,50mg)的採購價由10339元/瓶調整為4996元/瓶,降幅51.7%。無獨有偶,輝瑞先後在湖北省和甘肅省申請對部分產品降價。

??另一個好的現象是,中國的腫瘤藥物研發正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潮,臨床試驗數量直線上升,並已超過英國。截至2017年底,中國有超過450項新分子實體藥物(NMEs)相關的腫瘤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其中有近60項PD-1/L1相關的免疫腫瘤學試驗(註:上述並未包含未註冊及尚處於臨床前期的臨床試驗項目)。而截至2017年10月23日,中國有121項CAR-T研究正在進行。

??「確實是大不一樣,現在CRO(藥品合約組織)的話語權已經跟前兩年大不一樣了。」思路迪戰略市場總監白躍宗說,現在研發環境好,都鉚著勁做,對於同一種疾病,會有多家企業競爭研發。比如PD-1/L1,申請的企業就有幾十家,真正在做的也有10多家,CRO組織也會挑選成功率更高的項目來做。

??數據顯示,中國癌症臨床試驗研究還遠低於美國。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統計,截至2018年1月,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試驗研究約為33407個項目,而美國的臨床試驗項目數量已超過11萬,為中國的3倍多。王舜也表示,隨著新葯和新療法的引入,中國癌症防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國產製藥企業還需在抗癌研發的路上繼續加油。但是,除了藥物研發方面,還需要在診療方案和保險上有更多配套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