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驚艷!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鮑姑檔案

鮑姑,名潛光,葛洪之妻,南海太守鮑靚之女,祖籍東海高城(今河北鹽山縣),後遷上黨(今山西長治市)。晉代著名煉丹術家、精通灸法。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於時,以艾線灸人身之贅瘤,一灼即消,療效顯著,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

神農草堂裡葛洪和鮑姑的塑像

艾灸

鮑姑的行醫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根據《鮑姑祠記》中所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產之艾,以灸人身贅瘤,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一些地方志稱她製的艾為「神艾」。這裡的「艾」指的是當時鮑姑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鮑姑所用的紅腳艾,別名甜菜子,廣州地區稱為鴨腳艾。

艾灸其實就是將艾葉搗搓成艾絨後做成艾柱或者艾條,在人體的穴位處熏灸,藉助艾火的熱力透入肌膚,從而達到治病和保健作用的一種療法。據《太平廣記》所記鮑姑化作乞食老人向人傳授醫術。艾灸操作簡單且效果顯著,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尋常百姓都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

鮑姑的故事

一天,鮑姑在行醫採藥回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照容,邊照邊淌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鄉親們因此都鄙視她,亦無法找到男人,故而顧影自泣。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葯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熏灼。不久,姑娘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她千恩萬謝,歡喜而去。

據說鮑姑還是中國最早應用種痘術的人。鮑姑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用簡便的接痘術,預防當時認為很可怕的、不能治癒的『天花』病。鮑姑採用這種痘術來預防當時認為最為可怕的傳染病『天花』,對於當時的社會和老百姓而言無疑是有很大的貢獻。[1]

深受愛戴鮑仙姑

鮑姑醫德高尚,深受群眾愛戴。鮑姑死後,為了紀念她,人們在她行醫過的地方,多處鑿井築庵,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裡還設有鮑姑殿及其塑像,並留有楹聯兩幅:妙手回春虯隱山房傳醫術,就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仙跡在羅浮遺履燕翱傳史話,醫名播南海越崗井艾永留芳。

遺憾的是鮑姑去世後,並沒有留下相關的著作,而在其丈夫葛洪所寫的《肘備份急方》一書中有針灸醫方109 條,其中灸方竟佔90餘條,並對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都有較全面的論述。據分析,葛洪不擅長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於煉丹和養生上。《肘備份急方》中收入如此豐富的灸方,可能與擅長灸法的鮑姑有密切的關係。

PS

中國的女醫

中國古代女醫及其醫學成就

除了鮑姑,我國還有不少女醫在漫長的中國醫學的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女侍醫」義姁、醫學解剖的張秀姑、婦科女醫談允賢、外科名醫張小娘、醫學大家曾懿等。

義姁

據記載,最早的女醫是西漢時期的義姁。義姁因醫術高超深受皇太后器重,並授予「女侍醫」官職,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宮廷醫師。義姁作為宮廷的第一個女性醫生,打破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太醫院」只有男性醫生的傳統觀念。從漢代開始,女侍醫開始逐漸駐足宮廷。①

張秀姑

在古代中國的南朝(公元5世紀),張秀姑就已經對人體進行醫學病理解剖,並描繪了人體腹臟圖。這比西歐尼德蘭外科醫生維薩留在 16 世紀出版附有插圖的《論人體構造》一書,並創立科學解剖早一千一百多年,比 18 世紀義大利學者莫乾尼從事病理解剖早一千三百多年,可以說,中國古代女醫張秀姑的醫學解剖實踐世界第一。②

談允賢

明朝時期的談允賢是一名女性醫生,且醫術高明,深受廣大女性患者的歡迎。談允賢五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將祖父母傳授給她的醫術和她多年來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完成了《女醫雜言》 。

《女醫雜言》是現知最早的由女性書寫的醫學著作,是中醫史上較早成熟的個人醫案之一,是我國古代不多見的專科醫案書。對後世診治婦科疾病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是流傳至今一部很有價值的婦科醫學專著。

注釋:

①主要根據《史記》「義縱傳」附記「義姁」所記載資料撰寫

②根據[唐]李延壽的《南史》卷35《顧顗之傳》編寫,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920-921頁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