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疼痛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請珍藏!

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與解剖班

一:偏頭痛

1. 診斷依據:

(1)常於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發作性搏動性頭痛為主,也可呈脹痛;以一側頭痛為主,也可全頭痛; 間歇性反覆發作,起止較突然,間歇期如常人,病程較長。

(3)多伴有噁心、嘔吐等明顯的植物神經癥狀。

(4) 腦電圖檢查偶有輕度或中度異常,腦成像及其它輔助檢查均無異常。

2. 治療常規:

(1) 藥物治療:阿司匹林、麥角胺、尼莫地平、卡馬西平等藥物。

(2) 物理治療:超雷射星狀神經節照射,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3. 三叉神經阻滯、枕神經阻滯等。

二:帶狀皰疹

1. 診斷依據:

(1)發病初期常伴有全身不適、微熱、倦怠、食慾減退等,3~5日後在神經痛的部位出現皰疹。

(2)沿神經走行分布的單側性疼痛,呈束帶狀,多為燒灼樣、割裂樣劇痛。

(3) 疼痛區域皮膚先有潮紅,繼而出現成簇的粟粒至黃豆大小皰疹,逐漸增多,沿受累神經支配皮膚區域排列成帶狀,該處皮膚痛覺過敏。

(4) 帶狀皰疹消失後仍留有劇烈疼痛,持續6月以上者,為慢性皰疹後神經痛。

2. 治療常規:

(1)藥物治療:

1)止痛:可用芬必得、曲馬多、加巴噴丁,嗎啡等。

2)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韋、板蘭根、阿糖胞苷等。

3)抗感染:可用抗生素。

4)其它藥物:如干擾素、強的松(短期小劑量)、維生素等。

(2)皰疹出現後,注意避免抓破、感染,局部可外搽龍膽紫藥水,或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療:雷射等。

(4)神經阻滯:視病變部位行相應的椎間孔神經阻滯、椎旁交感神經阻滯、星狀神經節阻滯、肋間神經阻滯、硬膜外阻滯(單次或留管連續用藥)、皮下置管接PCA(病人自控鎮痛)。

三:肩關節周圍炎

1. 診斷依據:

(1)多發於50~60歲,40歲以下者少見,女性多於男性(3:1),左側多於右側或雙側同時罹患。

(2) 肩關節疼痛、僵硬,以鈍痛為主,偶可呈劇烈銳痛,疼痛部位深邃,按壓時反而減輕,夜間疼痛加重。

(3) 肩關節周圍壓痛,壓痛點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點、大園肌、小園肌、岡上肌、三角肌腱止點等處。

(4) 肩關節X線檢查多無陽性發現。

2. 治療常規:

(1)藥物治療:一般口服止痛藥、鎮靜劑如芬必得、曲馬多、加巴噴丁,嗎啡等及疏筋通絡、活血止痛類中成藥,配合局部外用藥等。

(2)物理治療:紅外線、局部熱敷、超短波、針灸、拔罐等。

(3)神經阻滯:肩胛上神經阻滯、腋神經阻滯、肩關節周圍痛點阻滯、星狀神經節阻滯、枝川療法等。

(4)小針刀療法:隻限於病灶局限的病例。

(5)手法松解:凍結期病例可在全麻下或臂叢神經阻滯下採取,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松解,再配合鎮痛合劑的使用。

(6)功能鍛煉。

四:頸椎病

1.診斷依據:

(1) 頸肩部疼痛,呈刀割樣或持續性隱痛、酸痛,可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部放射,或伴肢體麻木、上肢乏力。

(2) 頸部強直,活動受限,嚴重者頭部處於強迫體位。

(3) 相應頸椎棘突及椎旁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深壓時出現放射痛。

(4) 受壓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皮膚感覺減退、肌力減弱、腱反射異常。

(5)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引頸試驗陽性。

(6) X線示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椎間隙變窄。

(7) CT可見椎管狹窄、椎間孔縮小或椎間盤退變、纖維環膨出等改變。

2. 治療常規:

(1)藥物治療:

1)止痛:芬必得、曲馬多、加巴噴丁,嗎啡等。

2)擴血管葯:銀杏達莫、丹參等。

3)神經營養葯:能量合劑、複合微生素、甲鈷胺等。

(2)物理治療:頸牽引(脊髓型頸椎病不宜採用)、雷射、電針、拔罐、超短波等。

3.神經阻滯:

1)星狀神經節阻滯、枝川療法。

2)局部神經阻滯:阻滯椎間隙、椎間關節、痛點,每周1次,2~3次為1個療程。

3)頸部硬膜外阻滯(單次):穿刺成功後緩慢注入鎮痛合劑6~10ml,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7~10天1次,2~3次為1個療程。

4) 頸部硬膜外連續用藥:硬膜外穿刺置管,接100ml PCA藥盒,緩慢用藥約48小時。

4.小針刀療法:最適合頸型、神經根型及脊髓型早期。根據不同的病變,採用不同的刀法和刀法組合,配合其它治療方法,才能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五:腰間盤突出症

1. 診斷依據:

(1) 反覆腰、腿痛病史,或急性腰部損傷史。

(2)可有急性或慢性腰痛發作,爾後漸向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外側、踝、足、趾放射,以酸脹痛為主,腹壓增加或久坐後均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可緩解。可伴下肢麻木、乏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

(3)腰椎棘突、棘間或椎旁壓痛,或坐骨神經出口壓痛; 屈頸試驗、仰臥挺腹試驗、脊柱背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均可陽性; 雙下肢肌力減弱或皮膚感覺減退,可伴肌萎縮。

(4)腰椎X線片大體正常或有腰椎曲度變直,病變椎間隙變窄或前窄後寬,腰椎退行性變。腰椎CT可見病變椎間盤後突,硬膜囊受壓變形,側隱窩飽滿,神經根變粗或被湮沒。腰椎MRI矢狀位可見椎間盤突出及硬膜囊受壓的影像。

2. 治療常規:

(1)藥物治療:芬必得、曲馬多、加巴噴丁,嗎啡等鎮痛葯。配合維生素、能量合劑改善神經功能,還可配合中藥口服及中藥外敷。

(2)物理治療:腰牽引、銀質針、針灸、推拿等。

(3)神經阻滯:可行腰大肌肌溝阻滯及局部神經阻滯。

腰部硬膜外阻滯:可行單次硬膜外阻滯,注入鎮痛合劑,7~10日1次,2~3次為一療程。也可行連續硬膜外腔用藥,100ml鎮痛合劑48小時內注入,多用於疼痛劇烈、椎管內壓力較高、體質較差的病人。

(4)手術治療。

六: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由於第三腰椎橫突過長、活動範圍較少、負重較多等緊張性損傷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症候群。

1. 診斷依據:

(1)有腰部急性損傷史或長時間累積勞損史。

(2)患者開始感腰部中段酸脹、乏力、疼痛,不能彎腰或久坐、久立,休息可緩解,勞累、受寒、潮濕及氣象變化均可加重疼痛。嚴重者可擴散至臀部、大腿內側至小腿。

(3)腰椎活動受限,前屈和側彎時疼痛加重,第三腰椎橫突尖部壓痛明顯。主動及被動髖外展受限,屈身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可有放射痛。

2. 治療常規:

(1)藥物治療:芬必得、曲馬多、加巴噴丁,嗎啡口服及外敷等。

(2)物理治療:雷射、銀質針等。

(3)神經阻滯:急性期單純神經阻滯(雙側第三腰椎橫突用藥)效果好。

(4)小針刀術:在神經阻滯的基礎上加用小針刀術或針刀刺激後加用神經阻滯療法。

操作常規:患者取俯臥位,腹下墊枕,充分伸展腰部。術者左手拇指由骶棘肌外側壓向第三腰椎橫突尖部,針刀平行骶棘肌刺入,直達橫突骨面,在橫突尖部的上、下及外側行松解剝離,至手下有鬆動感拔出針刀。

(5) 功能鍛煉。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附:針刀培訓計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