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洱熟茶的發展歷程

就熟茶的發展歷程來看,從1973年渥堆試驗開始到1975年正式在中茶系統的應用,屈指算來也已經有40多年的時間了,按道理來說,其技術方面應該有突飛猛進的跨越,但是事實卻發展緩慢,發酵始終沒有脫離傳統渥堆的局限,學術界的理論研究也甚少有較大的突破,因此很多人都在納悶為什麼這麼多年熟茶的發展步履維艱呢,今天歸納一下。

熟茶雖然是在1975年就誕生的,但是其真正的發展是在2004年以後,也就僅僅只有11年的時間,這才是熟茶發展的黃金期,接下來我就詳細道來。

在1975年到2004年的時候,擁有熟茶發酵技術的企業基本是國有企業,這個時間段又可以分為75年至84年茶葉企業放開統購統銷,以及84年90年代中期的國有普洱茶企業股份製改革的時代,以及90年代後到04年的私營改製時期,在這個周期中,90中前期的銷售基本上是以紅綠茶為主,這在各大公司的廠志中有著明確的記載,比如猛海茶廠的滇紅和南糯白毫、下關的感通綠茶,銷往川渝地區的烘青沱、普洱茶只是作為處理低級別料的無奈選擇,這在早期的普洱茶嘜號中可以一窺究竟,比如7581、7572、8592、8582、7592、7663、8653綜合用料級別都較低,也賣不上什麼高價,參考陳國義的88青1000多港元一件,84餅,按照當時的匯率你會發現這簡直就是白菜價,而且市場又狹窄,僅在港澳以及邊疆地區出售,利潤微薄,普洱茶的生產不受重視,熟茶更是地位低下,除了猛海茶廠的7572、下關的銷法沱、中茶的7581可圈可點外,基本慘淡經營,而且由於當時的熟茶的發酵作為國家保密技術,不準洩露,各大廠之間技術交流較少,更由於國有經濟僵化的體制,各大廠之間缺乏技術競爭的動力,造成了熟茶發酵技術的停滯和緩慢,也就僅僅是在90年代後期隨著普洱茶的初步火熱有了些許改變,產量有所增加,提高了用料級別(7262為代表),但這已經是迴光返照了。

2004年的私有化改製可以稱得上是熟茶的新紀元,一來市場化的改革真正打破了國有企業僵化的體制,引入了市場競爭的因素,普洱茶的大熱也使大大小小的茶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市場競爭激烈;二來大量原來系統內的發酵技術人員出走,另謀出路,導致技術外流,熟茶產品紛紛湧現,迫於市場壓力各大企業紛紛加大在技術的改進,熟茶不僅有了從低端到中端以及高端的完整的產品結構,而且出現了小堆發酵、竹筐築茶發酵、發酵罐的定向發酵、離地發酵,大益研發出了第三代發酵技術,成熟度方面提出了輕發酵、適度發酵以及重發酵的概念,在原料方面也試行了古樹以及大樹發酵,熟茶進入了諸侯爭霸和戰國爭雄的局面,熟茶這才真正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所以熟茶發展沒幾年的,我們大家不需要苛求,這是時代和歷史的局限, 不過相比較04以前,熟茶這11年的進步完全可以稱作是井噴式的增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大益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所以我們要相信熟茶的未來會更美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