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腿&足底一跑就疼,要小心疲勞性骨折的可能

播放GIF

疲勞性骨折是跑者或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者常見的運動傷病之一,包括馬拉松跑者,甚至國際著名NBA球星等,都曾受島國疲勞性骨折之苦。這種病症輕則痛到影響表現,重則無法踩地行走。如果你的小腿或足底前部走路或運動稍微激烈就疼痛,一定要小心是否可能患有疲勞性骨折。

別以為自己沒受到過外力撞擊,就不會有骨折發生。疲勞性骨折又稱為應力性骨折,通常起因於過度使用,也就是經過反覆運動或過度訓練,因為重複性的外界應力或腿部、踝部持續負重,卻沒有適度休息,造成骨骼上細小的裂痕。這種裂痕並不會使骨頭折斷或移位,但只要每次運動稍微激烈,就可能痛到影響表現,嚴重者甚至完全無法踩地承重,需要拄枴杖、坐輪椅代步。

易發部位

疲勞性骨折通常發生在下肢骨骼和足底,最易發生部位排序是:脛骨、跗骨(組成足後半部的短骨,共有7塊,即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塊楔骨,它們約佔足的後1/3)、蹠骨(有稱「蹠骨」)、股骨、腓骨和種子骨,但不表示其它部位不會發生。常常運動的你如果發現小腿或腳底前部運動稍微激烈就會痛,嚴重甚至走路也在痛,除了懷疑是外脛夾、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得小心自己是不是有更難纏的疲勞性骨折。

詳細運動類型對照易發生部位請見以下表格:

易發人群

那類人容易患疲勞性骨折?其實危險因子很多,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態、骨密度、肌力和柔軟度、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不良等;外在因素則有訓練方式錯誤、訓練地面種類、疲勞訓練、鞋子不合適等。

另一方面,近年來馬拉松路跑風靡,疲勞性骨折正是跑者常見的運動傷害。據研究追蹤1998年美國的1080萬跑者(跑者定義為1年跑步超過100天),結果發現,1年內有15-35%跑者出現運動傷害,而疲勞性骨折高達運動傷害的6-15%,年發生率約4.6%。此外,疲勞性骨折佔所有過度使用類運動傷害的10%,而這10%中有七成發生在跑者身上。

疲勞性骨折的判斷

疲勞性骨折發生率高,那麼該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招?診斷上,因為骨骼上的裂痕細小,要能確診疲勞性骨折並不容易,在X光檢查中通常無法看出,因此容易被漏診或誤診。一般要通過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或骨掃描來確診,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有疲勞性骨折,應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比較容易偵測出來。

疲勞性骨折不容小覷,你得乖乖配合醫生的治療。短期最好至少6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開始恢復運動後,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量,並要保證充分的休息才能讓骨頭有完全恢復的機會。至於藥物,無論口服或局部都隻治療癥狀,為的是降低不適及減少發炎而已,無法加快復原速度。

——資料來源:成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林啟禎、侯鍾堡醫師、凃俐雯醫師、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陪你跑運動處方上線了!】

「陪你瘦」助你實現瘦身

「陪你跑」助你提升耐力

如果你恰好用了蘋果手機和手錶,建議安裝「陪你跑」APP,選擇適合你的計劃吧!

安裝APP

詳情點擊「閱讀原文」,官網報名了解

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處方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