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余永定:保匯率還是保外儲?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余永定

  【如果必須在匯率穩定、外匯儲備、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國家信用四者中“四選三”,最好的選擇是放棄匯率穩定】

  2016年12月我在複旦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提到,人民幣匯率是否“破7”、什麽時候“破7”並 不重要,重要的是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大量消耗外匯儲備了,而是應該停止持續、單向乾預外匯市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雙 向波動。如果必須在匯率穩定、外匯儲備、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國家信用四者中“四選三”,最好的選擇是放棄匯率穩定。讓匯率自由浮動,發生的變化無非有四點: 銀行貨幣配置、企業外債、主權債以及通脹水準。對於中國來說,這四項風險基本不存在或都在可控範圍內。當然,我們所主張的停止乾預匯率,是建立在保留資本 管制這一前提上的。匯率浮動應該放在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前,這在國際學術界已有共識,這裡無需贅述。雖然在保留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決定匯率的還不是真正的市 場化機制,但中國匯率市場化進程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渡階段。而在保留資本管制的情況下,讓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不會導致人民幣匯率一貶到底,但可以減輕 資本管制壓力,從而減少資本管制對市場價格和資源配置的扭曲。更何況,即便可能帶來陣痛,在目前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對中國經濟利大於弊。

  這裡涉及到所謂“保匯率還是保外儲之爭”的問題。進入2017年後,中國外匯儲備呈現上升態勢,並站穩3兆美元之上,人民幣匯率在一段時間內也穩中有升。不少人認為,外儲增加與匯率升值表明,中國必須在“保匯率”和“保外儲”二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觀點已經被“證偽”。2015-2016年間,讓人民幣貶值抑或動用外匯儲備乾預外匯市場、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事情。“保匯率還是保外儲(不動用或少動用外匯儲備)”這個問題怎麽就成為“偽命題”或被“證偽”了呢?

  在人民幣貶值期間,如果中國央行不希望人民幣貶值幅度超過預設目標,就必須對外匯市場進行乾預,而外匯儲備就必然隨人民幣的貶值而減少。這裡,貶值與外儲減少並非因果關係,乾預外匯市場、不讓人民幣貶值或充分貶值才是外匯儲備減少的原因。事實上,在2015年8月13日至2016年底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央行采取了“且戰且走”的戰略,在阻止人民幣貶值的過程中,外匯儲備減少了近1兆美元。可以討論的問題是:如果當初不乾預,人民幣匯率是否會一潰千里,以致引起一場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花費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或許值得,但花費高達1兆美元的外匯儲備是否值得?在整個東亞金融危機期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機構承諾提供給泰國、韓國和印尼的所有救援資金為1200億美元。換言之,中國在2014-2016年執行匯率維穩政策期間,所用掉的外匯儲備大大超過了應對東亞金融危機所用的外匯,甚至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在可直接使用的全部資源。

  首先,學界廣為接受的“人民幣匯率一旦貶值就會跌跌不休,直至導致金融危機”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過高估計了預期的作用,過低估計了經濟基本面和匯率變動本身對匯率的穩定作用。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短期的、波動性的貶值過於擔心。對於貶值可能造成的問題,經濟理論一般強調四點:一是銀行貨幣錯配,貶值可能導致銀行危機。但中國的銀行資金來源中,外幣比重很低,不存在這個問題。二是企業如果有大量外債,貶值後外債折算成本幣就會使企業陷入債務危機。中國企業債務與GDP之比達到了150%以上,但企業外債佔企業債務總額的比重非常低。所以我們的確應該擔心企業債務問題,但不必過於擔心人民幣貶值對債務的影響。第三是主權債問題,但中國的主權債數量有限。第四是通貨膨脹,中國當時的通貨膨脹不但不嚴重,還面臨PPI通貨緊縮問題。

  我認為,如果當年不乾預,人民幣會貶值,但不會持續大幅度貶值。這當然是一個現在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觀點。但我們可以看看2015年5月以後的股市。“國家隊”的乾預並沒有穩住股市,反而是停止乾預後,股市跌到2850點最終也就穩定了。現在回過頭看,你能夠想象“8·11”匯改後人民幣會持續大幅貶值以致發生危機的情形嗎?

  其次,學界另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是,“只有通過乾預外匯市場穩定住匯率,才能穩定住匯率預期,而只有穩定住了匯率預期才能實現匯率的穩定”,這一點也值得商榷。我認為,由於預期類型(如簡單預期,適應性預期和合理預期等)和外流資本性質的不同,只有在滿足了一些非常嚴格的條件下,乾預才能實現匯率預期的長期穩定。在匯率存在貶值預期之時,通過乾預維持匯率穩定可以打擊“做空”,但對於外逃資本、套息交易平倉資本和海外投資資本的流出,不但不會起到抑製作用,反而會鼓勵這類資本的流出。因此,除非基本面發生變化,即便市場堅定地相信匯率不會貶值,匯率的貶值壓力仍不會消除,貶值的長期預期也不會消失。這樣,在基本面發生變化之前,貨幣當局就不得不持續消耗外匯儲備。2017年人民幣匯率趨穩的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再次回到了3兆美元以上。匯率趨穩和外匯儲備回升同時發生,並非“保匯率”實現了“保外儲”,而是資本管制、中國經濟基本面改善和美元指數開始走軟的結果。退一步講,即便是以1兆美元的代價換來了匯率的自主穩定,這也不是什麽值得誇耀的結果。

  中國外匯儲備重新站上3兆美元的台階並不等於“保住”了外匯儲備。假設你丟掉了1萬元人民幣,通過努力工作你又掙了1萬元人民幣,現在口袋裡的錢同從前一樣多。難道能說你不曾丟過1萬元人民幣,能說你把丟掉的人民幣找回來了嗎?

  當然,用掉1兆美元外匯儲備並不等於中國損失了1兆美元。為當年執行匯率維穩政策辯護的唯一合乎邏輯的論點是“藏匯於民”。本來由官方持有的外匯儲備,現在變成了由普通居民持有的海外資產,這有什麽不好呢?此話有理。但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和海外投資頭寸表並不支持這種說法。例如,從2014年2季度至2016年底,中國累積的經常項目順差為0.75兆美元,但在外匯儲備下降1兆美元的同時,中國海外投資頭寸表上居民對外淨資產僅增加了0.9兆美元。如果真是“藏匯於民”,按定義,在此期間中國居民海外淨資產應該增加1.75兆美元而不是0.9兆美元。對於高達0.85兆美元的海外資產,目前唯一的官方解釋是“誤差與遺漏”。誤差與遺漏肯定是存在的,但8500億美元的誤差與遺漏未免太大。

  總而言之,一個擁有大量經常項目順差、巨額外儲、高速增長、資本項目並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其貨幣不會出現大幅度貶值、一貶到底的情況。雖然放棄乾預會導致匯率過調,但經濟學告訴我們,只能在各種可能性中做出最不壞的選擇,絕對好和萬無一失的事情是沒有的。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