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兒童功能性便秘

孩子便秘,拉臭臭困難,不僅孩子痛苦,家長也跟著擔心、著急,有些家長首選開塞露。小編提醒:開塞露不宜常用,父母需科學認識孩子便秘!

父母對兒童的疾病進展通常有潛在影響,因此,不僅要對患兒癥狀進行評估,還要關注患兒家庭對疾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恐懼。

1.定義

嬰兒和幼兒的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和(或)排便疼痛,年長兒童的便秘可能與大便失禁和剋製排便行為有關。

2.流行病學

1歲以內嬰兒便秘的患病率為2.9%,到2歲時升高至10.1%,男童和女童之間無差異。約90%的6歲以下功能性便秘兒童表現為每周排便2 次或排硬糞便伴排便疼痛。功能性便秘的發生通常出現在嬰兒排硬糞期(通常從母乳餵養過渡到配方奶粉或添加固體輔食時)和幼兒如廁訓練時,因為他們試圖克制排便,並發現排便痛。

3.病理生理

功能性便秘的突出心理特徵是患兒的癥狀可以用主動地或無意識地逃避排便來解釋。疼痛的發生是由於結腸收縮將腸腔內容物推向緊縮的肛門括約肌,當患兒鬆弛盆底肌或肛門括約肌時(如睡眠中)、疲勞時或試圖排氣時,稀糞可沿糞塊周圍溢出肛門,即出現大便失禁。對排出大量糞便、肛瘺或局部感染的恐懼(通常為疼痛)使患兒試圖避免令人不愉快的排便過程,患兒反覆主動地剋製排便即導致功能性便秘。

排便頻率受飲食、社會習慣、如廁訓練、排便設施、家庭文化信仰和每日活動的影響。在3月齡前給予母乳餵養是功能性便秘的保護性因素,而在6~12 月齡則沒有保護作用。

排便控制能力的形成是一個與生俱來的逐漸成熟的過程,無法通過儘早開始訓練或提高訓練強度而加速。對於功能性便秘患兒強製排便訓練會導致看護人和患兒之間出現「權力之爭」,而對解決問題產生負面影響。

常見的看護人對患兒便秘的擔憂包括:只有他們的孩子面臨這個問題;孩子的結腸可能會破裂;孩子「不能治癒」;這種情況將轉變為癌症;瀉劑可能會損傷結腸並導致成癮。

4.臨床評估

功能性便秘是基於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而做出的臨床診斷。一些功能性便秘的患兒常表現為踮腳站立、手扶傢具、摒緊雙腿或躲藏在角落中。體格檢查可使醫生和看護人確信患兒不存在明顯的器質性疾病。初次直腸檢查通常會導致患兒出現急性恐懼。

功能性便秘的診斷不需要任何實驗室或影像學評估。嬰幼兒便秘的鑒別診斷包括解剖上的梗阻、先天性巨結腸、脊柱疾病和代謝性及腸神經性疾病。

診斷標準是4 歲以下嬰幼兒,在1 個月內必須包括以下至少2 項:

(1)每周排便2 次或更少。

(2)有糞便過度瀦留史。

(3)有排便疼痛或排乾硬糞便史。

(4)有排粗大糞便史。

(5)直腸中存在大團糞塊。

學會如廁排便的兒童,可採用以下標準:

(6)在學會如廁排便後,出現大便失禁至少每周1次。

(7)有排粗大糞便史,甚至可堵塞廁所。

5.治療

對孩子便秘焦慮的看護人必須認識到強製排便訓練很少能成功解決問題。維持有效排便的目的是保證排便過程無疼痛,直到患兒感到舒服、無痛苦,並學會如廁。在功能性便秘的維持治療期間,糞便軟化劑是個安全的治療選擇,可根據需要使用數月至數年。對於學齡前兒童,在排便學習成功後給予獎勵來改善行為習慣,通常有助於鼓勵孩子排便。

軟化糞便的目標是保證每次排便都無痛苦,直至功能性便秘緩解。出生後第1年內對牛奶過敏史與兒童期功能性便秘有關。膳食纖維的作用及其與便秘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大多數專家傾向於每日給予非刺激性瀉劑,如聚乙二醇、礦物油、乳果糖或鎂乳,這些藥物可逐漸軟化糞塊,直至數日或數周後患兒排出糞便。

更多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