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湖網股權凍結 熊貓金控剝離遇阻

曾經炙手可熱,如今避之不及。

受網貸行業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過去布局P2P業務的上市公司如今業績受到巨大拖累,共計有40多家上市公司敗走P2P。最近,有公司剝離P2P業務引來監管問詢,股權被凍結,P2P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仍存不確定性。

2月19日,熊貓金控就剝離旗下P2P網貸平台銀湖網相關事宜,公開回復了上交所此前下發的《關於對公司向實控人出售銀湖網100%股權事項問詢函》,熊貓金控的回復函稱,根據交易安排,銀湖網股權將過戶至實控人趙偉平名下。但記者從接近監管方人士處獲悉,為保護出借人權益,銀湖網股權目前處於凍結狀態,無法進行工商信息變更。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針對一些上市公司剝離P2P業務,部分地區監管采取了行政乾預,在沒有兌付借款人的資金前,股東包括實控人不能發生變化,要兜底承諾,另一種是等到P2P完成備案,轉讓則是合法的,乾預主要是從P2P借款人角度考慮。

出售資產遭問詢

2月2日,熊貓金控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熊貓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擬將持有的銀湖網100%股權轉讓給公司實控人趙偉平,以銀湖網截至2018年9月30日經審計的淨資產為依據,轉讓價格約為2.19億元。

根據股權轉讓協議,趙偉平將於2019年2月28日前支付50%的轉讓款,並於2021年2月28日前支付剩餘尾款。與此同時,2018年10月1日至協議股權過戶至趙偉平名下期間為過渡期,過渡期損益歸屬於熊貓資本所有,最終的結算價格需根據過渡期損益進行相應調整。

不過,這一交易隨後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熊貓金控對趙偉平的資金狀況、銀湖網大額關聯資金往來的合理性、交易估值、交易後續影響作出補充披露。

根據審計報告,2018年9月末,銀湖網對關聯方的其他應收款餘額合計2.23億元,佔流動資產的比例為74.58%。其中,對上市公司的其他應收款餘額為1.72億元。

公告披露,熊貓金控於2015年4月從銀湖網借調自有資金1.68億元用於購買萊商銀行股權;2017年度和2018年度又陸續從銀湖網借調自有資金532萬元用於補充運營資金。2018年7月,熊貓金控子公司北京市熊貓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從銀湖網借調自有資金5000萬元用於補充運營資金。截至2018年9月30日,銀湖網支付熊貓金控及其子公司款項餘額合計為2.23億元。

對此,熊貓金控在2月19日的回復公告中表示,上述2.23億元均系銀湖網與熊貓金控公司及其子公司之間正常的資金拆借,並非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從平台融資導致,且截至2019年1月31日,銀湖網對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其他應收款已全部結清。

但是,有網貸業內人士指出,熊貓金控與銀湖網之間的資金拆借,不太符合網貸信息中介的相關規定的。

當前,銀湖網的借貸餘額約為33.85億元,借款端回款資金周期集中分布在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銀湖網在2018年第四季度計提了壞账準備2107.06萬元,2018年第四季度虧損1329萬元,而前三季度淨利潤2251.98萬元。

對於銀湖網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格,熊貓金控表示,結合公司所處互聯網金融行業目前現狀,銀湖網未來收益存在不確定性,持續經營能力將受到較大的影響,可能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進而影響到收益法作價的合理性,使用账面淨資產作價更能客觀反映企業的全部資產與負債價值。事實上,熊貓金控稱2018年業績預虧4116萬元到5763萬元也與網貸環境變化有關。

那麽,經營狀況有所下滑的銀湖網到底能否順利完成股權轉讓?近日,有媒體曝出,銀湖網股權目前處於凍結狀態,無法進行工商信息變更。主要是北京金融監管部門根據《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即“175號文”) 的要求,“銀湖網不能完成股權變更信息,不會完成從熊貓金控的剝離。”

而“175號文”中對於已出險未立案機構提出了要求,機構實際控制人、高管人員需承諾“六不”,不跑路、不關停、不變更地址和主要股東、不隨意處置資產、不損壞資料、不新增業務。

對於這次交易,熊貓金控在回復公告中再次表示,本次交易將降低上市公司後續經營風險。根據交易安排,銀湖網股權將過戶至實控人名下,實控人和銀湖網今後將積極尋求風險防控和化解措施,確保平台正常運營。

不過,銀湖網的投資者擔心的是,一旦上市公司剝離P2P,兌付的保障將面臨挑戰。

事實上,除了銀湖網,熊貓金控還曾以5712.3萬元的價格,將旗下另一家P2P平台熊貓金庫的運營平台湖南銀港70%股權轉讓給了趙偉平,截至2018年12月31日,熊貓金控收到趙偉平支付的第一筆股權轉讓款2914萬元。

投行分析師何南野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交易所是允許剝離的,但金融監管部門限制股權變更,“金融辦考慮的更多是整體金融環境的穩定以及大眾網貸投資者的利益,如果股權無法完成變更,那剝離就不能實際發生,p2p將繼續在上市公司體內。目前銀湖網應屬這種情況。”

從趨之若鶩到匆忙棄之

事實上,2015年前後可謂上市公司扎堆P2P的蜜月期,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會選擇通過注資、增資的方式收購或者入股P2P平台,持股比例大多在10%——30%之間,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以全資控股的形式持有P2P平台。

根據公開報導稱,上市公司系P2P超過100家,其中,正常運營中的平台約70家,佔比63.6%,其余或停業或轉型或已成為問題平台,涉及上市公司超40家,其中,約10家平台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但現在P2P成了上市公司的燙手山芋。

最近,奧馬電器發布公告預虧12.4億元至15.8億元,將原因歸結為受公司金融業務拖累,其中原因之一是旗下互金平台“錢包金融”出現逾期。

中國翡翠行業第一股—東方金鈺也在P2P上栽了,其關聯P2P平台欠中信資本近8.5億。另外,中天金融旗下的P2P平台招商貸也出現了大規模逾期、提現難問題。

基於現實股東的考慮,不少上市公司選擇甩掉P2P,而部分地方則頒布臨時性辦法限制剝離。有內業人士表示,目前的法律法規是存在衝突的,證券系統是一套規則,像175號文對證券系統則沒有約束力,所以現在更多的是金融部門與工商部門協商,從保護投資者利益角度,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

何南野認為,由於上市系p2p還有可能繼續爆雷,未來甚至有難以填埋的巨額陷阱。上市公司的做法是為了保護股東的利益,但會損害了網貸投資者的利益,因為當初很多網貸平台的興起是由於有上市公司背書,投資者才更覺得有保障。而今直接剝離,這對網貸投資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從早前對P2P趨之若鶩到匆忙棄之,可以反映出這些上市公司背後的經營理念:追逐熱點,看重短期,什麽掙錢乾掙錢,一旦出了問題,則精致利己主義,想方設法保護自身最重要的利益不受損失。但願經過這輪p2p的風波,能給這些上市公司日後經營有所警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