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40萬理財108歲才能取出 四招教你防止理財變保險

  來源:融360原創

  前幾年存款變保險、理財變保險的事頻繁發生,老百姓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糾紛不斷,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為此銀監會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去應對這種情況。比如現在銀行大堂裡很少再見到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另外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必須進行“雙錄”,銀行工作人員必須如實闡明產品的風險及其它基本情況。

  近兩年存款和理財變保險的事例確實少了一些,但是並不意味著就不再發生了。這不,黑龍江一市民近期就遭遇了巨額理財變保險的經歷。

  黑龍江哈爾濱的朱女士去銀行買理財產品時,銀行工作人員推薦了一款保險產品,說是五年期滿,期滿後本金和利息都能取回,跟銀行正常的利息比起來要高很多。朱女士將該產品介紹給了自己的母親和小姨,2016年10月三人共買了300萬的保險產品,此後朱女士自己又買了500萬,其中有一種是三年期的。

  但是到了第二年,朱女士的噩夢就來了。她接到了一通電話,要求她在第二年續保,聯繫人已經換了,後來聯繫到保險公司的售後人員,被告知這款產品不是5年後就能到期取回,而是71年,那時候朱女士都108歲了,而且利息甚至要低於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

  朱女士買的3年期產品也被告知是13年後才能取回本息。

  朱女士表示,兩個保單她都不太能看懂,當初完全是工作人員介紹,她在信賴工作人員的基礎上才會買的,如果如實告知產品資訊,她絕對不會買。

  當初給她介紹並購買產品的並非是銀行工作人員,而是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而且兩個人一個電話停機,一個是空號。銀行的張行長表示自己是今年才調來的,之前的事並不清楚,保險公司告知原先賣保險的兩個員工均已離職。

  那現在朱女士如何才能要回自己的錢呢?有以下幾個辦法:

  1、提前終止合約,但由於合約的滿期是終身,所以只能拿到合約的現金價值,但現金價值會遠低於購買時的金額,也就是會造成本金的大幅虧損。保險就是這樣,退保的損失很大,而買保險的人已經提前拿到了大額的傭金。

  如果實在著急用錢,可以按照現金價值去貸款,額度為現金價值的80%,到手的錢就更少了。

  2、去世,能拿到相當於本金的賠償金。

  3、上訴,將保險公司和銀行列為被告,但是難度較大,不確定當年有沒有詳實的影片資料及其它證據,耗時耗力,最終也未必能勝訴。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旦誤買了這種超長期限的保險產品,後果會多麽嚴重。那麽,大家在銀行存款或是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如何避免存款或理財變保險呢?其實只要大家稍加注意,並不難。融360理財分析師給大家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在銀行的櫃台或正規的理財視窗辦理業務

  銀行營業廳的員工並非都是銀行的員工,有些銀行也允許保險公司的員工進入,這種情況下,你就要確保自己是通過銀行的員工辦理的業務。櫃台裡面的就不用說了,肯定是銀行自己的員工,保險公司的員工是進不去的;此外,銀行理財專區的員工一般也是銀行自己的員工,而且在理財櫃台上都會展示銀行員工的照片和工號,大家一看便知道。

  如果無法確定是否是銀行員工,就不要提供自己的資訊,更不要通過其辦理業務。

  其次,看產品說明書

  如果你辦理的是存款,那麽銀行會出具存單憑證,或是在ATM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裡能查到存款憑證。如果你辦理的是理財,那麽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上會明確標出這是銀行的產品。

  看產品說明書非常重要,一看就知道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的產品了。

  第三,不能一味相信別人的意見

  無論是銀行工作人員還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給你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全盤接受,對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如果老年人不懂,可以谘詢自己的子女或其他晚輩,如果是年輕人不懂,可以谘詢周圍懂行的親戚朋友。

  像保險這種產品,說明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猶如天書,陷阱特別多,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把每一個字都啃透,每一句話都捋的明明白白的。如果不懂,就別買。

  第四,合理利用猶豫期

  如果你經不住銀行或保險公司員工的巧舌如簧或甜言蜜語,買到了原本不想買的保險產品怎麽辦?融360理財分析師提醒大家,保險產品都有10-15天的猶豫期(保險管道10天,銀行管道15天),如果你買了之後後悔了,在猶豫期內可以免費退保的。只要你有一絲猶豫或後悔的意思,千萬別糾結或拖著,趕緊去辦理退保,否則過了猶豫期再退保代價就大了去了。

  總之,融360理財分析師建議大家,不管是存款、買理財還是買保險,都需要長點心眼,畢竟投在裡面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錢,一定要為自己的錢負責任。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