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財門檻降低 收益與風險將同擔

璪平 時評作者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購買理財產品,原因是獲得的“利息”比存款高得多。然而,銀行的現金理財大多有門檻,比如5萬元起步。這讓很多人為難,即使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可手裡的閑錢不夠那麽多,就生生被擋在理財的大門外。

昨天,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把公募理財產品的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到了1萬元。這一條也被許多媒體做上了標題。這個門檻的降低,一下子讓理財的大門突然寬敞起來,更多的人會把手裡的小筆閑置資金投到銀行理財之中。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有利於銀行推售的理財產品與社會上其他理財產品的競爭,也可能使得銀行理財能吸收更多的財富。

但高興之餘,也該仔細琢磨《管理辦法》的其他條文,比如“規範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要求理財產品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這句看上去極為專業的話,說白了就是打破“剛兌”。產品賺錢了,大家一起來分得利益,產品若是賠錢了,也就不能“保本”了,風險也要一起來承擔。

許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只在意收益的多少,並以此作為是否購買的判斷依據。現在銀監會來提醒,風險與收益是並存的,這個風險不可能由銀行來擔,而需要所有投資人一起分攤。理財產品到期,值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會用別的資金來補窟窿。

多年來,理財產品大多收益不錯,這給許多人造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它“隻賺不賠”。銀行在推銷產品的時候,為了吸引客戶,也會強調收益率而有意無意地淡化風險。風險意識淡化,會讓許多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覺得理財收益是優於銀行存款利息的“免費午餐”。這種認識肯定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金融運作的基本規律。在新的管理辦法實施之後,可以預想,今後承諾“保本”的理財產品幾乎會絕跡,佔便宜與吃虧的現象都有可能出現,“投資有風險,理財須謹慎”也絕不是一句空話。

不過,除了提示風險之外,銀監會這次的《管理辦法》還有許多措施,力圖降低理財產品的風險,包括規範資金池運作、要求銀行不得“嵌套投資”、控制投資集中度風險、控制杠杆等。這一系列規則,實際上是在保證資金運作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來防範可能發生的非正常操作。一切規章的目的,還是安全,還是讓各類投資者們放心,包括只有1萬元的小投資者。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最為普通的道理,收益與風險是並存的。理財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利息更高的存款”,它確實是一種帶有風險的投資行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存款高,是因為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雖然不及社會上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可因為監管嚴格,安全性也相對好一些。至於購買什麽產品,怎麽安排家裡的錢,那就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承受力和財政狀況,自行安排。銀行理財已經把門開得更大,進不進去,要好好掂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