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

哮喘

哮喘又名支氣管哮喘。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此種炎症常伴隨引起氣道反應性增高,導致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或)凌晨發生,此類癥狀常伴有廣泛而多變的氣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過治療而逆轉。

1.遺傳因素

哮喘是一種具有複雜性狀的,具多基因遺傳傾向的疾病。其特徵為:①外顯不全,②遺傳異質化,③多基因遺傳,④協同作用。

2.變應原

哮喘最重要的激發因素可能是吸入變應原。

(1)室內變應原屋蟎是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的室內變應原,是哮喘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發病因素。常見的有4種:屋塵蟎,粉塵蟎,宇塵蟎和多毛蟎。90%以上蟎類存在屋塵中,屋塵蟎是持續潮濕氣候最主要的蟎蟲。主要抗原為DerpI和DerpⅡ,主要成分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或酪氨酸蛋白酶。家中飼養寵物如貓、狗、鳥釋放變應原在它們的皮毛、唾液、尿液與糞便等分泌物裡。貓是這些動物中最重要的致敏者,其主要變應原成分feldl,存在貓的皮毛及皮脂分泌物中,是引起哮喘急性發作的主要危險因子。蟑螂為亞洲國家常見的室內變應原;與哮喘有關的常見為蟑螂美洲大蠊、德國小蠊、東方小蠊和黑胸大蠊,其中以黑胸大蠊在我國最為常見。真菌亦是存在於室內空氣中的變應原之一,特別是在陰暗、潮濕以及通風不良的地方,常見為青黴、麴黴、交鏈孢霉、分支孢子菌和念珠菌等。其中鏈格孢霉已被確認為致哮喘的危險因子。常見的室外變應原:花粉與草粉是最常見的引起哮喘發作的室外變應原。木本植物(樹花粉)常引起春季哮喘,而禾本植物的草類和莠草類花粉常引起秋季哮喘。我國東部地區主要為豚草花粉;北部主要為蒿草類。

(2)職業性變應原可引起職業性哮喘常見的變應原有穀物粉、麵粉、木材、飼料、茶、咖啡豆、家蠶、鴿子、蘑菇、抗生素(青黴素、頭孢黴素)異氰酸鹽、鄰苯二甲酸、松香、活性染料、過硫酸鹽、乙二胺等。

(3)藥物及食物添加劑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皮質激素類抗炎葯是藥物所致哮喘的主要變應原。水楊酸酯、防腐劑及染色劑等食物添加劑也可引起哮喘急性發作。蜂王漿口服液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國家和地區廣泛用來作為健康保健品的食物。目前已證實蜂王漿可引起一些病人哮喘急性發作,是由IgE介導的變態反應。

3.促發因素

(1)大氣汙染空氣汙染(SO2、NO)可致支氣管收縮、一過性氣道反應性增高並能增強對變應原的反應。

(2)吸煙香煙煙霧(包括被動吸煙)是戶內促發因素的主要來源,是一種重要的哮喘促發因子,特別是對於那些父母抽煙的哮喘兒童,常因吸煙引起哮喘發作。

(3)呼吸道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與哮喘發作有密切關係。嬰兒支氣管病毒感染作為哮喘發病的啟動病因尤其受到關注。呼吸道感染常見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以及某些腸道病毒。與成人哮喘有關的病毒以鼻病毒和流感病毒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則與兒童哮喘發作關係密切。合胞病毒是出生後第一年的主要病原,在2歲以下的感染性哮喘中佔44%,在大兒童哮喘中也有10%以上與其感染有關。有人報導:RSV感染後的近100%的哮喘或毛細支氣管炎患者的上皮細胞有IgE附著。因急性RSV感染住院的兒童在10年後,有42%發生哮喘。

(4)圍生期胎兒的環境妊娠9周的胎兒胸腺已可產生T淋巴細胞,第19~20周,在胎兒各器官中已產生B淋巴細胞,由於在整個妊娠期胎盤主要產生輔助性Ⅱ型T細胞(Th2)細胞因子,因而在肺的微環境中,Th2的反應是佔優勢的,若母親已有特異性體質,又在妊娠期接觸大量的變應原(如牛奶中的乳球蛋白,雞蛋中的卵蛋白或蟎蟲的DerpI等)或受到呼吸道病毒特別是合胞病毒的反覆感染,即可能加重其Th2調控的變態反應,以至增加出生後變態反應和哮喘發病的可能性。

此外,在妊娠晚期體內攝入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的數量,將影響攝護腺素E的生成,對Th2細胞調控的變態反應可能有關。母親在妊娠期間吸煙肯定會影響胎兒的肺功能及日後發生喘鳴的易感性。

(5)其他劇烈運動、氣候轉變及多種非特異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氣、蒸餾水霧滴等。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誘發哮喘。

治支氣管哮喘秘方

9.1補腎平喘湯

組成:太子參30克,麥冬、陳皮、薑半夏各10克,炒蘇子、地龍各15克,五味子、補骨脂各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肉15克,胎盤6克,桃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本方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為主,意在滋補肺心腎,益氣養陰。方中用太子參不用人蔘,以避其燥,有補肺健脾、大補元氣之功;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別錄》謂可「強陰益精……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溫,入肺腎二經,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之功,孫思邈稱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則補腎」,實為肺腎雙補之要葯,用於虛喘尤為適宜;太子參、麥冬又有補脾胃之力,以滋氣血之源,即葉天士雲:「益肺葯皆甘,補土母以生子」;陳皮、薑半夏理氣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蘇子降氣定喘消痰;地龍活血通絡,解痙止喘,現代藥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顯著舒張支氣管作用;烏梅酸甘溫,入肺腎二經,治久咳,可以納肺之氣,《本草逢源》謂有「吸氣歸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氣,納腎氣;胎盤大補元氣,補而不燥,可陰陽雙補,《本草經疏》稱此葯「大補而不燥,有返本歸原之功」;磁石辛鹹而平,入肺腎二經,可納氣平喘;補骨脂辛溫,入腎助陽,使腎水不寒,蒸騰氣化,肺水得蔭,對於腎虛咳喘,歷代醫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潤腸通便,能使肺之脈通暢,補中有通之意。綜觀全方,以補腎為主,兼顧脾胃,陰陽雙補,有化痰理氣,行氣活血,止咳平喘,通暢脈絡之效。且性味和平,補而不燥,滋而不膩,適宜長服。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加減:陰虛,加生地,玄參;陽虛,加製附片,肉桂;氣虛,加黃芪、白朮、玉竹;血虛,加阿膠、當歸;血瘀,加丹參、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棗仁、生龍牡、柏子仁;浮腫,加茯苓、苡仁、車前子、葶藶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瓜蔞仁、川貝母;發熱,加柴胡、黃芪、生石膏、魚腥草、金銀花、連翹。

療效:多年應用,效果頗佳。

9.2附子大黃細辛湯

組成:製附片12克(先煎),大黃炭6克,木通、當歸身、桃仁各9克,細辛3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陽散寒、活血祛瘀。

方解:肺寒哮喘,多由素體陽虛肺弱、痰濕內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氣促痰鳴而發。方用附片、細辛,辛溫之品溫陽通經,以恢復肺之宣降;陽虛寒盛,氣澀而遲互成因果,用歸身、桃仁、大黃炭活血而助氣行,使肺氣即時得降;又用木通通經,甘草護胃和調,不平喘而喘自平。針刺取治肺喘之驗穴孔最,則為急則治標,取平喘利肺以緩急之意。

主治:哮喘急性發作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尤其對單純性過敏,青壯年或體虛而邪偏於肺寒者,症見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滿悶,面色暗滯,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浮緊。

加減:(1)配合針刺:取雙側孔最穴。用1.5寸30號毫針,刺入1寸左右,使針感下達手指,上達前胸,並用提插撚轉瀉法,留針30分鐘。留針時,每隔5分鐘,行針1次。(2)加減運用:哮喘發作時,先行針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劑。如有外感表證者,先於脊柱兩側,風門及大腸俞穴拔走罐,使皮膚微紅為度,再用毫針刺大椎穴,留針5分鐘,接用上法。若咳嗽明顯,咯白泡沫痰,難咯出者,針刺天突穴,用2寸毫針,先直入1寸,針體彎曲,沿氣管前向下,使針感傳向前胸,得氣後行針2分鐘,不留針,再針合谷(雙)穴,用提插瀉法,行針1~3分鐘,不留針。並於上方加石韋30克(先煎),若體壯,便秘,苔黃膩者,針刺原方加大腸俞(雙),用2~2.5寸毫針直刺,使針感達小腹部,用提插撚轉瀉法,行針1~3分鐘,不留針;中藥可將上方中大黃炭改酒軍6克,加苦參9克,細辛改為五味子9克;針刺加足三裡穴,用1.5寸毫針直刺,使針感達足,得氣後留針30分鐘。

療效:筆者依上法臨床驗證多例,均獲良效。

9.3二麻四仁湯

組成:炙麻黃、麻黃根各4.5克,苦杏仁、桃仁、鬱李仁、白果仁(打)、百部、款冬花各9克,車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陳辛夷、蒼耳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小兒可酌量分多次服。

功用:調整肺氣,排痰止咳,散風脫敏。

方解:方中麻黃辛散,開腠理,宣肺氣,透毛竅,散風寒,解痰平喘,但能收縮血管,故高血壓患者忌用。又因發散力較強,故體虛多汗者亦忌之。麻黃根與麻黃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還能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呼吸幅度擴大。兩者合用,一開一合,開合相濟,調整肺氣,不但能加強肺的活動功能,而且沒有升高血壓,助長興奮的流弊。杏仁降肺氣之上逆,桃仁化血絡之凝瘀,一氣一血,能調暢肺部鬱血,順氣降逆。鬱李仁滑腸下氣,清能去濁;白果仁斂肺而斂痰,一滑一澀,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百部、款冬花,《濟生方》為百花膏,用於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帶血。車前草、生甘草排痰止咳,調和諸葯,陳辛夷、蒼耳子散風脫敏。諸葯合用,共奏調整肺氣、排痰止咳、散風脫敏之功。

主治:哮喘、咳嗽。

加減:若服本方出現便溏,一般可不與處理,嚴重者去鬱李仁,加藿香、川樸;如濕重納呆,可加蒼朮、川樸;便難,加大腹皮、瓜蔞仁、火麻仁;痰稠不暢,加象貝母、瓜蔞皮;中滿氣滯,加柴胡、生牡蠣、鬱金、菖蒲;腹脹,加大腹皮、瓜蔞;熱重,加土茯苓、忍冬藤、連翹、白薇;如過敏癥狀不明顯者,去陳辛夷、蒼耳子;過敏癥狀明顯者,加白僵蠶、凈蟬蛻;泛嘔者,加製半夏,薑竹茹;晝輕夜甚;加夜交藤、合歡皮;痙咳,加玉蝴蝶;氣虛,加太子參、明黨參;陰虛,加北沙參、麥門冬、知母、玄參;腎不納氣,喘息甚者,加黑錫丹。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9.4治哮喘驗方

組成:麻黃5克,杏仁、地龍各10克,全蠍3克(研末沖服),川芎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宣肺、解痙、平喘。

方解:方中麻黃宣通肺氣、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氣、化痰潤燥,二者相伍,一宣一降,以行肺氣宣降之職;地龍,全蠍止痙平喘;川芎行氣開鬱。諸葯配合,有解痙活絡平喘之功。故而用之多驗。

主治:哮喘。

加減:(1)哮喘發作期,痰熱內壅,加黃芩、川貝、葶藶子;熱甚,再加生石膏;痰多再加萊菔子、蘇子、全瓜蔞;痰黏膩再加海浮石、生蛤殼;肺燥熱,加沙參、麥冬、玉竹、桑白皮;外感寒邪,加桂枝、乾薑、細辛、五味子。(2)哮喘緩解期,去麻黃,加扶正之品。肺脾氣虛,加黃芪、黨參、白朮、功勞葉;氣陰兩虛,加黃芪、黨參、沙參、麥冬,冬蟲夏草、仙鶴草;腎陽虛,加附片、紫河車、桂圓、紫石英、沉香;腎陽虛,加生、熟地、女貞子、核桃肉、五味子、沉香。

療效:驗之臨床,療效甚佳。

9.5哮喘通用方

組成:蜜炙麻黃、光杏仁各9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乾薑各3克,旋覆花9克(包)、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納氣、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峻補腎氣、納氣定喘;麻黃、杏仁宣肺止咳平喘;五味子斂肺止咳,且能防止麻黃等葯辛散太過,耗傷肺氣;生薑、旋覆花和胃降逆;生甘草調和諸葯。本方重在補腎,以治其本,兼能平喘,以治其標,標本同治,散斂並用,故治療腎氣不足的哮喘,最為合拍。

主治:腎氣不足的哮喘,也可用於支氣管哮喘。

加減:寒加附片、黑錫丹(包煎)各9克;熱加黃芩、地龍、桑白皮各9克;陰虛,加沙參、麥冬各9克;痰多,加白礬6克,半夏9克;痰不易咳出,加白芥子、炙遠志各6克;動則喘甚,加補骨脂、核桃肉各9克;濕重,加川樸、半夏各9克;過敏引起者,加鳳凰衣,蟬衣各4.5克,露蜂房6克;感染重者,加魚腥草30克,四季青9克,野蕎麥根30克;納食量少,食後作脹而喘更甚者,加薤白4.5克。針刺魚際穴,常可收到立止咳喘之奇效。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甚佳。

9.6參蛤麻杏膏

組成:生曬參60克(如用黨參、劑量加倍)、蛤蚧兩對、麻黃(去節)60克,杏仁100克,炙甘草50克,生薑60克,紅棗(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

用法:方中生曬參,另煎收膏沖入,蛤蚧去頭足研末沖入收膏。余葯加水浸泡一宿,濃煎3次,去渣,濾取三次清汁再濃縮,加入冰糖500克,生曬參汁,蛤蚧粉收膏,裝瓶備用。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開水沖服。不分男女老幼,常年均可服用。

功用:健脾納氣、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伴有肺氣腫。

加減:如咳嗽低熱,可加桑白皮90克,地骨皮120克;如痰多呈泡沫狀,加乾薑10克,細辛15克;如大便乾結,加熟地120克,當歸90克;如心悸盜汗,加麥冬100克,五味子45克。

療效:多年使用,凡哮喘緩解期,堅持服用,每收良效。

附記:本方亦可作哮喘病基本痊癒後調治善後劑之用。服藥期間,切忌煙、酒、紅茶、蘿蔔、魚腥及一切過敏性食物、辛辣食物,生冷果品。若傷風停食,可緩服數日。

9.7脫敏平喘湯

組成:麻黃7克,鉤藤12克,老鸛草20克,葶藶子7克,烏梅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肺平喘,脫敏解痙。

方解:方用麻黃宣肺平喘;葶藶子瀉肺(氣)化痰;老鸛草脫敏解痙;烏梅有脫敏作用;鉤藤解痙抗菌。合用共奏脫敏平喘之功。

主治:支氣管哮喘。

加減:臨床一般分四型:即寒證型加細辛、川椒、乾薑,兼風寒,加荊芥、防風、白芷、貫眾、豆豉、桂枝等;熱證型加苡仁、冬瓜仁、魚腥草、金蕎麥、虎杖、海浮石等;兼肺腎陰虛型加天冬、麥冬、青果、蟬衣、玉蝴蝶;兼肺腎氣虛型,加南北沙參、補骨脂、仙靈脾、丹參、降香、紫石英。

療效:治療100例,臨床控制71例,好轉2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控制率為71%。

9.8加味止喘靈

組成:炙麻黃、杏仁、白果、半夏、地龍、甘草各3克,射乾、五味子各2克,茶葉1克,生薑1片,蔥白半支(為3~5克常用劑量,視年齡大小可適當增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代茶頻服。

功用:疏風散寒,宣利肺氣,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麻黃直入肺經,善走衛分,為開宣肺氣之要葯,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暢肺氣而平咳喘;生薑、蔥白辛溫通陽,協麻黃以散外邪,共為君葯;杏仁止咳平喘,半夏燥濕化痰;茶葉化痰清神,為治暴喘之要葯;射乾、地龍專清肺經之熱,降逆祛痰而平喘,並防寒鬱、痰濕化熱。無熱則防之,有熱則清之,且防麻黃、半夏之溫燥,五者為臣;五味子、白果斂肺定喘為佐;使散中有收,防哮喘,益肺氣耗散太過而發生變證。使以甘草鎮咳化痰調和諸葯。全方融解表祛邪、宣利肺氣、鎮咳化痰、平喘截哮、寒溫並用、散中兼收於一爐,藥味雖簡,然平喘止哮之功頗彰著。諸葯合而用之,外邪得散,肺氣得宣,清肅下降,輸布正常,痰生無源,故哮喘得平。根據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擴張支氣管、解除支氣管痙攣,抗變態反應及鎮咳祛痰平喘作用,從而達到控制哮喘發作的目的。

主治:支氣管哮喘。

加減:發熱者,炙麻黃改用生麻黃;缺氧癥狀明顯者,可給予氧氣吸入。

療效:治療50例,臨床治癒(哮喘完全控制,肺部體征消失)36例,其中2天治癒6例,3天治癒9例,4天治癒17例,5天治癒4例。顯效(哮喘基本控制,兩肺哮鳴音未完全消失)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

9.9熊膽地龍散

組成:熊膽5克(或羊膽倍量)、地龍10克,龍葵20克,葶藶子15克,浙貝母、蟾蜍炭(活蟾蜍、去頭、黃泥外包,火燒為炭)各12克,炙麻黃8克,甘草5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混勻備用。2~4歲每次服4克,5~7歲服8克,8~11歲服12克,每日服3次,白開水送服。1~2周為1療程,一般以1療程為度。

功用:清瀉肺熱、化痰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本方系家傳經驗方。方中熊膽,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抗炎、抗過敏、解除支氣管痙攣等功效;龍葵清熱解毒,活血消腫,藥理研究證實,有緩解支氣管痙攣作用;葶藶子、麻黃宣肺瀉肺,止咳平喘,地龍,蟾蜍炭解痙平喘;浙貝母、生甘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諸葯合用,共奏清瀉肺熱,化痰降氣,止咳平喘之功。對風熱犯肺,痰熱壅肺,熱毒傷肺等實喘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並可使患兒發作時間延長,發作頻度減少。

主治:小兒支氣管哮喘。

加減:若呼吸道感染嚴重者,加用抗生素治療。

療效:治療80例,結果近期控制(哮喘、哮鳴音消失)64例,好轉(哮喘緩解)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

9.10麻地定喘湯

組成:炙麻黃3~6克,地龍6~9克,銀杏、蘇子、甘草各4.5~6克,黃芩、連翹、當歸、川芎、射乾各6~9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水煎至100~200毫升,分4~6次服,如嘔吐重或口服困難者分2次保留灌腸。同時配合必要的靜脈點滴,抗生素及降溫、止嘔、鎮靜、霧化吸入等治療,對照組除上述方法(除中藥外)外,加用激素及強心劑。

功用:清熱平喘、滌痰消瘀。

方解:小兒喘息性疾病,屬祖國醫學「哮喘」範疇。方用麻黃宣肺定喘;地龍通絡化痰、解痙止咳;銀杏、蘇子降逆祛痰,止咳平喘;黃芩、連翹清泄肺熱;集宣、通、清、降於一方,以除致病之因;復加射乾清咽化痰;當歸、川芎理氣消瘀,共奏清熱平喘、滌痰消瘀之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抗過敏、抑菌、抗病毒,強心利尿以及鎮靜、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臨床應用,再配用有關西藥、故用之效果顯著。

主治: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

加減:熱重者,加生石膏、知母;並發心力衰竭者,加生脈散;抽風者,加鉤藤、紫雪丹等。

療效:治療200例,其中支氣管哮喘95例,喘息性支氣管炎65例,毛細支氣管炎40例,結果:治癒(治療3天后,癥狀、體征顯著減輕,5~7天基本消失),122例(佔65%);有效(治療3天后癥狀、體征有所好轉,5~7天明顯減輕,7~10天基本消失)64例(佔32%),無效14例(佔7%)。對照組200例中治癒95例(佔48%),有效80例(佔40%),無效24例(佔1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且從退熱、咳喘、囉音等三大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5)。

9.11治哮靈

組成:地龍5克,麻黃2.5克,蘇子1.5克,射乾1克,側柏葉2克,黃芩2克,白鮮皮、劉寄奴、甘草、苦參、細辛各1克,平貝母2克,僵蠶1.5克,橘紅1克,冰片0.05克。

用法:上藥按比例濃縮製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歲以內每次2~4片,4~6歲4~6片,6~12歲6~8片,12歲以上8~12片。10天為1療程。

功用:宣肺平喘、通絡活血。

方解:方中以麻黃、黃芩、射乾、白鮮皮、苦參等清熱宣肺;蘇子降氣平喘;側柏葉、平貝母、僵蠶、橘紅鎮咳化痰;細辛溫肺化飲;地龍、劉寄奴通絡活血;甘草調和諸葯,冰片增強本方止哮平喘、鎮咳化痰的功效。本方偏涼性,適用於小兒熱證哮喘,但方中麻黃、細辛性溫,故對寒熱諸證皆可應用。動物實驗表明,本方有明顯的鎮咳、祛痰、鎮靜、解熱作用。動物的急性和亞急性毒理實驗也證明本方安全無毒。

主治:哮喘,無論熱證或寒證均可適用。

療效:治療117例,近期治癒69例(佔58.97%),顯效22例(佔18.8%),有效22例(佔18.8%),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6%。在獲愈病例中,哮喘緩解快者於服藥2小時後,平均少於1天。

9.12平喘湯

組成:炒枳殼、炙麻黃、桔梗、炙甘草、杏仁泥、前胡、款冬花、紫菀、法半夏各10克,海蛤粉15克,細辛、五味子各2.5克,鮮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1小時,分3次溫服,此系成人劑量。如1~3歲小兒1劑可分3日,分15次服完。4~8歲兒童1劑可分2日,分8次服完。如久病重病,可連服3劑,其哮喘當平,至少要見減輕,還可以繼續服3劑,再停葯觀察。

功用:散寒解熱、化痰降氣。

方解:《素問》雲:「諸氣[B035]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因本病是火熱痰飲為本,風寒水氣為標。由於痰飲與火熱內伏於中上二焦,再經外感風寒水濕,使熱濕火氣不得外散,火性炎上,轉挾痰飲上沖而致。治宜升散、降逆、泄熱並用。本方是由《金匱要略》之射幹麻黃東加減而成。方用鹹平無毒、清熱利濕、化痰定喘、降逆下氣之海蛤粉為主葯,加桔梗以助麻黃、細辛、生薑之辛溫宣散,升提開發;再加杏仁、前胡、枳殼、法半夏、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之降逆、斂肺、化痰、下氣;合甘草、大棗之甘溫補益脾腎、潤肺和中。本方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溫中有清,瀉中有補,故能收到止咳定喘、降氣化痰、散寒清熱、利濕行水,斂肺安胃之功,故用之其效頗著。

主治:哮喘。

加減:先用按摩法緩其沖逆、平其哮喘,方法是:醫者在病者背後,將兩手搭在病者兩肩上,用兩手大拇指各按在脊柱兩側肺俞穴上,以輕重合度的手法按揉3~5分鐘,其喘立止,再服方葯,其效尤著。

療效:歷年治癒病人甚多,療效顯著。一般服此方3劑,其哮喘即平。經過觀察,有些新發輕症,服藥3~5劑後,即未再發。如果病人用過激素,則效差、如未用過激素,則效佳。

9.13截喘湯

組成:佛耳草、碧桃乾、老鸛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蔞、薑半夏、防風各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口服2次。

功用:降逆納氣、化痰截喘。

方解:本方系薑氏經對支氣管哮喘的截治方法進行長期研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篩選民間單驗方優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功專化痰止咳平喘;老鸛草出《本草綱目拾遺》,功能祛風活血,清熱解毒,民間有老鸛草平喘的單方,該葯含有槲皮素,能祛痰擴張支氣管,老鸛草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製作用,能控制支氣管哮喘發作的呼吸道感染;碧桃乾酸苦收斂,《飲片新參》有「除勞嗽」的記載,民間有治頑喘的經驗。上三味除痰鎮咳而平喘逆,且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為主葯。輔以旋覆花開結化痰、降逆止咳;瓜蔞清上焦積熱、化濁痰之膠結、開胸中痹阻;薑半夏清痰下氣,去胸中痰滿尤佳;佐以五味子補腎納氣、鎮咳斂肺;防風《葯法類象》謂:「治風通用,瀉肺實。」是一味抗過敏的有效葯,能抑製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變態反應,清除過敏原的刺激。合而用之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納氣截喘之效。

主治:咳嗽痰多、氣逆喘促(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發作期)。

加減:氣虛者,加白參3克,黃芪80克;腎虛者,加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各15克,亦可加蛤粉3~6克;陰虛有熱者,加黃柏、知母、元參、生地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無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馬勃各6克,天漿殼3克;熱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黃芩各10克;寒喘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並以鵝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須特製,砒石5克,明礬10克,豆豉100克,糊丸綠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腎病勿服,有效與否一星期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胃家實便秘者加服調胃承氣湯一劑;喘止後常服河車大造丸、左歸丸或右歸丸,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卓著。

9.14解表化痰平喘湯

組成:炙麻黃、杏仁、桂枝、陳皮、半夏、蘇子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以喘平為期。

功用:溫散解表、理氣降逆、化痰平喘。

方解:有關歷代文獻記載中,哮與喘多分別論述。《東醫寶鑒》雲:「呼吸急促謂之喘,喉中有聲謂之哮」,又說:「哮即痰喘甚而常發者。」從而說明,哮可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據臨床觀察,哮與喘的臨床表現都沒有離開呼吸急促,故現多合稱之為哮喘。本方所主治之哮喘,為臨床最為常見者。其病因多為外感風寒,侵襲於肺,內伏痰飲上逆,壅塞氣道,故出現喉中痰鳴,呼吸急促,難以平臥。故方中以麻黃、杏仁、桂枝為君,溫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氣得以宣通;內伏痰飲,故用陳皮、半夏、茯苓為臣以消痰化飲;佐甘草增強祛痰、和中、健脾之功;加蘇子為使,其有助陳皮、半夏理氣降逆化痰之功。本方具有溫散解表、理氣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

主治:哮喘。凡外感風寒或痰飲所致者。包括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加減:內有痰火,微感外邪,症見微惡寒、身壯熱、痰稠色黃,吐之不利,舌苔乾燥或色黃,脈數或滑者,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本方減去桂枝、蘇子,加知母、貝母、生石膏以清熱化痰平喘;如病程較長,損及於脾,健運失司,化生痰飲,上注於肺,阻塞氣道,喉中痰鳴,舌苔白或膩,脈象緩弱,此乃脾虛痰濕所致,治療宜遵李士材所說:「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方應加黨參、白朮補中健脾;寒甚加乾薑溫化痰濕,喘可自平。年老病人,腎虛失納,下元不固,動則即喘,登高加劇,此乃腎不納氣之虛喘,本方慎用,以免虛虛之虞,改服都氣丸或麥味地黃丸。腎陽虛者,改服金匱腎氣丸(病情需要也可改為湯劑),堅持長期服用,緩緩圖之。此類方葯具有益腎氣、固下元、壯水益火,治療虛喘之作用。

療效:臨床屢用,若能堅持治療,療效頗著。

附記:本方對外寒束肺之寒喘有良效。本方是祛邪之劑,故應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對於熱喘、虛喘則不宜用之。

9.15止哮湯

組成:蘇子、地龍、前胡、川芎各15克,苦參、麻黃各5克,射乾、黃芩、白鮮皮、劉寄奴各10克。

用法:每2日1劑,水煎2次,煎出液總量約300毫升(5歲量),每日3次,每次50毫升溫服。

功用:宣肺清熱、降氣平喘、活血通絡。

方解:小兒哮喘,是小兒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發作時以「氣壅、血瘀、痰阻」為病理變化。方中蘇子、射乾、麻黃、前胡有宣通開肺,降氣平喘之功;地龍有開肺解痙之力;苦參、黃芩、白鮮皮有宣肺清熱之效;川芎、劉寄奴、地龍有活血通絡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時,配合活血通絡,使血活絡自通,瘀自去,瘀去則氣可行,壅可散,痰自化,故而使哮喘發作時所致之氣壅、血瘀、痰阻之證得以改善,邪氣去而哮喘自止。

主治:小兒哮喘,症見咳嗽氣促,喉間哮鳴明顯,甚則呼吸困難,喘憋,煩躁不得臥,雙肺布滿哮鳴音,咽紅、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等。多見於小兒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細支氣管炎等。

加減:若喘甚,重用蘇子,加馬兜鈴;哮甚者重用地龍;痰盛者,加瓜蔞皮、葶藶子、膽南星;久哮多瘀則加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輕者,加用萊菔子以降氣豁痰,消導通便,稍重者加枳實,乾結者加番瀉葉以盛者下之,清大腸而瀉肝平喘。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著。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數例,多收顯效,效佳。

9.16麻杏射膽湯

組成:凈麻黃5克,大杏仁10克,嫩射乾9克,玉桔梗6克,杜蘇子9克,凈蟬衣4.5克,炒僵蠶、製半夏各9克,廣陳皮、生甘草各4.5克,鵝管石12克(煆、杵)、江枳實、製膽星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根據劑量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葯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後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著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

功用:宣肺化痰,降氣定喘。

方解:本方以射幹麻黃湯(《金匱要略》)、導痰湯(《濟生方》)加減而成,為宣肺化痰、降氣定喘有效方劑。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症見咳嗽痰多,咳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臥,乳娥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中醫辨證為風寒客肺,痰濁內阻,肺氣失於宣降者。

加減:本方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炎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如有口渴煩躁、痰黏、舌紅苔黃者,上方去半夏、陳皮,加石膏30克,知母,貝母各12克;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僵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乾薑2.4克;如咽紅乳娥腫痛、痰稠,舌紅脈數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金銀花、連翹各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如溲黃便秘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製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萊菔子、白芥子各9克;如脘腹痞脹、口黏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僵蠶,加厚樸4.5克,焦六曲12克;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蒼耳子各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一般服15~30劑左右即效或痊癒。

9.17哮喘夏治方

組成:製附子9克,黨參、白朮、茯苓各12克,陳皮9克,半夏7.5克,炙杷葉、炙冬花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或兩劑,文火久煎,分2次溫服。

功用:培補脾腎、化痰利肺。

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東加味而成,功擅溫補脾腎。脾健則痰濕無以生,腎強則哮喘無以作,誠為治本之方,故方用製附子溫腎強心,驅陰寒之邪;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半夏、陳皮燥濕、化痰、止咳;炙杷葉,炙冬花、宣肺平喘止咳;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溫補肺、脾、腎以絕痰源;宣肺化痰飲,以定喘咳之功,又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主治:支氣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氣管炎緩解期,預防發作。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9.18平哮湯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當歸12克,石韋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5克。

用法:發作時,上方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發作後,上方劑量加大2~5倍(即2~5劑一起),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粒,1日3次,口服以鞏固療效。

功用:理肺平喘、解痙脫敏。

方解:本病亦是老年常見多發病。方用炙麻黃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屬陽;地龍涼血平喘,熄風通絡,其性屬陰,一陰一陽,具有解痙脫敏作用;地龍去麻黃之辛燥,麻黃減地龍之鹹寒;徐長卿鎮痛止咳,活血解毒;蟬衣散風熱,宣肺定痙,兩葯均有脫敏作用。桑白皮清瀉肺氣之逆,北細辛溫開氣道之閉,二葯寒熱並用,相得益彰;石韋鎮咳祛痰、平喘利水;又哮喘反覆發作,造成肺氣宣降失常,肺絡瘀血,入當歸活血,能達血行而助氣行,且有脫敏作用。蜈蚣鹹溫有毒具有祛風解痙、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之功效,並協同當歸活血通絡,改善肺及氣管血液循環,改善氣道通氣量,從而增加肺組織對炎症的吸收,減少痰液分泌而達到治喘平哮之目的。可謂組方遣葯,匠心獨運。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加減:若證型偏熱者,加僵蠶、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乾薑、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藶子、半夏、雲茯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白果仁;咳劇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葉。其他如全蟲、土元、穿山甲等蟲類葯,均有解痙通氣,行痰開閉之效,臨證當酌情選用。

療效:屢用效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