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旋覆花湯:張仲景的疏肝理氣、和血化瘀之方

旋覆花在張仲景所開的200多方中就出現了2次。一為《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篇:「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其次是《金匱·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則半產漏下(小產),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為張仲景所創,但卻由後世醫學家發揚光大的。現代廣泛用於治療胸痹、噎膈、咳嗽、肋間神經痛、偏頭痛、臌脹、胃脘痛、面癱等多種病症。

清代名醫葉天士取旋覆花湯具有辛通之用,視之為「辛潤通絡」之祖方,所謂絡病「宜辛甘潤溫之補,蓋肝為剛臟,必柔以濟之」「凡久恙必人絡,絡主血,葯不宜剛」「議以辛潤宣暢通劑」「辛潤通絡」等。葉天士在旋覆花湯的基礎上悟出絡病治法。吳鞠在前人基礎上創製了香附旋覆花湯用於肝氣鬱滯脾胃痰濕中阻之證。

旋覆花

對於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所謂「眾花皆升,旋覆獨降」,表明旋覆花的功效有其特殊性。

旋覆花味苦、辛、鹹,性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臨床多用於風寒咳嗽,痰飲蓄結,胸膈痞悶,喘咳痰多,嘔吐噫氣。

古往今來醫藥書中對旋覆花有不少記載。《本經》:「味鹹,溫。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強調的是「主治結氣」。《名醫別錄》則謂「味甘,微溫,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朧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強調的是「消痰飲」、「通血脈」。

組成與用法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原方為:「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上述藥材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關於新絳,它是古時官員帽子上的瓔珞,但現在也無法尋找到入葯了,後世用給其染色的茜草代替。因茜草主入肝經,功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治肝臟氣血瘀滯疼痛之常用之品。

王子傑在其《絳香園古方選注》這樣評價此方:「旋覆花湯,通劑也,治半產漏下,乃通因通用法。仲景雲:婦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無不因虛、積冷、結氣三者而成。故用旋覆花散結氣,通血脈,全用蔥之青白,開積冷,安胎氣,佐以繭絲補脾氣。絳乃紅藍花染就,並得烏梅、黃柏之監製,則通血脈之中,仍有收攝之妙。余因其義,採用新絳和血,青蔥管利氣,再復理氣血之品,配合成方,移治鬱結傷中,胸脅疼痛等證,屢有殊功。」可謂是一語中的,將旋覆花湯的原理與作用講的明明白白。

現代用此方梳理肝氣、和血化瘀有一醫案可供參考。

趙某,女,39 歲。癥狀為左胸脅部隱痛2 個月余。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2 個月來常感左胸脅部隱痛,以手撫之稍舒,注意力分散時不痛,生氣時加重,時有口苦,納谷正常,小便正常,大便偏乾,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醫師辨證為肝氣不舒,肝絡不和即《金匱要略》裡所說的肝著。因此治療原則是: 疏肝理氣,和血化瘀。

醫師開方:旋覆花12g(布包),茜草10g,柴胡10g,延胡索15g,炒白芍20g,當歸12g,川芎15g,香附10g,炙甘草10g,蔥1根。共21劑。每天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一個療程後病情有所好轉。

禁忌事項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豬肉、冷水等。

(如需使用請諮詢當地醫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