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直腸上皮內瘤變是良性腫瘤,怎麼到最後成了惡性腫瘤了?

很多患上低位直腸腫瘤的患者在做完病理檢查後上寫有:「直腸上皮內瘤變」以為是良性腫瘤,但術後發現是直腸惡性腫瘤。在這種情況下會有很多患者會問,明明是直腸上皮內瘤變,為什麼到最後變成了直腸惡性腫瘤呢?

我們曾經談到過,大壁由裡向外依次為黏膜層、黏膜下層、有肌層及膜層。黏膜層又分為黏膜上皮層、黏膜固有層和黏膜肌層。黏膜肌層是層和黏膜下層的分界線。如果腳瘤細胞局限於黏膜層內,則稱為上皮內蜜變;如果腫細胞突破黏膜肌層侵人黏膜下層,則稱為直腸癌(圖1)。

圖1 直腸癌發生的過程

上皮內瘤變是一種病理診斷,應當分為以下兩種情況分別進行討論。

1、如果病理檢查的標本是完整切除的標本,那麼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基本上是100%準確的。說明這個息肉是良性腫瘤,只需要行結腸鏡下切除十定期隨訪就可以了。

2、如果病理檢查的標本是結腸鏡活檢的標本,那麼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就不是那麼準確了。有很多外觀非常典型的直腸癌,而腸鏡活檢病理報告卻是上皮內瘤變。研究表明,術前結腸鏡活檢診斷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術後證實有40%為直腸癌,而術前結腸鏡活檢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術後證實有90%為直腸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①腸鏡活檢是在腸鏡檢査過程中使用活檢鉗從腳瘤組織中夾取一小塊標本進行病理診斷。由於該標本小,有可能不包含癌組織,病理檢查時無法發現癌細胞時只能診斷為上皮內瘤變雖然術前腸鏡取材已強調多點取材,但不可避免的是取材過少或過淺,影響病理診斷的正確性,導致與實際病變性質存在較大的差異。②腺瘤癌變本身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常呈小區局姓性,而且常不在腫瘤的邊緣或淺表區,而在中心區,所以病理活檢有時不能取到癌腫組織(圖2)。③腫瘤細胞可能破壞黏膜肌層(圖3),導致病理科醫師無法判斷腫瘤是否侵犯了黏膜肌層,從而只能做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樣的診斷。這一現象在惡性程度較高的和中晚期大腸癌中尤為明顯。

圖2 直腸絨毛狀腺瘤局部發生癌變

圖3 部分黏膜肌層被腫瘤細胞破壞

所以,根據腸鏡活檢標本診斷的上皮內瘤變,尤其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中,很大一部分為直腸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腫瘤具有提示惡性的大體特徵,比如體積較大(直徑>2cm)、無蒂、表面有潰瘍出血、質硬等表現,應當高度懷疑直腸癌,防止將惡性腫瘤誤診為良性腫瘤,從而耽誤治療。如果臨床醫師高度懷疑直腸癌,而且不涉及保留肛門問題,可以考慮直接行開腹手術;如果涉及保留肛門問題,沒有確切的病理不能行切除厘門的手術,需要反覆多次取活檢,這樣做是對患者負責,應向病員及家屬說明。也可以先行局部切除術將腫塊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

那麼對於晚期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在不能承受切除術的情況下,怎麼既不傷害免疫系統,又內讓直腸內的腫瘤有效的被清理乾淨呢?——冷凍消融保肛術

晚期的直腸癌患者如果醫生不建議手術切割的話,只能面臨著無限的放化療,這樣使得患者低免疫力低下,病情會加劇,所以建議放化療的同時口服中藥,將放化療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值。其實對於晚期患者來說放化療是要承受一定的免疫系統下降的風險的,但是不放化療的話任由原發病灶的腫瘤增長,有可能會造成腸道梗阻,肛門堵塞。

直腸癌一般是難以保肛的,但是如果是分期早,建議保肛治療,特別是年紀較大,身體素質低的患者選擇保肛是很不錯的畢竟老人的生活質量會直接影響到病情的恢復。年輕的肛門瘤患者一般是既想保肛又想保命,是一個比較難以權衡的問題。其實大多數患者說來說去還想要選擇一個既能有效的祛除腸腔內的腫瘤,又能達到保肛的治療效果。

冷凍消融的原理:

那麼冷凍治療消融保肛術在此應運而生冷凍治療是利用深低溫(零下190℃)將腫瘤組織凍死,再利用室溫復溫,達到讓腫瘤組織消融的治療效果。這個治療的優點是有效消融腫瘤實體,保留肛門功能,手術風險很低,沒有手術創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