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囉出行CEO楊磊:與滴滴短期像,長期走的路不同

哈羅單車更新為哈囉出行,像三年前滴滴計程車更名為滴滴出行。

雖然兩家公司從不同的出行角度切入,但都在嘗試提供一站式的出行服務。“從騎單車到助力車、打計程車、打網約車、坐公交、坐地鐵,以及到坐長途巴士,希望可以滿足用戶出行各個方向上的需求。”哈囉出行CEO楊磊接受36氪專訪時如是說。

既然如此,哈囉出行豈不是將與滴滴直接展開競爭?

楊磊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哈囉出行沒有假設誰是競爭對手,也沒有刻意和誰去競爭。至於兩者的關係,他認為:“可能短期看起來比較像,但長期走的還是不一樣的路。”

哈囉出行接入服務不需要很大的投入,但他也不否認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如果有的業務自己做,就需要更大的投入。去年合並後,哈羅單車曾完成超33億元的D1和D2輪融資。今年除了上海雲鑫增資20.60億元外,也曾兩次傳出融資的消息。

談及新一輪融資,楊磊沒有給出明確的回復。“我們在做公司投資架構的調整,隨著今年一二級市場人民幣投資人沒有錢了,我們只能向海外市場敞開。四月份開始搭建VIE架構,周期大概需要6-7個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此同時,哈囉出行也在做各項準備工作,以等待時機成熟很快實現上市,但目前沒有具體的計劃。

回過頭來看,共享單車從早期的燒錢混戰,已經逐漸走向精細化、平台化和生態化。不過共享單車商業模式究竟成不成立,大家仍舊在探索。畢竟,投入美團懷抱的摩拜被稱為是“天坑”——依舊入不敷出;一心想要獨立發展的ofo,嘗盡各種變現方式,也沒有擺脫艱難窘境。如今的哈囉,想通過互聯網的玩法,將單車高頻的流量轉化落地。

以下是對楊磊的專訪內容,經36氪編輯:

不想過早劃清自營或合作邊界

36氪:在整個哈囉出行服務中,共享單車和助力車是自營業務,其他主要都是合作,之前的設想是這樣的嗎?哈羅更多扮演流量入口的角色嗎?

楊磊:至於哪些業務自己做,哪些業務接入第三方服務,都不是最重要的。這個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也許哪一天發現,某個業務需要自己做,有的也許不需要自己做,這都是一個持續動態和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這麽早給自己設立邊界。

幾年前大家都在說深度思考,對行業有很深入的思考當然很重要。但我覺得今天,企業更應該具備快速迭代、敏捷的能力,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快速的試錯。很少有生意從一開始就是被設計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被迭代、優化出來的。大主線不變,路徑是可以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

36氪:這些業務是已經內測一段時間了嗎?效果怎麽樣?

楊磊:是內測了一段時間,從數據來看還不錯,只是暫時還不方便公布。

36氪:做這個事情,投入有多大?這一部分的帳是怎麽算?比如像阿里生態的餓了麽和非生態裡的首汽約車、嘀嗒拚車有什麽區別?

楊磊:接入服務的帳算的很清楚,沒有花很多錢,主要是研發和開發的費用,也希望接入夥伴的信用體系做的比較好。因為做單車和助力車有一定的積累,重新開始做確實需要花很多錢。

比如像嘀嗒拚車,接入流量是很樂意的一件事。如果讓計程車裝他們的App,那需要花很多錢,裝完也會發現沒有足夠多的訂單支持司機,也會慢慢流失。兩家會形成流量協同,我們也不會在每個單子裡收錢,也不賺他們的錢,只是希望用戶有更多的選擇。

如果未來自己做的話,那需要重新評估市場情況和公司的業務情況——多少用戶、流量、運力。

短期與滴滴挺像,長期走的路不同

36氪:在公開信中,有這樣一句話——過去我們在共享單車行業已經NO.1, 王興曾說哈羅會是最大的競爭對手,這一戰略出來後,你們會覺得摩拜還是對手嗎?

楊磊:還是做好自己,沒有假設誰是競爭對手,更多去研究哪些是學習對象。我們的出發點是,不要過多關注競爭對手,可以做一定的了解,但不要把精力放在上面,應該關注自己想成為一家什麽樣的公司、應該怎麽發展、應該怎麽服務好用戶、應該怎麽提高效率。

36氪:以前我們哈羅的競爭對手非常清晰,主要是ofo或者是摩拜。如今更新後對標哪家公司?

楊磊:也談不上對標,因為這個行業裡與非常多優秀的公司,比如美團、滴滴、Uber、Lyft等,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但還沒有與他們產生直接的競爭

36氪:如果我去給朋友介紹哈囉出行,該怎麽去介紹和描述?

楊磊:未來講到哈囉,希望大家有任何出行需求,都可在該平台上得到滿足。從騎單車到助力車、打計程車、打網約車、坐公交、坐地鐵,以及到坐長途巴士,希望可以滿足用戶出行各個方向上的需求。

36氪:這不是和滴滴的目標很像嗎?

楊磊:不知道是像還是不像,也不知道他們要做成一家什麽樣的公司,但我們比較清楚自己會做成一家什麽樣的公司。原因很簡單,滿足用戶不同場景的需求,也沒有刻意和誰去競爭。可能短期看起來比較像,但長期走的還是不一樣的路。

36氪:雙方的不同點有哪些?

楊磊:現在還談不上來。像支付寶從支付維度去做很多出行,它裡面也有計程車服務、租車服務、公交服務、地鐵服務等,大家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務,我們提供給我們的用戶,他們提供給他們的用戶。其實最好的例子,就是拚多多和淘寶。

出行是一個比較割據的市場,一線城市限投不影響其他城市

36氪:一線城市已經暫停投放單車,之前深圳說是違規投放,北京目前有進展嗎?

楊磊:北京是允許投放的,有一定的配額,目前在試運營,主要在郊區,稍後會有公開。深圳這邊應該也在和監管部門積極溝通,而且政策也越來越明朗。

36氪:之前摩拜也表示將推出助力車,哈羅助力車未來會進入一線城市嗎?

楊磊:他們還處於研發階段,我們已經覆蓋了100多個城市。一線城市對助力車的監管比較嚴格,仍然相信政策會開放,因為大部分的出行有這個場景和需求。原來相對比較封閉,是因為行業管理還不夠成熟,帶來監管上的挑戰。

36氪:一線城市投放受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不會影響到公司4+2戰略的實施?

楊磊:我覺得還是不要著急,慢慢做。正在加緊溝通,相信時間很快就會到來。在做好自己事情的時候,別人可能越做越差。而且出行還是一個比較割據的市場,一個城市對另一個城市沒有特別大的影響。在山東做好單車、助力車、計程車也一樣,當然北京也是一個這樣的市場。

四月份開始搭建VIE架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IPO計劃

36氪:除了增資和公開的融資,傳言的融資也比較密集,有沒有新一輪融資的計劃?

楊磊:我們也不是特別缺錢,不是靠融資活著。一個創業公司更重要的是,做業務而不是融資。所以真希望有天,我們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融資,甚至完全不融資。目前我們有了更大的想法,最近幾年可能都不會實現。

我們在做公司投資架構的調整,以前既可以融美元也可以融人民幣,但隨著今年一二級市場人民幣投資人沒有錢了,所以我們只能向海外市場敞開,未來我們也打算去海外市場。所以先搭建VIE架構,但這個周期是非常長的,需要6-7個月的時間。從4月份開始準備,現在已經三個多月了,所以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36氪:三個月前已經開始搭建VIE架構,之前CFO接受採訪稱不排除IPO,目前是不是已經有比較清晰的上市規劃?

楊磊:作為公司來說,還是希望把準備工作都做完。哪一天覺得機會到了,利用幾個月時間就可以完成了,肯定是從這個方向努力的,對於立馬上市還沒有具體計劃。

我們比較幸運的是,雖然每一輪融資都相當困難,但都找了長期支持和看好我們的投資人。這個很重要,否認你找了很多短視的投資人,做了兩年財務向好就抓緊推動上市,然後套現走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