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洋畫國畫都分不清?其實你對藝術一無所知

最近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畫展,迫切地想要跟大家分享!話不多說,上圖

山石系列43號 2011

山石系列9號 2012

山石系列18號 2014

山石系列4號 2018

古樹系列2號 2017

古樹系列19號 2017

這些畫均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常見主題,山石、樹木,但是又與傳統水墨繪畫有許多的不同。首先,其實它們並非水墨畫,而是【布面油畫】。創作者別出心裁地選擇了油畫材料,並且呈現出了水墨畫的氤氳輕盈的質感。

油畫相對於水墨的優勢就在於顏料可以不斷疊加,某個地方畫得不好可以糊上顏料重新來過,可以精確把控每一個細節,如果近距離看畫,還可以看到顏料堆砌得高低起伏的樣子。

梵高《向日葵》的顏料厚度

而水墨幾乎是一筆定乾坤,沒有太多修改的機會,非常考驗畫家對墨、水、宣紙三者的總體把控。

齊白石的蝦總共就幾筆,卻不是誰都能畫出來

從展出的油畫的細節可以看到,創作者沒有受到油畫的套路影響,顏料鋪得很薄,用筆乾脆果決,沒有堆砌、修補的痕跡,完全當作水墨畫在創作的感覺,甚至模擬出了水墨畫的乾濕濃淡、墨分五色的特質。

這是既需要功力,也需要膽量的一件事,也是萃花非常佩服的一點。

局部細節放大

如果用中國畫得寫實、寫意的標準,那麽這些畫顯然是寫意的。無論是形狀不明晰的山石,還是枝乾奇詭的古樹,都並沒有照搬自然界的山石、樹木原本的樣子。

畫面中那種氤氳著水霧的感覺,更像是提煉出了自然界的總體意象,呈現的不是明確一塊石頭或一棵樹的形象,而是一種大自然的共同的肌理,是我們想到山石、古樹時,浮現在腦海裡的模模糊糊的感知。

畫出一個具體的物象不難,難的是畫出一種意象和神韻。因此早在南朝,中國畫家提出了繪畫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氣韻生動”。

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謝赫《古畫品錄》

“氣”,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韻”,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情態。這些畫對自然之物的巧妙的捕捉,就傳遞出了一種氣韻。

借這個畫展,萃花還想說點關於藝術邊界的問題。

我們總是太喜歡分類,這是國畫,那是西洋畫,這是古代藝術,那是當代藝術,這是傳統,那是外來文化……有了分類,就容易出現隔離和對立的心理。

於是在許多人認知中,畫國畫的就是古代山水花鳥,搞當代藝術的都很洋氣,不用毛筆寫的不叫書法,中英文夾雜就是不尊重傳統……

當代藝術四大天王徐冰的“天書”就經常被質疑

藝術是人類想象力的創作產物,如果一定要加上這麽多條條框框自我束縛,想象力又該如何放飛?

就比如展覽的這些油畫,按材料來說它無疑是西洋畫,但畫的仍是傳統國畫的神髓,那它到底是洋畫還是國畫?什麽都不是,我只知道它就是畫,是一種藝術創作。

其實藝術史上那些偉大的靈魂,都是不拘泥形式,不固守邊界的壞孩子。明末清初的“四僧”、清中期的“揚州八怪”按當時的標準都是一群非主流,19世紀“印象派”一詞本身來是評論家嘲笑他們不會畫畫的黑稱。

莫奈《日出·印象》

我知道我們的粉絲都是熱愛藝術的人,大多數人是業餘揮毫弄墨,怡情養性,也有人是真正吃藝術這口飯的。

我想對這小部分朋友說,請保持你們對藝術的激情與自由,創造更新的更有活力的藝術形式,不要理會圍觀者的批評嘲笑,他們只是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旁觀,根本連衝破邊界的勇氣也沒有。

最好的藝術,就是從你們的勇氣中萌芽的那一種。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