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石化離奇巨虧!國企溫室下誰是這場悲劇禍首?

在2018年的最後幾天,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卻在這最後關頭搶了一波風頭。

近日,中石化股價出現離奇下跌,而有坊間傳言稱,中石化股價下跌與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聯化”)高管停職有關。據了解,中聯化總經理陳波在國際油價70美元以上的時候,在衍生品市場大量買漲原油期貨三千至七千萬桶,導致公司虧損數十億美元,而相關的兩名高管目前已被停職。

在12月27日晚,中石化發布公告,稱聯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過程中因油價下跌產生部分損失,公司正在評估具體情況。聯合石化總經理陳波和黨委書記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職,由副總經理陳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聯合石化各項工作運轉正常。

可以看出,中石化的公告似乎是間接證實了傳言,中石化股價的變動,和油價波動有關。

而受此影響,總市值超過6300億元的中石化在A股和港股的股價都開始大幅下跌。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收盤,中國石化股價在A股跌6.75%,H股跌4.68%,公司市值瞬間蒸發了360億美元;28日,又跌了將近4個點;29日一天跌去460億元,更是成為A股下跌行情的主要貢獻者。

石油大佬栽於石油期貨

2018年最後一個季度,國際原油在10月初布倫特原油主力合約最高一度升至86.74美元/桶,創下近年新高後,開始持續震蕩下跌。在12月27日中石化發布公告當天,WIT原油下跌1.61美元,報44.61元/桶;布倫特原油跌2.31美元,報52.16元/桶。不到三個月時間,原油價格暴跌了三成以上。

人們正在猜測誰為會此次原油下跌“買單”之際,老大哥中石化出現了。

公開資料顯示,中石化是1998年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企業,目前是亞洲最大的煉油企業,其盈利能力也非同一般。根據中國石化2018年3月披露的年報顯示,公司在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36兆元,同比增長22.2%;實現淨利潤511.19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8年上半年,中石化的業績仍然亮眼。據8月份公司在香港公布的2018年中期業績中顯示,中石化在上半年內實現營業收入1.3兆元,同比增長11.5%;實現利潤424億元,同比增長51.8%,創下歷史同期的最佳成績。

此外,中石化方面還表示公司現金流充裕,中期分紅也同比大幅增長60%。

然而對原油重倉押注的“自信”,讓中石化摔了跟頭。

從中報上來看,中石化主要支出在原油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上花費了大頭。而在那些投機性的倉位上,中石化在衍生品市場重倉押注油價上漲。財報顯示,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國際油價每跌10美元每桶,中石化當期的淨利潤就要減少近80.2億元人民幣。

據估算,從2018年6月末價格約為73美元的WTI原油,在12月末月跌到約46美元,也就意味著從6月底至今,中石化光在期權投機上就虧損了210億左右人民幣。相比2017年整年的511億利潤,中石化2018財年業績預期恐怕會不盡人意。

而此次,中石化一家子公司就造成巨虧,讓投資者不禁為這家企業的“敗家”速度感到震撼。子公司中聯化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公司,經營範圍涵蓋了原油貿易、成品油貿易、LNG貿易及倉儲物流等國際石油貿易業務,同時也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力量之一。

據《中國石化報》相關報導,中國在2017年進口原油4.2億噸,其中,中聯化進口原油1.85億噸,佔據了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44%。

由此看到,中石化及其子公司與原油的“綁定”已經十分深入,以至於受到原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也是如此之大。

據中金公司12月28日的研報表示,預計中國石化股價短期內可能繼續承壓,主要因為市場可能會擔心中石化風險控制管理的暴露,原油交易帶來的潛在的額外損失以及最終可能導致分紅不及預期的影響。

除了受此次潛在原油交易損失的影響以外,研報還提到2018年第四季度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超過20美元/桶或對中石化煉油和銷售板塊造成超過人民幣150億元的庫存損失影響,並將逐步反映在中石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的業績表現中。

“中國石化2018年業績可能會低於預期。”研報稱。

國企溫室導致企業“膽大路野”

在我國,無論是政策保護亦或經濟補貼,對國企的“偏愛”都遠遠超過民營企業以及一些外企。在國企部門裡工作的員工也被認為擁有更加穩定的工資和生活保障,是許多人就業的理想之地。

而在這些企業中,一些高管更加因為擁有“鐵飯碗”對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加不計風險,“膽大路野”,出現了巨大損失則讓政府和人民買單。此次無論是中石化還中聯化,這兩桶油出的問題都暴露出企業對市場判斷不足,高管權力過大、缺少監管的弊病。

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政府調查人員在調查中聯化過去幾年的運營情況,他們發現由於錯誤的市場判斷,公司在2018年下半年的交易損失嚴重。

對於金融衍生品這類高風險的投資,國企高管沒有體現出基本的風險規避常識以及對市場合理的判斷,在原油70+的時候就敢買入幾千萬桶原油期貨,兩個人簽訂了涉及幾十上百億的資金合約。這操作膽子之大,路子之野,令人驚歎。

援引中國手機報導國際著名能源專家認為,如今,在原油定價體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內油企仍然採用傳統的原油期貨定價模式解決我國原油進口需求是根本錯誤的,也是一種跛腳的管理方式,未能與時俱進,這樣的教訓必須被深刻地認識到。

據了解,期貨與期權不同,期權可以放棄執行合約,到期損失的僅僅是期權費。但是期貨則不同,在到期以前是期貨合約交易,而到期日如果未交易出去,卻是要兌現合約進行現貨交割的。事實上,此次陳波如果只是買入原油看漲期權,油價下跌,最多損失的也就是期權費,就是期權名義金額的幾個百分點,最後根本不至於會慘重損失達幾十億美金。

但與高額虧損的數字相比,此次事件背後,暴露的還是國有企業在衍生品交易方面的交易失控,以及交易主管風控意識淡薄,導致整個交易過程均嚴重失控,最後釀成”悲劇”。國企在體制保護下,缺乏監管,也更加缺乏風險意識,要知道,國企經營不善的損失和“大手筆”揮霍的成本是由政府包攬的,而最終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

誰是危機的幕後黑手?

對於此次中石化不尋常的巨虧,許多投資者都表示有些似曾相識。因為在2004年,中航油也出現過類似的事件。

該年10月1日,中國航油因為期權交易出現巨額的账面虧損,額度鋼彈5.5億美元,導致公司申請破產,CEO陳久霖入獄。

在中國航油巨虧事件披露後,引起了中國和新加坡輿論的高度重視。據悉,在新加坡,中國航油事件被認為是自1994年巴林銀行破產案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事件,並且再度引發對於新加坡金融控管當局在監督方面是否有失職的爭論。

據了解,中國航油在2004年賣出的石油期權平均價格為48美元/桶。而實際上,期權協定規定的到期行權時間分散在2005年至2006年之間,自2004年12月起,國際油價開始一路下跌,但如果中國航油能堅持到2005年,則虧損額將大為減少,甚至可以盈利。而由於資金鏈斷裂而導致的提前斬倉,中國航油最終造成了當期5.54億美元的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期權交易,就是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子公司傑瑞(JAron)公司推銷給中航油交易員的。因此在當時,高盛也被認為是幕後推手。

據相關人士透露,在中航油出現账面虧損時,陳九霖就要求立即斬倉。但高盛卻建議“挪盤”。而中航油的兩次挪盤建議,都是高盛在陳九霖出差在外時提出的。陳久霖曾對外表示,中航油曾將高盛告上法庭,但由於自己入獄,這門官司就不了了之了。

在此次中石化巨虧消息一出,有相關市場人士稱這次的“陳波事件”可謂是十年前中航油CEO“陳久霖事件”的翻版。但究竟是企業監管失策,對市場判斷失利導致的這場虧損風波,還是如當年的中航油事件中被高盛“算計”?我們目前還未能確定,但背後暴露的國有企業的弊病以及資本市場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都是我國企業當下需要學習和思考的問題。

作者|一顆手榴彈

編輯|小鬼當家貼

溫馨提示:

本文引用數據,均為官方數據,或為公開報導,未使用任何內幕消息

近期原創文章

反做空資訊中心

世界那麽大

掃我帶你去看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