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聯合石化吃虧背後的能源邏輯

2018年12月27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石化(600028.SH)全資子公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石化”)疑似發生交易虧損且主要負責人已因工作原因停職。隨後,中國石化公告表示,聯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過程中因油價下跌產生部分損失,公司正在評估具體情況。聯合石化總經理陳波和黨委書記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職,由副總經理陳崗主持行政工作。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在聯合石化“吃虧”的背後是我國原油長期依賴進口和原油價格長期受國際市場控制的現實。在原油價格波動常態化趨勢下,原油價格對煉廠影響較大。特別是2018年10月份,原油價格突然急轉直下,在暴跌的原油市場中,很多廠商都難以獨善其身。

對於聯合石化為保障原油供給而在交易中采取的套期保值的做法,隆眾資訊油氣首席分析師閆建濤向記者表示:“在油價波動中,無論是出於國家能源安全的考量還是企業自身生產的穩定,進行大宗原油期貨交易,套期保值的方式都是美孚、殼牌和中國石化等國際石化巨頭的共同選擇。”

預計虧損數量可控

12月27日下午,中國石化股價收盤大跌6.75%。觸發股價暴跌的重要原因是關於聯合石化在原油交易中產生部分損失的消息。

記者了解到,聯合石化是全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公司,其成立於1993年2月,經營範圍包括四大板塊,即原油貿易、成品油貿易、LNG貿易及倉儲物流等國際石油貿易業務。該公司目前為大型國際石油貿易公司。

權威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石油消耗6.1億噸,但國內石油產量僅1.91億噸,其中68.69%的原油依賴進口。2017年全年中國進口原油日均840萬桶。

在這其中,聯合石化進口原油比例較高。據《中國石化報》報導,聯合石化2017年進口原油1.85億噸,佔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44%。照此計算,聯合石化每天進口原油約375萬桶。

據媒體報導,聯合石化以70美元/桶以上的價格購買了3000萬~7000萬桶原油。按照12月27日WTI(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原油46.22美元/桶的價格,聯合石化的這些交易中,每桶原油虧損價格在20美元以上。

“如果按照報導中顯示的數據,這個數量基本相當於中國石化8~18天的原油進口量,這樣看來這個數量並不算很多。特別是相對中國石化1.62兆元的總資產而言,這樣的虧損數目不會對業績產生太大影響。但是這一消息直接導致了中國石化股價暴跌。”中國能源網首席分析師韓曉平說道。

事實上,國際油價的波動已經常態化。在這背後我國原油長期依賴進口卻對原油價格沒有控制權。2018年8~9月期間,美國不斷加大對伊朗的製裁力度,石油市場供應顯著收緊,主力基金持續加倉,推動國際油價進入上升通道。

此外,2018年9月召開的亞太石油峰會(APPEC)上,伊核問題及由此帶來的油價變化是會議最熱的議題。當時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會造成伊朗原油產能下降,導致市場出現供需缺口。包括貿易商托克(Trafigura)、摩科瑞(Mercuira),投資銀行高盛,谘詢機構PIRA在內的多家機構發布了油價看漲信號。

然而,進入2018年10月以後,由於美國釋放大量庫存,以及沙特記者遇害事件背後的大國博弈、伊朗局勢變化等使得國際油價呈現出瘋狂下跌態勢。對此,韓曉平表示:“油價波動是常態。在這麽大的供給量下肯定不可能完全依靠現貨。選擇期貨和期權的方式就是必然。炒期貨跟炒股很像,誰也不可能保證一輩子炒股不虧本。”

有別於“中航油事件”

此次聯合石化原油交易損失讓外界直接聯想到了十餘年前的中航油虧損事件。然而,表面相似的兩個事件背後實質卻極為不同。

2003年上半年,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開始涉足原油交易。下半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從第一個價值為200萬桶原油的期權合約中獲利。然而,進入2004年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開始賣出大量航煤(即航空煤油)現價保頂期權。這直接導致該公司在當年二季度的潛在虧損值達到3580萬美元。

此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已無力回天。2004年11月29日,該公司因外籍交易員從事石油衍生品交易發生巨額虧損,發布公告申請停牌重組。

同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宣布總計虧損達5.5億美元,陳久霖最終被新加坡司法機構判決入獄四年零三個月。

從事件經過來看,聯合石化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確實都是通過期貨或期權來進行原油交易。但是,這其中的邏輯卻並不相同。

“據我所知,聯合石化內部管理還是非常嚴格的。進行操作的人員也是很專業的。此次造成損失很可能是為了保障原油供給而進行這樣的操作。”韓曉平說道。

但是,中航油事件中,作為採購方的陳久霖則是通過賣出看漲期權的方式來賺取其中的利潤,最終由於其錯誤判斷了市場環境導致巨額虧損。

此外,與陳久霖依靠期權涉足原油交易不同,此次聯合石化在原油交易上究竟涉及期貨還是期權尚未可知。對此,中國石化方面回應記者稱調查還在進行中,暫不便透露更多內容。

記者了解到,期貨與期權都是常用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但二者也有所不同。例如,期貨交易的標的是標準的期貨合約,而期權交易標的則是一種買賣的權利;期貨合約是雙向合約,交易雙方都要承擔期貨合約到期貨割的義務,而期權是單向合約,期權的買方在支付權利金(獲得合約權利付出的費用)後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買賣期權合約的權利,不必承擔義務;履約保證方面,期貨合約的買賣雙方都要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而期權交易中,買方最大的風險是已經支付的權利金,而賣方則必須繳納保證金作為履約擔保。

對於此次聯合石化選擇的交易形式,閆建濤向記者表示:“國際上比較普遍的是以期貨加現貨或以期權加現貨的形式進行交易。這其中,現貨可以平衡風險。此外,這筆投資是否已經平倉也會影響虧損數額。如果平倉了,肯定會產生實際虧損,如果沒有平倉只是會產生潛在的風險。”

觀察2018年前11個月國際油價不難發現,油價呈現明顯的先漲後跌趨勢。2018年WTI均價維持在65美元/桶,同比上漲28%。“在這樣的油價周期中,套期保值會是一種對交易的保護。”閆建濤說道。

記者了解到,套期保值是在原油貿易業務中常用的平衡風險的方式。例如,某工廠希望在兩個月後購買一批原油,而又擔心原油價格上漲造成的成本壓力,這時就可以預先購買原油期貨看漲合約,兩個月後如果原油價格上漲,此時原油期貨也會隨之上漲,賣出預先購買的看漲合約就可以抵消原油上漲帶來的成本問題。

但是,套期保值也不可能完全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風險。這樣的操作需要對市場有很好的判斷,如果原油價格下跌,那麽購買的期貨看漲合約就會造成虧損。從聯合石化此次損失來看,正是因為對衝原油價格上漲從而帶來採購成本增加的風險。最終,油價暴跌下,聯合石化的虧損就不可避免。

閆建濤告訴記者:“在原油進口貿易業務中,為了鎖定遠期原油進口價格成本,穩定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套期保值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美孚、殼牌等國際石油公司在原油交易過程中都會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降低風險。”

油價震蕩下難獨善其身

就我國現有能源結構而言,化石能源仍然佔據主要位置,原油更是很多基礎化工原料的來源。而我國原油仍長期依賴國外進口,進口依存度高。

“聯合石化大批採購原油可以說是在為國護盤,這些大批採購的原油是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穩定運行。”閆建濤說道。

據國際權威機構數據顯示,中國石化平均每天原油產量約80.4萬桶,原油加工量約480.3萬桶,成品油銷售量則為400.2萬桶。與此相對應的是,殼牌平均每天原油產量約173萬桶,原油加工量約257萬桶,成品油銷售量則為660萬桶。殼牌相對於中國石化而言,對原油進口的需求就要小得多。

可見,無論是從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還是從中國石化企業平穩運行的角度,對於如此巨大的原油進口量,採用套期保值的方式交易原油都是有效降低交易風險的途徑。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原油市場國際化的問題。中國如今的體量已經非常巨大,任何輕微的波動都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但是,包括進口天然氣、成品油、原油等重要能源的價格卻幾乎全部都要按照國際定價,而中國缺乏話語權。”閆建濤說道。

2018年3月26日,中國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上市交易。依托這一資源,未來對接更多國外原油資源後,我國可能會實現用上期所的價格來替代國際油價。

而聯合石化正是上期所的客戶之一,其體量在上期所原油期貨板塊中扮演了“壓艙石”的角色。在我國未來原油期貨交易市場上,聯合石化還需要承擔很重的任務。如此看來,聯合石化此次虧損更多的是對於國際油價風向的誤判。

“聯合石化此次吃虧或許是件好事,觀察國際油價的走勢,需要從產能、供需關係、地緣政治、大數據等多方面因素去考量。舉個例子,從1983年至今的原油價格,在每年的11月和12月都呈現下跌趨勢,這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效果。如果僅僅考量單一因素對油價的影響顯然是略顯片面的。”閆建濤說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