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嗚呼!世間再沒有19.9的廉價票了

前幾天小漁寫了一篇《必讀!文藝青年電影票省錢秘笈》,吐槽了北京動輒80多的2D電影,在分析票價漲價的時候,我說,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票補少了。

結果這幾天就出來傳聞,電影局決定,即將停止一切票補

小漁經過多方求證,得到的答覆是,停止票補的新規,應該是真的

最新的傳言,在票補、結算、分配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規定。

這意味著,繼9塊9的電影票江湖絕跡之後,以後連19塊9的電影票也沒有了!

看到這個消息,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問的是,票補是什麽?

對廣大的影迷來說,“票補”這個詞聽起來還挺陌生的,但它成為行業熱詞已經三四年了。所謂“票補”,就是票價補貼,是一種電影票的促銷手段。一般電影上映之前,發行方會和影院商定最低票價。

你買到的9塊9,或者19塊9的電影票,實際上報收的價格是正常的三四十,或者五六十,這個幾十塊的差價不是虛的,而是片方或者票務平台用真金白銀補上去的。

簡單說,票補很像滴滴快的早期的計程車劵,和千團大戰時期各種外賣優惠券,是一種電影票的打折促銷。投票補的有票務平台,也有片方,票務平台為的是爭搶市場份額,片方則為了讓更多的人去看電影,撬動更多票房。

在票補大戰之前的2013年,國產2D電影票價一般在30-40元左右,注意這個是最低票價,老百姓實際上買到的電影票價格可能會比三四十高。而且最低票價也會隨具體情況變動,比如2010年的時候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就曾經漲過價,首輪映期內最低票價分別為:A類城市35元、B類城市30元、C類城市25元。

那大家習以為常的票補大戰,當初是怎麽打起來的呢?

這還得從2014年的國慶檔說起,那年的國慶檔最大的黑馬要數寧浩導演,壞猴子出品的《心花路放》。這部電影的出品方裡,第一次出現了一家互聯網電影公司——貓眼電影。也就是宣發《心花路放》開始,貓眼開始了當時行業內石破天驚,現在已經成為行業常規的一系列神操作。

首先是提前預售,改變了過去隻提前一兩天才排片的影院B端鏈條,《心花路放》的預售提前了半個月。

其次是通過票補(預售)購票環節撬動C端觀眾,提前鎖定影城的排片。據媒體報導,《心花路放》在貓眼的獨家預售中,票價僅為9.3元,而貓眼為此片投入的宣傳推廣以及補貼資源達到1億元以上。

這波在《後來的我們》中被玩壞了的操作,在當時簡直開啟了一個時代,《心花路放》的預售就達到了1億票房,總票房高達11.69億,位列當時的影史票房第三。

《心花路放》成為當年最經典的電影宣發案例的同時,也打開了“票補大戰”的潘多拉魔盒。自那時起,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幾家票務平台紛紛加入了票補的遊戲。

電影網售票行業的格局也從原來的格瓦拉一家,再到後來的網票網、貓眼(美團)、糯米、大眾點評、微票、蜘蛛網、賣座網、樂影客、指點等十幾個玩家混戰,經過了多次(此處省略一萬字血淚史)的重大的並購整合,網售票平台正式形成了,背靠騰訊和阿里兩家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的貓眼VS淘票票的雙雄爭霸格局

在兩強格局形成後,貓眼和淘票票的競爭陷入了一種膠著的狀態,一家獨大既不可能,也不是市場希望的趨勢。

可以說,票補的存在曾經有其積極的一面。

一方面,確實讓影迷們享受了一段時間的便宜,這個是用真金白銀做出來的實打實的福利。另一方面,也確實起到了教育用戶和拉更多原本不看電影的觀眾入場觀影的作用

中國電影前幾年票房的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高速增長,我覺得票補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前幾年總提的小鎮青年觀影群體,大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票價便宜才培養出觀影習慣的。

而且,現今中國電影市場90%以上的線上購票化率,基本上是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的。大家大概想不到,在國外,觀眾想看一場電影,大部分還是得先開車去影院,再現場買票,有時候要排隊,有時候票賣沒了白跑一趟,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觀影便利,就如同手機支付一樣,是票務平台用真金白銀換來的。

但從產業角度,票補也衝擊了中國電影的原有市場體系,帶來了分配機制、合作機制以及經營理念上的一系列分歧與衝突。說嚴重點,票補本身就是一個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在資本的裹挾下,很多小而美的售票平台,因為沒有那麽多錢可燒而倒下,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格瓦拉。而對於幾大巨頭,票補的燒錢也很讓人肉痛。前幾天貓眼娛樂IPO的招股書顯示,這幾年貓眼燒的錢竟超過50億!再加上其他平台燒的錢,幾年裡上百億應該有了。

開創票補玩法的美團CEO王興先生,不僅靠著狼性和補貼從O2O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還孵化出貓眼電影,票補對他來說,應該是O2O思維的一個順延。

但他可能沒想明白的是,看電影不像點外賣或坐車,它不是一個剛需,當你不燒錢補貼外賣和計程車的時候,老百姓還是要吃飯要坐車,而當票補停止了,老百姓乾脆就不看電影了也不會少塊肉呀。

最重要的是,幾家公司打得頭破血流爭搶份額,最終賣票這個服務它不!賺!錢!啊!而且票補大戰下,用戶買得越多,公司就虧得越多,用戶在售票app上幾乎沒有任何粘性。

從去年起,網售票開始有了2-6塊錢的手續費,算是給這個賠本賺吆喝的行業帶來了一點收入,但當新規釘死了手續費的時候,留給網售票的盈利太空又有多少呢?

面對這樣的尷尬,貓眼電影選擇了延伸到產業鏈的上下遊,即開始做宣發和製作,而這也讓它飽受“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質疑。

最經典的就是今年五一的“退票的我們”事件。這個事件因為恰逢行業相關長官班子調整,到現在真相也沒有水落石出,但是作為出品和宣發方,貓眼所受的懷疑也是最多的。

票補的誕生,肉痛的不只是票務平台,片方也痛得要命。票補出來以後,同檔期只要有一部片子有票補,其他的片方也得跟著補,不然排片和上座率就會往下掉,而對於小體量沒錢票補的片子,恭喜你,你做分母成炮灰的機率更大了。補來補去,把票補補成了片方的固定動作。

說來不好意思,去年中國五百五十多億的電影票房裡,有二十多億是票補,而在票補最厲害的2015年,票補能多達五十多億。這就跟微信和網劇刷流量一樣,電影票房的節節攀升,也有一部分是我們在自欺欺人。

不僅是片方,長久以來,作為放映終端的影院也對票補心裡不是滋味,早些年很多影院圖省事把售票環節的權力讓渡給了電商,如今,因資訊不對等等各方因素構成了不公平競爭,對影城的會員體系衝擊尤為厲害。

儘管現在有些院線醒過味來,也開始做自己的會員App,但在兩大平台的衝擊面前都只能是苦苦支撐。而且貓眼三個月的結款周期也卡住了影院的喉嚨,預售、想看、鎖座等行業亂象,也讓影院排片的主動權不再百分之百握在影院手中。而觀眾不需要在影院大廳停留購票之後,影院(難吃但超貴)的賣品銷量也受到影響。

是時候改改了。

今年春節檔,國家電影局市場處通知,從2月15日(除夕)至3月2日(元宵節),全國影院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低於19.9元。補貼票數也有一定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

春節檔過後,某個電影論壇,幾家投製宣發的大佬聚在一起,也直接開始就票補的事情大倒苦水。

一向直言直語的馮小剛上來就直接開炮,“關於票補的問題,希望能跟各位好好聊聊。票補對中國電影是促進還是破壞?有時候票補甚至能超過1個億,小體量公司怎麽生存?今後有沒有可能沒有票補?”

華誼兄弟的CEO王中磊也直接說,片方被票補綁架了,這種“軍備競賽”對市場上的片方都是一種巨大負擔。新麗傳媒的CEO李寧也直接說:“我建議取消票補。”(現在看來,這場聚會的大佬都是今年影視行業的風雲人物啊……)

行業苦票補久矣!四年後,同樣是一個國慶檔,票補,這個攪動了整個電影行業的事物,也將壽終正寢。

但是,票補退水後的大盤是否會更加冷清呢?

微博大V電影票房曾在微博上問,如果沒有票補了,你還會看電影麽?大多數影迷的回復讓人心頭一涼:平均票價40多已經挺少人看電影了,很多關注度不高的電影更沒希望了。而且在票補保護的幾年過後,小漁不知道最低票價現在是多少了,我只知道,離開票補後,北京大朝陽隨便看一場2D電影就要七八十呀!真的看不起了!

而在啥都漲價就工資不漲價的今天,徹底沒有票補的電影票會不會成為廣大文藝青年新的消費降級呢?小漁不知道,但願影響不大吧,但是請注意,這個暑期檔,小鎮青年的觀影人數已經開始停滯了。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