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IMF行業研討會:金融科技為何能在中國實現快速發展

  美國東部時間6月12日,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的邀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在華盛頓與IMF聯合舉辦了中國金融科技內部研討會。

  SFI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旗下一家致力於新金融領域和國際金融領域政策研究的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由SFI等機構於2015 年發起成立,該中心致力於開展數字科技、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領域的學術研究。

與會嘉賓合影與會嘉賓合影

  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螞蟻金服、騰訊、宜信、陸金所、微眾銀行、新網銀行的十餘位中國金融科技相關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這是IMF歷史上首次就特定行業主題進行大規模的專題研討交流,也是中國經驗首次走入IMF,中國金融科技監管機構人士、學者、金融機構從業者共同在國際舞台上展開對話、分享經驗。

  “中國有很多金融科技方面的成功實踐,能夠為世界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經驗。” 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在致辭中表示,IMF期待聽到金融科技領域的中國聲音。(傳送門:IMF史上首次行業研討會:聚焦中國金融科技)

  以下為此次研討會部分觀點綜述。

  中國實踐:金融科技“整合”式發展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有多驚人?此次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的金融行業實踐者們為IMF專家展示了幾組數據:

  根據畢馬威與H2 Ventures於2017年聯合發布的《金融科技100強》名單,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包攬榜單前三;

  2016年,中國的網上支付總額達37.1兆元,是美國的50倍;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穩步增長,2016年第四季度為12.8兆元,2017年第四季度則上升至37.7兆元;

  2017年春節期間,微信上發出的數字紅包為140億個;

  過去四年中,中國的ABS市場以每年約240%的速度增長,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新金融勢力快速崛起,後者已成為2017年中國最大的ABS發行機構,發行總額佔整個ABS市場比例從2015年的1%上升至19%;

  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的網絡借貸總資產從40億美元增長至1560億美元,增長了36倍;

  ……

  得益於如螞蟻金服、騰訊、宜信、陸金所等金融科技企業的不斷探索創新,在今天的中國,無論身處城市還是鄉村,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人們就幾乎能毫無障礙地獲得大部分金融服務,包括支付、信貸和理財。不僅如此,在國內積累了豐富運營經驗和先進技術優勢後,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也在紛紛“出海”,東南亞和南亞市場成為他們拓展海外業務的第一站。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至今,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呈現出一個明顯不同於別國同行的特點,即“整合”式商業模式。通過擁有整個供應鏈和生態系統,少數科技與金融混業機構開始引領潮流,並試圖打造自身的閉環。與之相反,西方國家的公司往往專注於一個或者少數幾個核心業務,諸如Visa和萬事達,又或者PayPal和Lending Club。

  高盛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6年年報中,阿里巴巴95次提到了“生態系統”,平安、騰訊、京東和百度在年報中也大量提及該詞。高盛認為,這種“整合”思維體現了中國企業家對戰略、競爭和盈利的不同視角。

  根據金融科技企業人士在此次研討會上的介紹,整合式商業模式能夠形成多種協同效應,如資產組合效應、財務協同效應、行銷協同效應和管理協同效應,最終實現價值聚合和優勢互補。

  但與此同時,“整合”式商業模式下複雜業務的風險交叉傳染也成為企業和監管部門必須重視的問題。有專家建議,必須將大型金控集團納入統一的監管框架內。

  有效監管才能帶來長期繁榮

  金融科技為什麽能在中國實現異常快速的發展?除了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金融服務覆蓋不足外,一個被多數人所認同的原因就是中國此前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

  和同為金融科技主戰場的美國相比,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在發展初期幾乎不受約束,沒有監管機構“認領”,而美國的Lending Club等企業則較早就開始接受美國證監會的監管。

  在研討會上,有人稱中國為“扶持性”的監管政策,有人則認為是監管上的放鬆。

會議現場會議現場

  實際上,寬鬆的監管環境也的確致使國內金融科技行業爆發了一些風險,並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於整個行業的觀感。

  北京大學金融科技情緒指數顯示,2015 年 12 月,“e 租寶事件”及人們對於 P2P 網貸的恐慌使得金融科技的正負情感出現斷崖式下落。2017年5月之後,隨著現金貸和ICO等風險事件的發酵,該指數再次下跌。

  “有效的監管規則才能帶來長期繁榮。”有IMF專家在研討會上強調。

  什麽才是有效的監管規則?首要一點即“持牌經營”。201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當中提到“凡是金融活動就需要獲得牌照”。同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這一檔案主要是在前期打擊無證經營支付業務相關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以持證機構為重點檢查對象,全面檢查持證機構違規為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機構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行為。

  微觀功能監管和巨集觀審慎管理相結合至關重要。所謂微觀功能監管,即采取穿透式監管,根據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徵,按照相關業務的類別由相關監管當局進行監管。巨集觀審慎管理則是把金融科技納入到巨集觀審慎管理框架當中,完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制度,避免可能造成的流動性風險。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聯手發布指導意見,從五方面規範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s,MMFs)互聯網銷售贖回,規定對“T+0贖回提現”實施限額管理,同時明確要求不得墊支。這一舉措主要針對的就是一些基金銷售機構以“實時大額取現”為賣點盲目擴張業務規模所導致的流動性風險隱患。

  監管科技(RegTech)也開始發揮作用。比如區塊鏈可以應用於監管科技,提高監管透明度的能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基礎設施本身就具有監管功能並可以實時訪問最佳數據。再比如,原中國銀監會此前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檢查分析系統(Examination &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EAST)。EAST包含銀行標準化數據提取、現場檢查項目管理、數據模型生成工具、數據模型發布與管理等功能模塊,其在實踐中已改變以往主要依靠現場檢查、手動翻閱卷宗的原始、低效檢查方式,可以高效地對隱藏在數據海洋中的蛛絲馬跡進行追蹤和分析。

  隱私保護:技術本身會找到答案嗎?

  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全維度畫像……在研討會現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老總們輪番展示著自家的先進技術。但IMF專家更關心的卻是另一個問題——你們如何保證用戶數據的安全?類似的問題被頻頻提及,以至於有中國企業代表在會後感歎:“大家的關注點確實不完全一樣。”

午餐討論會午餐討論會

  今年5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正式生效。GDPR被看作是“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條例”,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條例試圖實現對網絡太空個人資訊的“絕對保護”,其規定在歐洲地區提供服務的互聯網平台在利用用戶的數據時,需要獲得每一位用戶同意,用戶也可隨時撤銷同意許可。違規企業最高將面臨2000萬歐元或全球年營業額4%的罰款。早在4年前,歐洲法院還曾做出普通民眾享有“被遺忘權”的裁決,即民眾可要求互聯網公司從網絡太空刪除其不希望被展示的資訊。

  比起歐洲人對於個人資訊安全的無上重視,在中國,無論是消費者、企業還是監管機構,早期對於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確實沒那麽敏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大數據畫像、算法推薦等功能在國內得以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但近兩年來,這一狀況正在改變。

  在今年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CEO李彥巨集的一句“中國用戶願意用隱私換便利”招來輿論怒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用戶對於成為網絡“透明人”的憂慮。201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曾下發《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同意8家社會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但此後3年都沒有給其中任何一家機構發放牌照,原因之一就在於個人資訊保護這個難題。

  在資訊技術時代保護個人隱私安全,靠的不是企業自律,也不是當下一些模棱兩可的規範準則。儘管隨著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科技的監管框架也日益清晰,如央行負責第三方支付、銀保監會負責線上信貸、證監會負責線上眾籌等,但對於大數據征信的監管卻始終缺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部門負責監管此業務。在這方面,監管部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數據是用戶的核心利益,同時也是金融科技企業發展的“地基”,如何才能既保證資訊安全又不會限制創新發展?魚與熊掌能否兼得?或許,技術本身能給我們答案。

  從華盛頓到上海外灘

  除了在國外分享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經驗,接下來在今年7月7日(周六)—8日(周日),我們還將在國內就該話題召開一次金融科技行業的盛大峰會——“第八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聚焦“新金融·新科技·新趨勢”。此次峰會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屆時,來自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多位監管層代表、學界專家、商界領袖及高管將出席本次峰會,共同探討國內外金融科技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金融科技外灘峰會” 是目前國內最高端、最前沿的金融科技盛會,以高品質的研討內容和高水準的嘉賓陣容享譽業界。金融科技外灘峰會由國內領先的金融智庫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至今已成功召開四屆。自2014 年第一屆峰會召開以來,吸引國內外來賓共計近2500 位,其中包括逾550 位來自國內外金融領域監管層代表、學界專家、商界領袖及高管,近百位知名媒體記者對峰會熱門前瞻話題進行報導。

  了解本屆峰會已確認嘉賓名單,敬請登陸官網:http://www.bundsummit.org

  本屆峰會陣容強大、議題廣泛且深入。先來感受一下部分“已確認出席嘉賓名單”——

  中國互金協會會長李東榮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屠光紹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溫信祥

  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政策法規司)司長孫天琦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

  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文海興

  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民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跨境人民幣業務部主任施琍婭

  興業證券董事長楊華輝

  海通證券總經理瞿秋平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謝偉

  陸金所控股董事長李仁傑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周昆平

  宜信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唐寧

  寧波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波

  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

  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軟體工程與評估中心主任周平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慶

  東亞銀行行長林志民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彭文生

  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

  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

  北京艾億新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林

  信而富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征宇

  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羅霄

  平安集團副首席風險執行官楊峻

  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高帆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副總裁張翠微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投資業務委員會總裁羅東原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鍾偉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豔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 

  (更新截至2018年6月21日)

  本屆峰會議程:

第八屆上海新金融年會 

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 新金融·新科技·新趨勢

時間:

  2018年7月7日-8日(周六-日)

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二路538號 

  萬達瑞華酒店三層

  主辦部門: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學術支持: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NIFA)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

協辦部門:

  國際金融協會(IIF)

  外灘金融(BUND FINANCE)

  金融城(CFCITY)

會議語言:  

  中文&英文(同聲傳譯)

  會議議程 

  7月7日 周六

  9:00-12:00    全體大會 新金融•新科技•新趨勢

  13:30-15:00  專題討論一 區塊鏈:脫虛向實 去偽存真

  7月8日 周日

  9:00-12:00    全體大會 新金融•新科技•新趨勢

  13:30-14:45  專題討論二 全球金融科技監管新趨勢

  14:45-16:00  專題討論三 新金融時代:銀行業數字化轉型

  16:15-17:30  專題討論四 資管新規下財富管理新趨勢  

  峰會主辦方及合作方簡介

  “2018·金融科技外灘峰會”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NIFA)、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提供學術支持,與螞蟻金服、陸金所、宜信戰略合作。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是一家致力於新金融及國際金融領域政策研究的專業智庫。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舉辦,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NIFA)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原銀監會、證監會、原保監會等國家有關部委組織建立的國家級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台,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論壇正式成員由40位40歲上下的金融精銳組成,即“40×40俱樂部”。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是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機構於2015 年發起成立的學術研究機構。中心是北京大學的二級機構,掛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心致力於開展數字科技、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向社會提供權威的科研成果,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服務於金融行業的發展和監管。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