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扎西:什麼是太極拳的虛實開合

太極拳的實質是陰陽、虛實、開合所構成對立統一的變化之體,其中的奧妙非語言和文字所能企及。前面提到太極拳的練習是有層次之分的,每一個層次的側重點不同。在拳架解析中,我們分別用「動作說明」、「勁力運轉」和「虛實開合」來強調不同層次練拳者應掌握的重點。遵循的正是「由招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路線。

故而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層次,就應該抓住此階段的訓練重點,循序漸進地練習,切不可好高騖遠。練拳就如同蓋房子,拳架練不好,就如同地基打得不好一樣,房子蓋得再漂亮,也是危險的。因而切不可自作聰明,眼高手低,拳架沒有規範好就去追求勁法的變換,內氣沒有培養好,就去追求丹田的虛實開合,本末倒置,捨近求遠。仔細一檢查,手、眼、身、法、步等外在形式皆不到位,內在空空如也,更別提勁路的順暢和勁別的變化了,也無法體會到太極拳內勁的奧妙,無法感知太極拳的內在精髓。

虛實

練拳的不同階段和

身體內在虛實開合的產生

練拳者在第一階段,講求的是套路動作的準確,四肢運動的協調,身體的穩固,使得頭、肩、胯、肘、膝、足、腕等能夠聽從指揮,協調一致。動作準確了,方位明白了,四肢能夠聽從指揮了,則要在「腰」和「松」上下功夫。體會以腰帶動四肢,腰胯聯動,以腰催肘,以肘催手。

細細體會鬆而不懈,沉而不僵,穩而不滯。使得骨節之間對拉拔長,前後圓撐飽滿。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沉胯圓襠,上下拔長,前後對拉,有前就有後,有上就有下等等要領時時刻刻記在心間,默識揣摩,細細體會。

第二階段,著重體會勁由腳起,使得大地的反作用力通過腳的前蹬後撐傳導於腿,主宰於腰,上達夾脊,輸於兩臂,形於指稍,此謂「節節貫穿」。

在此過程中要明白勁路、勁別、勁點在每勢當中的變化,讓身體各個肢節貫通一氣,逐漸將身上的拙力、僵勁給去掉。將意念放到勁點勁別上,使得勁力有一定的穿透性,拳家所謂:「動貴短,勁貴長,意貴遠」。體會勁路節節貫穿的變化,呼吸均勻細長,意領神隨。

此時仍需在松上下功夫,習拳時手腳發熱,發麻,發脹等都是正常現象,如若手腳冰涼,或者某個部位發涼,緊張,酸痛則是意氣未能貫通之處,仍需在節節貫穿、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上找原因,落實到根本仍舊是在松上找原因,細細體會手與足說上話,腰與四肢說上話,心意與形體說上話。此間須注意處處松活圓滿,無使有凸凹、斷續之處,無使有緊張彆扭之處。

幾遍套路連續打下來,全身松透輕快,毫不費力。堅持此階段練習,久而久之,內氣滋生,灌輸充盈於體內。行拳走架時,體內、體外如氣球飽滿膨脹,圓弧滾動。

全身松透了之後,掤勁自然產生,逐漸孕育出其他幾種勁別,才知道太極拳真正的內勁並非用力和肢體技法所為,並非虛幻和神秘,而一定是由松裡面求得的客觀存在之物。此階段逐日練習,內氣日漸飽滿。

到了第三階段,隨呼吸開合,意念的遠近引導,內氣在體內的灌輸逐漸由不規律的流淌而走向有規律的收放,此時身體內在才有了微弱的虛實和開合的轉換。須知陰陽、虛實、開合是太極拳的本體,是一種形象化的指示和描述,而非具體的部位或事物形態。身體外在的形體和內在的感覺均有陰陽、虛實和開合的變化,我們首先要區分身體外在與內在虛實、開合的區別,然後弄明白外在和內在之間的聯繫。

身體外在的開合是指形體動作的屈伸、收放。例如肢體彎曲收回為合,到位開展為開。身體外在的虛實,落實到腳上,則是支撐腿重量的變化,承重腿為實,反之為虛。

通常講要分清腳下的虛實,是指要明白腳下身體重量在動作運行中是如何在兩腿之間轉換和過度的。虛實落實在手臂上,則需明白在運動過程中,勁力、勁點落實在手臂上,哪隻手臂領勁則哪隻手臂為實,相隨的手臂則為虛。

例如攬雀尾按勢接單鞭,兩臂在胸前抹平圓的時候,向左轉腰,左掌及左臂領勁,為實,右掌及右臂相隨,為虛,向右轉腰時,右掌及右臂為實,左掌及左臂為虛。再落實到細節,手背領勁時,手掌為虛,手背為實。等等表現,皆在用陰陽、虛實、開合等對立統一的範疇描述身體外在的變化。

身體在意念和內氣的作用下,內勁自生。內氣飽滿之時,身體內部隨勁路、勁別、勁點和意念的變化,使之有一種既有規律又沒有規律的能量開始運行時,就產生了身體內在的虛實轉換和開合變化,這是太極拳修鍊到一定層次時,我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先賢們在論及虛實開合之時,文字不多,但是歸結起來會說道「處處總此一虛實」,其中一切奧義只能靠師父引領和自己去悟了。

不是先賢們不說,而是怕說出來不夠準確,貽誤了後人。因為拳是靠體認,體知,體證,體悟出來的,非文字語言所能及。先賢們認為說不清楚則寧可不說,這不是保守,而是慎之又慎。「處處總此一虛實」,一語道出了真機,習練者得靠自己用身體去悟才能明白。

例如我們練拳到了第三階段,身體內在有了能量流動和收放時,就會有一個彙集和烹煉、儲存和收養這些能量的太空,這個位置就是我們所說的下丹田。

通常對於下丹田的描述和定位有說是臍下二至三寸之間,有說是在臍與命門穴前後連線前三後七的位置。練拳時,下丹田的虛實和開合變化,實際上不是一個具體的點,而是以小腹為中心的一個太空,包含了上面所說的下丹田的位置。

下丹田不用刻意去找,而一定是內氣充盈,隨身體動作和意念引導,內氣在體內有所開合之後,用心體會就發現自己下丹田的位置。古人稱「精、氣、神」為人生三寶,視下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因此很重視下丹田的意義,視其為「性命之根本」。

儘管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角度來看,下丹田所在的位置並沒有特殊的形態,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養生或者取得療效已經被實踐所證實,這就是體認和體證的功夫,因為存在的不一定有表現形式,也不一定能夠感覺得到,而要去用身體實踐,才能逐漸走入對身體更深層次的認知。

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是心意,亦是身心修鍊的藝術,故而有用意不用力之說。外在的身形要和內在的心意結合起來,到了高級階段,以固養內氣,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為基礎。始有意動,才有氣動和形動。通過這樣的練習,太極拳開發了人體內「神、意、氣」結合所產生的內在能量和潛力。故而說,身體內在能量的流動,是由氣為基礎的一種綜合能量,有人稱為太極拳的內功,有人稱為內勁,有人稱為內氣,其實是一種東西。

身體內在的開合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指在意念的引導下,內氣在體內的收和放。武式太極拳家李亦畬認為:「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

內氣的收和放一定是與身體外形動作相互作用的。例如做摟膝拗步時,隨轉腰向前弓步,一手摟膝,一手前按時,手腳漸漸到位,身體中的內氣由丹田開始緩緩向四稍灌輸,同時,丹田這個太空縮小、聚合、下沉。到位時氣貫全身,無內無外,周身松透,丹田聚合、沉降。開合主要用來描述內氣的收放,內氣由丹田貫於四稍時為開,為伸,為長,為放,為發;而內氣由四稍回歸丹田時為合,為縮,為卷,為收,為回。

同樣,我們用身體內在的虛實描述丹田的表現形式和感覺。通常來講,當動作漸漸到位,勁力由腳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脊,由脊而輸於兩臂指稍,同時,內氣也隨著動作的漸漸到位由丹田向四稍輸送,丹田總體太空的體積變小。

依據不同的外形動作,身體內在表現為聚合、收攏、鼓盪、翻滾、沉降等諸多不同的形式,此時我們稱身體內在為實。當前一勢勁力已去,下一勢開始醞釀,灌輸四稍的內氣開始回收、蓄存於丹田時,丹田太空的體積鬆鬆膨大,猶如氣球被吹起來似地,鬆散而開,充盈小腹,此時我們稱之為身體內在為虛。

丹田內在的虛實在每一個拳勢動作中,身體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僅僅以虛實來籠統的概括它的表現規律,但是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其在每一刻的狀態。因為隨意念、勁路、外形動作的變化,丹田的表現形式亦是千變萬化,時而上提,時而下沉,時而左旋,時而右轉,時而聚合,時而虛散,時而如泉翻滾,時而如水歸流,時而鼓盪,時而松靜……又如每個人功夫層次不同,對同一動作的內在虛實體悟則不同,因而更無法用語言精確表達。

身體外在的虛實開合和內在的虛實開合,多半時間是同步的。比如形開到位時,內氣也是貫於指稍,身體內在表現為實。手腳收回的同時,內氣也收回,身體內在表現為虛。太極拳以身體內在的虛實開合轉換為主體,外則以腰為力源,腳為勁根,心意一動而分發四肢。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能夠做到以內動導外動,使之身心合一,意念與神經系統合一,則能通過觸覺感知自己和他人身體上的資訊,這便是推手的高級境界。

扎西,藏族,1932年10月25日生於青海省互助縣。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我國第一位藏族太極拳家,也是第一位將太極拳傳播到西藏的太極拳家。現任鹹陽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創會會長兼總教練,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副會長,感恩太極大學堂總顧問。

扎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