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用過的那些「毒中藥」,熬煮時間少一點都會要命!

《老中醫》中有這麼一個片段,病人王秋實找翁泉海看病,翁泉海給其開了藥方,老沙看到翁泉海給病人開的藥方有問題,就立馬找到病人,要求去重診。可是王先生心疼錢,畢竟再找翁泉海看病還得花診費,執意抓了葯。老沙一再請求,可是王秋實卻要將老沙趕走,老沙就一直坐在王家門口,借口要用洗手間幫王先生把翁泉海開的葯給煎足一個時辰。原來是因為北附子有毒,必須煎足一個時辰。

所以,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有毒中藥治療沉痾大疾。但用此葯卻也加大了用藥風險。那麼今天就跟著小編來看看「毒性」中藥到底有哪些吧!?

附子,歷代醫家及本草著作皆言 「有毒」、「有大毒」。 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將附子列為「多毒,不可久服」之「下」葯。現代研究表明,附子含有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等毒性成分。

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即以有毒中藥治療沉痾大疾。唐代王冰也說:「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謂之毒藥。」明代名醫張景嶽認為:「葯以治病,因毒為能」。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 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製劑、治療重症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

幾年前,有一名剛出生幾天的小兒有點嘔吐,聽鄰居們說「半夏可以止嘔」,結果家長將兩顆約20g的生半夏放在柴火灰中自行「炮製」,然後水煎給小兒服用,孩子當場中毒死亡。為了再次避免悲劇發生,我們要了解那些具有毒性的中藥趕緊來看!

毒性強的中草藥

砒石(紅砒、白砒)、水銀、生巴豆、生川烏、生草烏、生附片、生白附子、生馬錢子、生南星、紅娘蟲、青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鬧羊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篙、紅升丹、白降丹、洋金花、紅粉、斑蝥、雄黃、砒霜、生半夏、輕粉、蟾酥等,這些中藥具有毒性強的特點,少量也會致人中毒,甚至身亡,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有毒性的中草藥

蒼耳子、重樓、白花蛇、澤漆、吳茱萸、花椒、川楝子、苦楝皮、雷丸、鶴虱、土鱉蟲、水蛭、乾漆、杏仁、白果、蜈蚣、全蟲、仙茅、罌粟殼、瓜蒂、常山、膽礬、樟腦、大風子等,這些藥品如果不規範使用,同樣容易引起毒性反應。兒童、孕產婦、年老體弱者應避免使用這些藥品,必須要應用者,必須在正規中醫師的指導下規範運用。

可能引起類毒性的中草藥

根據中藥化學成分定論可能有類毒性反應的中草藥。比如,含有馬兜鈴酸類的中草藥,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尋骨風、關木通、木防己、細辛等就被公認含有馬兜鈴酸類物質。由於馬兜鈴酸容易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這類藥品不能隨意超量應用,也不能盲目長療程應用,同時在應用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反應。

同時,含有上述中草藥的中成藥同樣不能超量、長療程服用,比如喘息靈膠囊、肺安片、復方蛇膽川貝散、雞鳴丸、雞蘇丸、七十味松石丸、青果止嗽丸、潤肺化痰丸、十三味疏肝膠囊、胃福顆粒、消咳平喘口服液、新碧桃仙片、止嗽化痰膠囊、止嗽化痰顆粒、止嗽化痰丸都含有馬兜鈴;胃降逆膠囊、香藤膠囊含有天仙藤;杜仲壯骨膠囊、杜仲壯骨丸、風濕寧藥酒、復方風濕藥酒、復方拳參片、祛風除濕藥酒、三蛇藥酒、傷濕鎮痛膏、少林正骨精(酊劑)、神農藥酒、益腎蠲痹丸含有尋骨風;金朱止瀉片、保胃膠囊、復方胃痛膠囊含有硃砂蓮。

可能具有促癌的中草藥

專家指出,石栗、變葉木、貓眼草、雞尾木、了哥王、苦杏仁、蘇木、懷牛膝、千根草、剪刀股、金果欖、闊葉奇異果等具有「促癌」可能。不過「促癌」不等於「致癌」,致癌物可以直接導致癌症,促癌物本身不致癌,但可能促進致癌物或致癌病毒更容易誘發癌變。所以,最好在癌症高發人群盡量避免使用這些中草藥。

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和最廣泛的中藥劑型。將飲片製成湯劑的過程需要煎煮,而煎煮的好與壞及服用方法涉及到療效的發揮,用藥安全等問題。那麼小編再繼續帶大家看看家庭煎藥需要注意什麼!

煎煮器皿如何選擇

砂鍋、瓦罐:這幾種陶製品性質穩定,熬製過程傳熱比較慢,受熱均勻,不易熬糊,是熬藥的首選器皿。但是使用這些容器熬藥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新的砂鍋有沙眼,容易漏水,使用前可先往鍋裡放些大米或小米,放點水煮一煮,刷乾淨後再熬藥就可以了;二是砂鍋一定不要在沒水的情況下乾燒。

搪瓷鍋:搪瓷鍋或耐熱的玻璃器皿,可以作為熬藥的次選。不過選擇時也要注意,要用沒有彩釉的搪瓷鍋,因為彩釉可能含鉛,會汙染藥液。如果搪瓷鍋有掉瓷或裂紋也不要用了。

不鏽鋼鍋、銅鍋:不鏽鋼或銅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反應,並且比較容易清洗。但是這兩種鍋傳熱比較迅速,稍不注意,局部就容易燒乾,藥材粘在鍋壁上,易將葯熬糊,所以用這種鍋熬藥過程中最好不時攪動一下以免熬糊。

高壓鍋、電飯煲:現在廚房小家電十分普及,它們能不能用來熬藥呢?答案是不能。因為這些電器多是在高壓或密閉的環境中「悶煮」,藥材中的很多成分不能進入藥液,而是大部分留在了藥渣中,降低了藥效。

煎煮用水

?水是煎中藥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乾淨的水就行,井水、自來水都可以。

?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則藥物裡的蛋白質很快就會凝固,影響中藥內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的水量

?不同藥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

?水少,不足以煎煮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

?水多,耽誤時間,使湯液的濃度降低。

?所以,水多水少都會影響療效。

煎煮中藥的水量是根據藥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藥物的大小以及藥味的多少來定的。

?加水量通常為藥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質地堅硬的、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少。

煎前浸泡

?煎藥前除粉劑等不宜清洗的藥物外,應先洗乾淨,然後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使藥物完全被水滲透,便於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

煎煮時間

煮湯藥的時候長短也會直接影響藥物的質量,那麼一劑湯藥一般要煮多長時間最好?

?一般藥物沸騰後再煎煮30分鐘;

?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騰後再煎煮10~20分鐘即可;

?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

?滋補藥物先用中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藥約40分鐘至1小時。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葯料2~3次,使葯料受熱均勻。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於水中。

?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一些,可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

煎煮時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開後就要用小火,同時應注意加蓋煎煮,以防止藥物中揮發性成分逸出。

煎煮中藥應注意

1.禁用銅、鐵、錫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藥效。

2.加水量要適當,煎之前要浸泡,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3.注意特殊中藥的煎煮方法,保證療效。

4.變質或煎糊的中藥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藥時間和方法,謹遵醫囑。

大家都知道中藥的療效是非常的好的,而且中藥還可以調理身體,但是中藥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如果方法對的話,藥效就能更快的發揮作用。以下為大家介紹服用中藥的正確方法和煎煮器皿的選擇。

服用中藥的正確方法

頓服:

即一次將葯服完,迅速發揮藥效,此服法多用於重症患者。頻服,即不分次數頻頻飲用,多用於咽喉、口腔疾病的患者。嘔吐較重的患者,也應少量頻服。

睡前服:

用於補心安神的中藥,應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內服用,以充分發揮藥效。隔夜服,常用於驅蟲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時再服用一次,以便將蟲殺死並排出體外。兌服,煎好的藥液兌入少量黃酒服用。目的是增加藥力,多用於治療風濕病或跌打損傷。

飯前服:

多數葯都宜飯前服用,其原因是藥物胃腸吸收好,攻下藥、驅蟲葯及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則更加適宜。飯後服,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消食葯宜飯後服。空腹服,補養葯宜在早晚空腹服,以利藥物的吸收。

涼服與熱服:

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葯,如熱在腸胃,患者想喝涼飲者,可涼服。治療寒證,如外感風寒的葯,宜熱服,而且熱服後應再喝些熱粥,蓋被出汗,以便藥效能得到顯著發揮。

中藥溫度有講究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葯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解毒、清熱的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

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對於服中藥,中醫有句古語,叫做「陽病熱服,陰病涼服」。因此,涼服與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葯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