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媒:在中國職場,慎用語音發資訊

美國石英財經網7月18日文章,原題:在中國,發送微信語音資訊是一種身份標誌 微信有一種發送語音資訊的功能,你可以口述記錄想發送的資訊。對那些缺乏相關經驗的人來說,這隻不過是另一種可替換文字資訊的方式而已。然而在中國的職場世界,用微信發送語音資訊被視為令人反感之舉,通常只有上級對手下發送時才會被容忍。原因何在?

在中國,許多職業人士如今把微信而非電子郵件當成首要的職場通信媒介。通常,如果在微信上連續向人發送長達數十秒的語音資訊,肯定會令對方很惱火。

如果你處於嘈雜環境中(比如在參加社交活動或聚會),將不得不凝神屏息傾聽或找個安靜地方才能聽清;如果你在圖書館,將不得不翻出耳機;如果在開會,只能等到會議結束。要想把語音資訊全都記下來,需仔細傾聽有時甚至需要筆錄。更糟的是,此類語音資訊內容不能以文本方式存在,因此以後無法通過關鍵詞搜尋。語音微信也無法轉發。

(提示:語音微信具有轉化為文字的功能,但這僅適用於簡體中文版本的微信App,且若發送者說方言或口音較重,都會影響轉換的準確性。)此外,接收語音還消耗更多數據流量,若不在wifi環境下,這可能產生更多通信費用。

簡言之,發送語音而非文字微信,無異在向對方表示:我顯然比你更忙也比你更重要。發送者節省了時間,卻是以接收者付出更多時間為代價。因此這種方式幾乎總是被用於一種不對稱的關係中,比如當老闆向下屬下達指示時。

所以,在中國職場盡量不要發送語音資訊,除非你是在與那些顯然把你當成“老闆”的人交流。即便發送一條超長資訊,也要打成文字,而且最好是一條長資訊而非多個短句。這能減少接收者的手機震動次數,並為其節省電池電量。

若出於特殊原因不得不發送語音資訊(比如你在開車或事態緊急,或者你的手無法打字了),那也要先道個歉並告訴對方你別無選擇。

所以,儘管中國的微信“麥克風”按鈕著實誘人,還是堅持使用“鍵盤”吧。▲(作者Zara Zhang,丁雨晴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