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羅傑·克勞利:敦刻爾克,是小人物和業餘主義的勝利

撰文/羅傑·克勞利

翻譯/卷耳

與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一樣,我最近也看了《敦刻爾克》這部電影。它講的是二戰之初英軍撤離法國的那場疏散行動——在英法兩國阻止德國人推進的最初努力以災難收場之後。

不足兩小時的觀影體驗堪稱激動人心,引人入勝,將我牢牢地“粘在”了座位上。本片鮮活地刻畫了戰爭的恐怖與混亂。它很快就成了有史以來最賺錢的二戰題材電影,這毫不意外。

圖1:《敦刻爾克》劇照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英國歷史上和英國人的記憶中是特殊的一頁。我想我應該利用本月的文章來呈現一幅更廣闊的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圖景,講一講它是如何塑造了——並且繼續塑造著——我們這個島國上的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和我們向自己講述的故事。敦刻爾克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記憶中,並在我們當下的政治努力和民族努力中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戰爭爆發之初,納粹德國已經制定了周密計劃,要為它在20年前的一戰中遭到的冤罪殺機失敗復仇。與德國相比,英國人幾乎全無準備。與此同時,法國人則預見到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花費了10年時間在德法邊境構築了一道防線——馬其諾防線。它由一連串堅固的混凝土碉堡構成,旨在延緩任何來自德國的進攻。

圖2:馬其諾防線局部

這道防線並未延伸到比利時海岸。為了阻止德國人通過比利時發動的進攻,也為了保護馬其諾防線的左翼,在1939年底和1940年初,英國幾乎投入了它所有可用的部隊,大約40萬人。

在法軍和英軍之間有一小片森林地帶,地貌崎嶇,丘陵密布,即兩軍駐地之間防守薄弱的阿登森林。人們認為此地地形複雜,並且軍隊在此容易遭到夾擊,因此德國人的進攻不太可能從這裡發動。

然而,德國人決定采取一個大膽而冒險的策略:利用坦克快速穿過阿登森林,將法軍和英軍的防線分割開來。這個計劃的成功超出人們意料。在盟軍意識到發生了什麽之前,德國人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就已經穿過森林地帶,迂回通過了馬其諾防線,並開始對英軍實施包圍。到了5月21日,德國人已將英軍和部分法軍緊緊困在一道口袋形的包圍圈中,並緩慢地將他們驅向大海。

圖3:德軍坦克穿過阿登森林

圖4:德軍(紅色區域)將英軍圍困在海邊

英國政府沒有通知他們的法國盟友,徑直做出決定:此時已經別無選擇,只能嘗試將英軍撤出。5月24日,敦刻爾克已被德國人圍困起來。撤退過程一片混亂:被丟棄的車輛阻塞了路線,想要逃離戰場的難民排成長隊。部隊不斷遭到來自空中的打擊。人們無從知道那裡正在發生什麽:為了讓國內計程車氣保持高昂,這場不斷擴散的災難的規模沒有向英國人民公開。

與此同時,倫敦還爆發了一場憲政危機。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已在5月初辭職。出乎許多人意料,一個被許多政客討厭的家夥——溫斯頓·丘吉爾——被選中成為這個國家的領袖。這至今仍是英國政治歷史中最為獨特的時刻之一。其時丘吉爾65歲,受困於周期性的抑鬱,有時會非常情緒化,還是個酒鬼。然而他也擁有超乎尋常的決斷力和愛國熱情,對這個島國的歷史有深刻的認識,還有一項獨到的能力——他運用英語的天賦無與倫比。這將是屬於他的時刻。5月13日,他讓政府感受到了前景的黯淡:“除了鮮血、劬勞、淚水和汗水,”他說,“我別無一物可以奉獻。”

圖5:丘吉爾成為首相

當敦刻爾克災難的規模呈現在人們眼前,有的英國人主張他們應該與希特勒媾和。5月28日,這項提議被提交到中央政府的一次會議上。丘吉爾的回應是斷然拒絕,他警告說與希特勒達成和平只會讓英國人民陷入被奴役的境地。

丘吉爾站起身來,說道:“如果我打算考慮斡旋或者投降——哪怕只有一秒鐘,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會跳起來,將我趕下這個位置。如果這個島國的悠久歷史注定要結束,那也只能是在我們每個人都倒在地上,被自己的鮮血淹沒的時候。”

丘吉爾善於向一種英國身份意識——自由和愛國——發出莊嚴而情感豐沛的籲求。他正是憑著這種能力說服了政府,也說服了全國人民:英國永遠不會投降。人們在全國各地的教堂裡祈禱。丘吉爾下令展開代號“發電機計劃”的撤退行動,要讓每一個有可能獲救的人逃離德軍的兵鋒。

人們預計只有45000人可以在德國人佔領敦刻爾克之前逃脫。關於英國是否能繼續生存,丘吉爾仍保持悲觀。他向議會發出警告:這個國家需要對災難性的消息有所準備。

丘吉爾是在讓英國準備面對最糟糕的結果——其軍隊的覆滅和艱苦的生存之戰。然而結果出乎他的意料。在這個後來被視為“敦刻爾克奇跡”的過程中,德國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迫近敦刻爾克的坦克停了下來,等待命令。德國空軍接過了阻止英國人逃脫的任務。這被證明是一次巨大的失策。

如電影所展現的那樣,海灘和船隻遭到了可怕的轟炸,然而同樣在電影中得到突出表現的英國空軍也努力給只能在氣象良好時出動的德國轟炸機造成巨大的損失。這給撤退行動帶來了寶貴的時間。人員的撤退時常混亂不堪,然而仍能繼續下去。

圖6:等待計程車兵在敦刻爾克海灘上排成長隊

圖7:海灘上的混亂場面

為了加快撤退進程,政府向所有小型船隻的擁有者發出緊急呼籲,請求他們加入救援行動。公眾的反應是這部電影的主線之一,也成為了敦刻爾克故事中那個神話般的維度的一部分。

志願者船員們駕著850條小輪船、漁船、機動遊艇和汽艇渡過英吉利海峽來到敦刻爾克,接走海灘上計程車兵。儘管德國人繼續轟炸,並發射魚雷,人們仍將部隊向等待在海面上的更大船隻運輸。還有一些小船甲板上滿載乘客,直接駛回英國海岸。

圖8:漁船載著獲救計程車兵抵達多佛

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對著名的多佛白崖的渴盼成為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回響的旋律。一名幸存者後來回憶說:“你知道回家的機會就在眼前;你不停祈禱,懇求上帝:讓我們離開,把我們救出去,讓我們逃脫這場災難,回英國去。我看到那條船過來接我和我的兄弟。那真是最最神奇的一幕。我們看到飛機在天上格鬥,一心只求自己能夠平安無事,但是也看到了一兩幕可怕的情景。然後有人說:前面是丹佛啦。這時候我們就看見了白崖。那時的氣氛令人難以忘懷。這就是從地獄到天堂的感覺。你會覺得之前發生的是一個奇跡。”

圖9:多佛的白崖——它象徵著作為家園和海島要塞的英國

6月5日,希特勒宣布攻陷敦刻爾克:“一度龐大的法國和英國軍隊只剩下了4萬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戰役結束了。”然而他錯了。在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的10天時間裡,在德國人猶豫不決的時候,那些船隻救出的人數比丘吉爾最大膽的期待還多了好幾倍。338000名英國人從失敗的魔爪中被救了出來,另外還有10萬法國人獲救。每7個英軍士兵中有1個人沒能被救出,或是戰死,或是成為俘虜。部隊損失了全部的坦克、車輛和裝備。法國於6月22日投降,但英國仍有一支軍隊,它將繼續戰鬥。

圖10:歸來後疲憊不堪的英軍士兵

這次行動被頌揚為一個奇跡,一場失敗中的勝利,然而在許多方面它都是一場屠殺。“他們說敦刻爾克是一次勝利,”一名幸存者回憶道,“但它不是勝利;它只是個毫無組織的爛攤子。要不是英國人民伸出援手,包括我在內更多的人都已經沒命了。”

儘管舉國歡騰,丘吉爾仍然看出了這一點。他不得不讓英國人民準備面對一場漫長、艱難而又血腥的戰鬥。戰爭的下一階段——不列顛空戰——即將開始。6月18日,丘吉爾發表了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這篇演說將作為對愛國抗爭精神的表達而永垂史冊。他用如下的話語將整個國家團結起來,讓英國有了堅持下去的希望:

“歐洲大片的土地已經淪陷;許多顯赫的國家已經或即將落入蓋世太保之手,落入納粹治下各個臭名昭著的組織之手。然而我們不會舉起白旗;我們不會失敗;我們將堅持到底。我們要在法國作戰;我們要在海面上和大洋上作戰;我們要懷著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海島,不惜一切代價。我們要在海灘作戰;我們要在登陸點作戰;我們要在原野上和街道上作戰;我們要在山丘上作戰。我們永不投降。”

在英國人的歷史觀中,敦刻爾克撤退仍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人們談論“敦刻爾克精神”。它表達了拒絕放棄的意志,代表著人們在艱難時刻的團結一致和“小人物”的作用——他們負起愛國責任,用他們的小船加入志願行動,也讓我們認識到面對暴政的自由人民應該是什麽樣。

以白崖和鄉愁的形式,它也表現了一種島國之民的形象。此外,我認為它還頌揚了一種英國式的觀念——業餘主義的勝利:儘管往往混亂不堪,全靠臨時發揮,這種業餘主義仍能在逆境中勝出。這是一種講述我們的島國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種定義我們的國家性格的方式。

敦刻爾克這個插曲,加上丘吉爾利用其教訓的能力,讓丘吉爾得以讓整個國家共同奮鬥,將社會階層和政治觀點上的差異拋在一邊。

圖11:《敦刻爾克》劇照

這部電影的問世適逢英國的脫歐談判,這完全是一個巧合。然而,關於敦刻爾克的記憶和溫斯頓·丘吉爾本人也被那些希望脫歐的人用來當做例子。政客們急於提醒大家:我們英國人在1940年就曾逃離歐洲,並作為一個海島民族生存了下來;我們能夠再次做到這一點。與所有國家神話一樣,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真實。

敦刻爾克是一次偉大的逃脫,但它也是一個組織糟糕、混亂不堪的爛攤子。我們能從那裡逃離,靠的不光是我們的創造性,還有運氣。眼下我們這些缺乏條理的脫歐談判看起來同樣是一個爛攤子,既無預案,也缺乏有力的長官。何況,我們從敦刻爾克的撤退並不是為了讓自己與歐洲隔絕,而是——用丘吉爾的話來說——為了重新回到歐洲,幫助我們的歐洲盟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