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年後回到老地方?已經大變樣!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站在今天回望建國初期,中國發生的變化是令人驚歎的。一些人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也親身體驗了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的人則在這70年中的某一年出生。無論出生在哪個年代,居住條件都是烙在記憶中的深刻印象。幾代人的記憶連接在一起,就是一部生動的70年住房變遷史。

跟著八五後白領小李的步伐,我們一起推開武漢住房歷史的大門。

下班後,小李回到家中。這是一棟位於武珞路的34層居民樓,小李家住16樓,坐電梯兩分鐘左右就可到達。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吹著空調,看著網絡電視,吃著零食,用她的話說,“生活如此美好”。小李住的房子90平米左右,是幾年前結婚的時候買的。雖稱不上有多大,但獨立廚房、獨立衛生間、臥室、書房、餐廳、客廳,哪個都不缺。木質地板、乳白色牆紙、深色沙發、具有設計感的水晶燈,整體簡單大氣,是小李當年親自選的風格。

隔十天半個月,小李會到民主路媽媽那兒一趟。在小李的記憶中,十幾年前這裡並沒有現在這麽繁華,隨著來黃鶴樓和戶部巷的遊客越來越多,這裡也熱鬧了起來。老房子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客廳裡放著長沙發和新買的液晶電視,還有一個木質茶几。坐在沙發上,李阿姨談起了房子的那些事兒。

李阿姨的父親年輕時曾在武漢鍋爐廠工作,李阿姨的童年,在武鍋附近的瓦房中度過。那個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強調發展重工業,住房問題還沒有被關注。房子少,生育率高,全家五口人擠在一個小平房裡。居住條件雖然不好,但大院裡卻是很熱鬧,童年在和同齡人打打鬧鬧中愉快地度過。在李阿姨的記憶中,武鍋在當時是重要的重工企業,每次有重大技術突破,整個大院都像過年一樣喜氣洋洋。

現在的老武鍋廠房舊址,已經被開發為了百瑞景中央生活區。帶有工業美學的建築設計仿佛在向武漢人昭示:工業體雖易址,經濟的齒輪不會停轉。

80年代,李阿姨師專畢業,到武漢中學任教。幾年後嫁給了李爸爸,住進了糧道街上部門分的筒子樓裡。筒子樓面積很小,只有十幾平米,房間裡放一張床、一個衣櫃就只剩下過道了。家家戶戶都把爐子放在樓道裡,原本狹窄的樓道顯得更加擁擠。快到飯點,霹靂乓啷的鍋鏟聲和油的滋滋聲一齊響起,混著主婦們的閑聊聲,倒也不覺得喧鬧。衛生間和水房是公用的,早晨大家就在水龍頭前排成一排洗漱,順便嘮叨幾句哪個學生上課搗蛋,哪個孩子有談朋友的苗頭。在筒子樓裡幾乎沒有個人空間可言,加上大家都是一個部門的,彼此很熟識,自然少不了八卦,時不時也鬧點小矛盾。

沒過幾年,李阿姨一家搬進了部門分的福利房中。那個時候擁有一套福利房可沒那麽容易,由於李阿姨和丈夫都是教職工才得以搬出筒子樓。福利房的面積不算大,但比起筒子樓要好太多了,至少不需要和別人搶廚房和廁所。小李就是在這裡出生的,每次聽爸爸媽媽說起筒子樓裡的生活,她都無比慶幸自己晚來世間幾年。從中南商業大樓買的荷花牌洗衣機、紅山花牌電風扇、請木匠做的組合櫃… …提起這些,李阿姨的眼眶有些濕潤。

福利分房制度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其實,早在1983年武漢市就誕生了第一批建案,就位於今天的台北路上。第一批買房者,大多是當時最早的萬元戶。這個消息對於在計劃經濟時代長大的李阿姨來說,無疑是震撼的。1998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停止住房實物分配。之後,推土機和挖掘機轟隆隆地宣告著建案時代的到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建案,李阿姨一家也加入了買房潮流。小李上初中後,部門分的福利房顯得不夠住了,但當時還沒那麽多錢買房。奔著這個目標攢了幾年錢,加上之前的積蓄,終於湊夠了房子全款。拿到房產證那天,李阿姨炒了一桌子菜,李叔叔拿出了平時捨不得喝的陳年佳釀,一家人就這樣搬進了位於民主路的新家。也就是李阿姨現在住的地方。

對於小李來說,住房條件的變化遠沒有買房壓力來得強烈。尤其在工作之後,房貸更是成了身邊人最常提起的事。不過,在小李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她們還是還清了房貸,開開心心住進了新房。每次聽到兒子說長大了要給爸爸媽媽買江景別墅,讓爸爸媽媽每天都能看著長江夜色入睡,小李總會忍不住笑出聲。

70年,武漢的住房變遷存在小李一家的記憶裡,中國的住房變遷存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站在窗邊,望向遠處,眼前的高樓不知何時拔地而起。它們的前身是什麽?它們在未來又會變成什麽模樣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