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了 貼秋膘了!立秋潤燥為主 慎貼秋膘

剛過完「七夕」佳節,緊接著就「立秋」了。「立秋」是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8月7號、8號或9號。民間素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貼秋膘更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但你了解「貼秋膘」是怎麼來的嗎?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嗎?貼秋膘的正確方式又是什麼呢?

「貼秋膘」的來歷?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夏季氣象炎熱,人們普遍食慾不佳,多數人會體重減輕。但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為美。夏季因此也被叫做「苦夏」。而立秋後,氣象慢慢轉涼,食慾漸增,人們就通過吃肉的方式,想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這就稱之為"貼秋膘"。

「貼秋膘」有哪些好處?

「貼秋膘」起源於清朝,在北方地區流行更甚。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而對於北方人來說,秋季進補,更可以為冬季的禦寒、保暖做好準備。

而且,立秋過後,也快到秋收時節了,這個時候進補,可以讓身體更加有乾勁。

「貼秋膘」也是有講究的

「貼秋膘」顧名思義就是要「吃大肉」,「以肉貼膘」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大魚大肉是傳統的貼秋膘的方式。

但是現在人群較之前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都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夏季酷熱,很多人多食用清淡、寒涼的食物,極易造成脾胃功能減弱。盲目大量進補,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而對於肥胖和「三高」人群而言,更不宜大魚大肉,只會加重病情。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

秋季需要進補,但進補需要給脾胃一個適應期。在大量進補之前,可以適當吃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而且,立秋之後,氣象逐漸乾燥,秋天進補應多吃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物,辛辣、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都適宜食用。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