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防胃病+養胃攻略

導讀:

胃為水谷之海,就像人體的大倉庫,主管飲食物質的接納和初步加工處理,是掌控我們生命所需的營養來源,是身體能量的源泉。可是,巨大的壓力、繁忙的生活、糟糕的生活習慣,卻毫不留情地折磨著人們的胃,原本充滿活力的胃開始痛、脹、噯氣、泛酸、抽搐、痙攣……

胃病-需要好好養的病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為了節省時間更是快速進餐,飯後立即繼續工作,根本沒有給胃腸充分的時間去消化食物,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喝冷水、吃冷食,就會引起胃痛、消化不良、嘔吐等癥狀。壓力大、精神緊張可影響神經內分泌,而消化系統中任務最重的「胃」,是一個對外界氣候和環境都很敏感的器官,當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時,胃部也很容易出問題。

按揉腧穴

不用吃藥

「不管從事的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長期超負荷工作都會使體力透支,抵抗力下降,引起胃部供血不足,胃黏膜分泌功能失調,胃酸過多、黏液減少,就會使胃部受到傷害。」

當遇到胃痛、胃酸、胃脹時,該怎麼辦?許多人都會想到吃胃藥。然而,「是葯三分毒」,已經受傷害的胃很脆弱,能不吃藥還是別吃為好。其實,只要充分發揮好人體腹部上脘、中脘、下脘 3個穴位的作用,即可解決胃部的許多煩惱。

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為了保護太倉的正常運作,人體給胃部配備了護衛「三劍客」,即上、中、下三脘穴。如果平時讓這 「三劍客」站好崗,就可形成對胃的層層保護,讓各種胃病無法入侵。

上、中、下「三脘」

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 5寸,和食管相對應,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按壓上脘穴,對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反胃、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肚臍上 4寸處,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主治脾胃疾病,對於促進胃的蠕動,治療胃脘痛、腹脹、泛酸等都有較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肚臍上 2寸處,胃和小腸的連接處,對應人體的小腸。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因此掌握著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權,對於食物在胃裡下不去導致的食谷不化、腹脹、胃痛、嘔吐,以及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等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於因為中氣不足 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這個方法對各種胃部疾病都有一定的功效,沒有胃病的人經常按摩,也能夠促進消化,增強胃腸功能。平時工作累了,或晚上吃完飯看電視時,都可以用手輕輕按摩腹部的上中下三脘穴,充分調動起它們的積極性,對於打好保「胃」戰、防治胃部疾病會有很好的效果。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用熱水袋在這 3個穴位處進行熱敷,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養胃食膳

工作忙時可能顧不上講究,但回到家中,或稍有閑暇時可一定要好好養一養胃。這裡介紹一款養胃茶,一道養胃菜。

茶飲

健脾益胃茶

材料

炒黨參15克,炒白朮12克,炒麥芽20克,炒陳皮9克。

做法

將所有材料放入茶袋,置於茶壺中,用沸水沖泡,悶20~30分鐘後可倒出飲用。

用法

代茶頻飲,一日內飲完,每日1劑 。

專家箴言:此茶可益脾健胃、促進消化,脾虛運化不良、常感胃部脹悶不適的人可經常飲用。

宜:適合脾胃虛弱所致脾胃運行不健、食慾不佳、胃脘部常感脹悶不適者,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尤宜。四季皆宜飲用。

忌:因傷食而中焦積滯者不宜。

菜肴

砂仁肚條

材料

砂仁10克,豬肚250克,香菜段適量。

調料

胡椒粉、料酒、濕澱粉、鹽各適量。

做法

用法

隨餐食用。

專家箴言:此菜有溫中化濕、行氣止痛、和胃醒脾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慢性胃炎等胃病患者是美味又見效的保健菜品。

宜:適合脾胃失運、升降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悶不適、食慾缺乏、嘔吐泄瀉者。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宜常食。脾氣虛弱所致的胃下垂者宜食用。四季皆宜食用。

忌:陰虛血燥、體內有熱者慎用。豬肚膽固醇含量較高,高血脂者應限量。

最後提醒胃不好的朋友們,在按摩 「三脘」穴來治療胃部疾病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一日三餐要規律、適量,不要熬夜、喝酒、暴飲暴食。平時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咀嚼的時間也可以延長一些。

登場書籍

為愛人把脈

(↑因微信公眾號平台系統波動,圖書資訊有時可能會出現無法顯示的情況,此時可通過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了解圖書詳情)

健康無小事,本書中的一些小驗方可以幫助亞健康的中年男士重獲健康。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