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三者分不清?專家教您鑒別

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三者常常分不清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病研究所魏威主任教您如何鑒別。

1、發病機制

骨性關節炎是軟骨退行性變(原發或繼發);類風濕關節炎則是一種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並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

2、病理改變

骨性關節炎主要病變在軟骨,出現軟骨退行性變,繼發性滑膜炎,骨質增生形成骨贅,較重時引起軟骨下骨囊性變、破壞;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病變在滑膜,滑膜形成的血管翳逐漸侵蝕到軟骨及骨組織引起骨破壞;強直性脊桂炎病理表現主要為肌腱韌帶附著點處的病變,如脊柱纖維環的鈣化和骨化,脊柱前縱韌帶附著點的骨贅形成等。

3、發病年齡

骨性關節炎在老年發病大於55歲年齡組發生率高達80%,與年齡、性別、肥胖等有密切關係,50歲前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50歲後女性高於男性;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發病年齡在20~45歲,以青壯年為多,男女之比為1∶2~4;強直性脊柱炎大多於10~20歲發病,高峰在20~30歲,以男性為多,多有明顯家族史。

4、最常受累的關節

骨性關節炎常侵及遠端指間關節,周圍少有炎症表現,其次為負重關節,而腕、掌指關節極少受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受累的關節是掌指關節、腕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而很少累及遠端指間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常為少關節炎,非對稱性,下肢關節受侵多於上肢關節;大關節受累多於小關節,發展到後期患者畸形主要表現在脊柱、髖關節。

5、對全身的影響

骨性關節炎一般隻局限在骨、關節,除由於骨增生壓迫神經和血管的繼發癥狀外,不直接影響其它臟器;類風濕關節炎則除關節外,可以累及全身許多臟器,如肺臟、肝臟、心臟等;強直性脊柱炎可影響全脊柱,一般由腰椎上行發展,強直性脊柱炎可引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只有少數引起肺上葉纖維化,而眼虹膜睫狀體炎、血栓性靜脈炎為多。

6、臨床表現不同

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逐漸加重,晨僵時間短小於30分鐘,不出現皮下結節;類風濕關節炎中一部分患者呈急性發作,晨僵時間大於30分鐘,可出現皮下結節;約9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腰痛,骶髂部僵硬感,間歇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支腿抬高試驗陰性,4字試驗可陽性。

7、影像學表現

骨性關節炎呈現骨贅,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類風濕關節炎呈軟組織腫脹,骨質侵蝕、關節變形或半脫位;強直性脊柱炎則鈣化、骨化較骨侵蝕更為多見,完全性關節強直X線提示脊柱呈竹節樣改變。

8、實驗室檢查

骨性關節炎一般無特異性的血液學變化;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出現包括類風濕因子在內的許多自身抗體;強直性脊柱炎絕大多數為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陽性。

9、滑膜病理表現

滑膜炎的特徵為滑膜細胞肥大、增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類風濕關節炎滑膜形成典型的血管翳;強直性脊柱炎則有滑膜增生、淋巴樣浸潤和血管翳形成。

10、用藥及治療反應

骨性關節炎則以非甾體類抗炎葯為主,應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慢作用藥及細胞毒藥對骨性關節炎無效,甚至有害;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是慢作用藥,細胞毒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葯只在疼痛時應用;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以 非甾體類抗炎葯,TNF-α、柳氮磺胺吡啶等為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