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與潰瘍性結腸炎和平相處

當醫生告訴你得了一種叫「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時,往往會告訴你這種病會相伴你一生。很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而現在得了這種病,你可能難以承受,會覺得害怕,想知道自己怎麼得的這種疾病,當然,你最關心的是它會如何影響你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其實,潰瘍性結腸炎並不可怕,我們完全可以和它「和平共處」。

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局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常反覆發作。本病見於任何年齡,但20~30歲最多見。

病因有哪些呢?

目前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亦不清楚,目前認為由多因素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感染、遺傳、免疫等因素。

  • 遺傳因素:多數學者認為UC符合多基因病的遺傳規律,是由許多對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作用下由於遺傳易感性而發病。

  • 感染因素:細菌感染可能可能為其促發因素。

  • 免疫因素:本病常有免疫調節異常,病灶黏膜中有亢進的免疫炎症反應,參與的細胞成分有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T和B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這些效應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及炎症介質引起組織破壞與炎症病變。在疾病炎症過程中又有大量氧自由基形成,加重了腸粘膜的損害程度。

  • 精神因素:精神抑鬱和焦慮,對本病的發生與複發可能有一定的影響。認為精神因素可以是本病發作的誘因,也可以是本病反覆發作的繼發性改變。

潰結有哪些臨床表現?

慢性病程,反覆發作,發作與緩解交替,少數呈持續並逐漸加重。飲食、勞累、精神因素、感染等因素可誘發或加重。臨床表現與病變範圍、病型及病期有關。

(一)消化系統表現:

  • 腹痛:多為左下腹,隱痛,陣痛,常有裡急後重,有疼痛——便意——緩解的規律。

  • 腹瀉:較多見,炎症導致大腸黏膜對水、鈉吸收障礙及結腸運動功能失調所致。

  • 粘液膿血便:為本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為黏膜炎症滲出、黏膜糜爛及潰瘍所致。

  • 其他癥狀: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二)全身表現:

  • 發熱:出現在中、重型活動期,呈低至中度,高熱常提示合併嚴重感染、併發症或病情急性進展。

  • 營養不良: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

(三)腸外表現:

  • 與UC有關的腸外表現: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虹膜炎、前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等

  • 與UC無關的腸外表現: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澱粉樣變性等。

如何治療呢?

  • 一般治療:注意休息,飲食和營養,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腹瀉腹痛對症治療。

  • 藥物治療:①氨基水楊酸製劑

    ②糖皮質激素

③免疫抑製劑

  • 手術治療:大出血,腸穿孔,重型患者特別是合併中毒性巨結腸內科治療無效者等。

潰瘍性結腸炎飲食:

(一)四大禁忌

  • 慎吃海鮮:異種蛋白易過敏加重炎症反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慎重食用海鮮。

  • 少吃粗纖維食物:大量粗纖維食物會刺激腸道,影響營養物質吸收,加重病情。應盡量限制食物纖維,如芹菜,韭菜,柏白薯,乾豆類等。

  • 忌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對胃腸道造成不良刺激,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禁忌辣椒、芥末,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生蔥、生薑、大蒜。

  • 不吃油膩性食物:潰瘍性結腸炎的腹瀉長版有脂肪吸收不良,嚴重者伴有脂肪瀉,。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不宜食用紅肉類(牛肉,羊肉等。)

(二)膳食安排

  • 本病是以柔軟、易消化、富於營養、有足夠熱量、以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為原則

  • 飲食要有規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時定量,不過分飢餓、不暴飲暴食,有利於腸道消化平衡,避免因無節製飲食導致腸道功能紊亂。以少食多餐方式補充營養攝入量,減輕腸道負擔。

  • 高熱量,高蛋白以補償長期腹瀉而導致的營養消耗,可根據病人消化吸收耐受情況循序漸進的提高供給量。

  • 維生素無機鹽要充分補充以補償腹瀉引起的營養丟失。

  • 食物選擇:宜用食物:大米,富強粉,雞蛋等易消化食物。

作者:朱長舉 李德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部
小編:老馬識途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中華醫學科普聯盟」獨家用稿,

轉載前請先與我們取得聯繫,

歡迎您給中華醫學科普平台投稿:

[email protected]

並轉發我們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