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年,阿里影業能從“喝湯”到“吃肉”麽?

文丨大靜

2017年召開的第20屆上海電影節產業高峰論壇曾發生一段小插曲。

彼時要為電影產業賦能下一個十年的阿里影業還是個“三年級生”,“老班長”俞永福還擔任著集團的董事長兼CEO,他構建好了阿里影業的發展方向,在論壇上強調稱要做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公司,要做產業用戶和內容的服務平台,“因此我們與從業者是服務的關係而非競爭的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場的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不客氣地“剛”了回去,說“永福也許哪一天會收回他今天說的話”,“我覺得有一天也許我們還是會競爭的,因為這個行業其實很小,大家做著做著就做成一樣的公司了”。

四個月後,阿里影業換帥,曾在支付寶快捷支付上立下汗馬功勞的的樊路遠接棒俞永福。此後一年多,在樊路遠的主導下,立志做“水煤電”的阿里影業進行了更加多元和豐富的市場探索,而王長田曾經的一番預測,如今正慢慢變為現實。

從下遊到上遊,阿里影業“商業卡位”發生變化

1月15日,有媒體爆出阿里影業戰略投資韓寒主控股的亭東影業,隨後,阿里影業向媒體確認了此消息,表示雙方就“錦橙合製計劃”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將在電影合作投資製作、宣發、衍生品、藝人經紀等方面開展長期合作。

作為雙方合作的抓手,“錦橙合製計劃”早在去年11月就已經推出,阿里影業宣布未來五年將在賀歲檔、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四大檔期內推出20部合製電影。引發市場關注和熱議的,是阿里影業強調將在“錦橙合製計劃”中“以主投、主控或主宣發的身份,和製作團隊合作,扶持青年導演、編劇”。

“錦橙合製計劃”推出的第一部電影為《小豬佩奇過大年》

對阿里影業有所關注和了解的人應該知道,成立前期,這家公司背靠阿里的資本優勢和阿里大娛樂構建的生態優勢,以數據+生態為驅動,打造了“水電煤”工程——如票務平台淘票票、宣發平台燈塔、衍生品授權和開發平台阿里魚、影視金融娛樂平台娛樂寶。前端產品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阿里影業在電影行業傳統意義中更為核心的內容端則“失色”許多。

從2017年至今阿里影業(包括上海阿里影業)、光線影業、華誼兄弟、淘票票、貓眼參與電影項目總體數量上的差距不難看出,阿里影業近兩年在電影市場上遊內容端的“參與度”低於傳統的頭部電影公司和“宿敵”貓眼,“產出”實則未能匹配市場預期。

除“參與度”外,阿里影業的“存在感”也不算強烈。傳統電影公司及貓眼將資本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吃肉”的製作、出品、發行上,對投資佔比低、只能“喝湯”的聯合出品和聯合發行則興趣缺缺。阿里影業的出手則截然相反,並不在乎主投主控,反而對“聯合”興趣更大,主要“產出”集中在有著平台優勢支撐的“聯合發行”上。這種既不“廣撒網”也不搶“C位”的布局暴露了兩個問題,一是阿里影業在上遊市場的投入較為謹慎,二是其在內容製作上的短板。

如此看來,在“錦橙合製計劃”釋放阿里影業加碼上遊優質內容的信號後,阿里影業戰略投資亭東影業則使得這信號更為明確和強烈,從中不難看出,阿里影業在電影市場的“卡位”正在發生變化,從發行端的“聯合”向內容端的“主導”邁出了一大步。

長期“量”的積累,已到謀求內容質變的時刻

“內容”被阿里影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怎麽做,成為了一個問題。

阿里影業這樣既用互聯網思維做電影產業、又用電影產業反哺互聯網發展的公司,於市場而言是極為特殊的存在。其有著傳統製作公司夢寐以求的數據優勢,但在電影行業,數據既無法驅動創作,也無法凌駕於創作之上,這或許也從側面決定了在當下階段,最適合阿里影業的方式,是以投資入股方式加深與上遊內容製作公司的捆綁,同時保持和繼續挖掘自己數據驅動下的宣發優勢。

在筆者看來,經過了幾年“量”的積累,阿里影業已經到了謀求質變的時候。

首先,阿里影業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市場經驗。原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在2015年表示以後將不請專業編劇,認為“IP、明星、概念”才符合“屌絲購票心理學”,這番言論曾引發巨大爭議。“IP+明星”影視劇模式的全面撲街,也說明早期的阿里影業缺乏預測未來市場的能力。而隨著經驗的積累,阿里影業的市場判斷能力正逐步增強。

2016年,淘票票參與聯合發行的電影中,成績最好的一部電影為張一白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票房為8.13億,位列當年全年票房的第13位;2017年,其聯合發行的《戰狼2》票房56.83億,位列全年票房第1位;2018年,其聯合發行的《紅海行動》票房36.5億,同樣位列全年票房第1位。換句話說,阿里影業“命中率”大增,市場眼光已經養成。同時,其參與電影的口碑和品質也在提升。據2018年豆瓣年度電影榜單,10部評分前十的華語電影中,阿里影業或淘票票參與的就佔了6席,包括《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狗十三》《無雙》等。

其次,阿里影業的產業閉環已經形成。在線票務、智能宣發、衍生品授權和開發、影視金融……阿里影業的“一條龍”服務配合阿里大娛樂內的其他版塊,市場根基難以撼動。

再次,大規模的市場“鋪路”階段已經過去。據阿里影業發布2019財年中期財報,其營業收入為15.32億元,同比增長29.4%;淨虧損為1.54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收窄64.1%。值得注意的是,其互聯網宣發業務已經扭虧為盈,實現經營利潤0.64億元。換句話說,取消票補後,阿里影業的經營壓力陡降,如內容製作能“補位”發力,財務狀況勢必向良性發展。

最後,阿里影業的市場聲量正在增大。筆者認為,這正是基於其獨一無二的互聯網傳播優勢形成的。針對同一部電影,傳統影業公司想要造成“刷屏”現象極難,對背靠阿里產品矩陣的阿里影業來說卻輕而易舉。如前兩天朋友圈流傳的《啥是佩奇》,實則是阿里影業出品、將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也成為了一次互聯網思維下推廣、造勢、做“聲量”的經典嘗試。

綜上所述,對阿里影業而言,現在正是發力內容、走入“主場”的好時機。

導演韓寒能請馬雲“吃肉”麽?

此前,阿里影業為完善影視布局,入股了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三家公司,去年2月,阿里巴巴成為萬達電影的第二大股東,不難看出,阿里系對上遊內容製作公司的選擇集中在老牌的“五大”之內。而韓寒在2015年成立的亭東影業,又為何獲得阿里影業的青睞呢?

筆者認為,阿里影業與韓寒,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阿里影業在電影市場是一個特殊存在,韓寒同樣具備著這樣的“特殊性”。

大眾對這個高二就退學的叛逆少年,曾經有著兩極化的支持和質疑,在他當賽車手和“為人父”的幾年裡,又轉化為空前的理解與寬容。在韓寒晉升為導演之後,這種種情感,轉化為行業內一種“稀缺”的驅動——票房號召力。

韓寒2014年導演的第一步作品《後會無期》斬獲了6.29億票房,排名年度票房第10位,豆瓣評分7.1;2017年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乘風破浪》累計票房10.46億,排名年度票房第14位,豆瓣評分6.8。相比於投入,前兩部作品在票房上可算大獲成功,在口碑上也是中等偏上。

目前,韓寒的第三部作品《飛馳人生》已定檔大年初一,貓眼顯示其預售總票房近4600萬,相較於同檔期上映的其他作品,仍可“窺見”觀眾買單的意願。

除韓寒的個人作品外,亭東影業參與製作、出品、發行的電影包括《天空製造》《解憂雜貨店》《萬萬沒想到》《地球最後的夜晚》《殺破狼·貪狼》,雖不是頭部項目和票房爆款,但也未出現明顯的“失手”。

入局亭東影業,或許正是阿里影業對韓寒個人號召力及運營風格認可之下,下的一步穩棋。

在上個月召開的2018年中國新娛樂新消費年度峰會上,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曾提出要以“人、貨、場”概念重塑並更新影視行業。筆者認為,所謂“人、貨、場”,實際上就是“數據+生態”模式的擴充,“人”對應的就是此前的“數據”,“場”對應“生態”,“貨”則為阿里影業如今大力聚焦的影視行業內容層面,也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拉動阿里影業增長的第三駕馬車。

曾經的叛逆少年在電影產業中找到了歸宿,曾經奮發的青年也進入了叛逆的老年生活—— “HHB音樂酒吧”近日開業,馬雲從此有了個呼朋喚友喝小酒的地方。這一次,馬雲有酒,韓寒能帶他上電影市場“吃肉”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