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的功能,戳破成人社交最後的體面

成年人的社交生活有多難?

有時候,一個軟體功能更新,就能打破你小心翼翼維持的體面。

12月21日,微信發布了新版本。

不少網友慶幸——還好不是上線“訪客記錄”和“已讀”功能,數萬人點讚認同。

更新留給網友最後的溫柔是沒上線“訪客”和“已讀”功能 / 微博

因為,靠“朋友圈3天可見”“不讓TA看我的朋友圈”,精心建築起的社交堡壘,本就脆弱無比。

1

不設這3個功能

其實是一種溫柔

一次社交功能改版,就能引發一輪劇烈討論。

幸好,這幾個功能沒上線。

1、 已讀功能

正如網友所說,人性經不起“已讀”的考驗。

網友吐槽已讀功能是負擔 / 微博

當你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準備好零食,調整好姿勢,窩在被窩裡,剛準備打開手機開始刷劇,工作群裡,老闆一條消息發來:

有一個緊急的會議報告,誰有空趕緊做一下,馬上發給我。

本來可以安靜地裝死,但赫然顯示的“已讀”二字,已殘酷宣判:

“被加班砸中的幸運兒,就是你了”。

有網友曾發帖吐槽,作為一個上班族,她堅決拒絕已讀功能。

“有了微信之後,工作響應時間已經比上班時間延後了許多,如果有了已讀功能,還活不活了。”

沒理由逃避工作,也沒有可供喘息的機會。

工作如此,愛情同理。

有人說,對於在愛情裡劣勢的一方而言,每一次的已讀不回,都是一次不安的折磨。

如果已讀功能上線,這樣的對話就會無數次上演:

網友在微博上質問男友 / 微博

當秒回資訊變成了檢驗感情的標尺,它就化為互相傷害的利器。

微博下線已讀功能後,網友在評論區表示支持 / 微博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回復是禮貌,秒回看情分,有時候,不回復就是一種回復。

人與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旦被打破,看到背後殘破不堪的真相,真的不會開心。

“我寧願相信你是沒看見,也不願看到你已讀不回。”

不設“已讀”,撐住了成人社交的最後體面。

2、查看撤回消息功能

在沒有後悔藥賣的世界裡,微信的撤回消息功能,給了人兩分鐘反悔的時間。

工作群裡,撤回一句無心之失,可能避免一場小型尷尬。

家族群裡,撤回一句發錯群的髒話,你還是長輩眼中的乖小孩。

和暗戀的人聊天,撤回一句沒忍住的告白,朋友還能繼續做下去……

美國社會學家Erving·Goffman曾提出“擬劇理論”。

說的是,人們會通過選擇適當的言辭、行為,來塑造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維持自己的理想形象。

但哪怕是成年人,也總有失控的時刻。

一時頭腦不清醒,或情緒上來,說了詞不達意、不該說的話,是常有的事。

假設有了查看撤回消息功能呢?

好一點的情況,你原本只是手抖打錯了字,在對方的追問下,又要廢一番口舌去解釋。

壞一點的情況,正像有人說的那樣:“撤回的消息,都是不能說第二次的話。”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一時衝動說出口的“分手吧”,對方再也不能假裝看不見。

那些衝動型人格的人,生活會失去許多挽回的余地。

作家廖一梅感歎:“一個人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你無心洩露的秘密,再沒機會掩飾。

“語言在表達愛意時,總是無力;在表達傷害時,卻很鋒利。”有些傷人的話一旦發出,隔閡也跟著造成了。

沒設“查看撤回消息”功能,是留給成年社交最後的溫柔。

3、 查看訪客功能

如果可以查看訪客記錄,對於有暗戀對象的人而言,無異於一個噩耗。

再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偷看TA的朋友圈,默默了解TA的生活。

輿觀網YouGov曾就年輕人使用社交媒介的問題,做過一個調查。

結果顯示,近半數成年人都有偷看自己現任社交平台的經歷。

15%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都會查看另一半的簡訊和社交平台。

監視另一半社交平台的頻率統計 / 輿觀調查網(YouGov)

在各種關係中,訪客記錄功能都能被利用。

每一條動態,都可能會淪為大型抓包現場。

網友吐槽自己經常被現任的各路前女友圍觀 / 微博

競爭關係的同事、鬧掰了的閨蜜……一一現形。

一旦發現,難保自己不會腦補一場大戲。

把精力耗費在理不清的人情糾葛上,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2

社交網絡

縮小個人空間

小時候,逢年過節被父母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來一段才藝表演;長大了,在應酬場合被各種眼神示意敬酒,還要連帶一串客套說辭不重樣……

不這麽做的話,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沒有教養。

這種“身不由己”其實一直沒消失,只不過隨著身份的轉變、技術的發展,換了一種形式。

同事、上司、愛人、好友發來的消息動輒999+。

有的來不及回,有的是看過後,不想回。

被工作和生活掏空的年輕人,也想有那麽片刻時間,能不被過度干擾,不必去討好任何人。

只是,工作中的同事、客戶可能會越加越多;

微商、代購,動輒刷屏;

沒有征求意見,就被拉近莫名其妙的群。

三五年沒聯繫,唯一的聊天記錄就是求點讚。

明明都不熟,卻三番五次讓幫忙砍價搶優惠。

這些瑣碎的“騷擾”,讓人煩不勝煩。

所以啊,人們對“已讀”“訪客記錄”等功能充滿擔憂,也是想給自己留點喘息的機會。

3

社交需要邊界

尊重別人,也別忘了尊重自己

不可否認,某種程度上,朋友圈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被垃圾資訊困擾也跟自己不會篩選、經營朋友圈有關。

如果不想被裹挾著走,就需要學會say no,堅持自己的交友原則。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社交軟體裡“裝死”,不發朋友圈、裝作不在線,甚至最終直接解除安裝軟體……

用一種“消極社交”的方式減少與他人的聯繫,在主動拒絕無效社交的同時,和別人的生活保持距離。

大張偉被問及不發朋友圈的原因,回答“我不認為誰都是我的朋友” / 橘子娛樂《新青年·尬聊》

但想保持隱私,需要的不僅僅是“沉默”。

更重要的是,用尊重和適當的拒絕去建立“交往邊界”,給彼此一點喘息的機會。

1、尊重別人的隱私

如今,我們能打破時空距離,做到隨時都能和對方取得聯繫。

但也正因如此,有人開始把對方的回應看成是理所應當的。

“他沒有回復我的消息,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了?”

“他/她已經兩個小時不回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

某情感調節綜藝中,一對交往一年的情侶因不及時回復消息而互相猜疑。

主持人感歎:“現在的戀愛談得太簡單了”。

曾經,思念是趕很遠的路去見戀人的歡喜,是冬天送晚飯給對方生怕飯涼了的焦急……

現在,都被簡化成了“等待回復消息”。

難怪主持人會說“這樣的戀愛怎麽這麽沒勁呢”。

相比於真心的陪伴,僅僅計較社交回復的戀愛太單一了/《愛情保衛戰》

除了無聊,更讓人疲憊和心累。

感情不再是點滴細節中透露出的愛意,反而成了可量化的消息回復速度、影片次數、朋友圈點讚記錄,甚至是每日問候的句子長度……

一旦對方暫時“隱身”,便開始質疑TA對這份感情的態度。

但再親密的感情,也要有界限感。

2、敢於開口拒絕對方無禮的要求

面對別人的請求,我們習慣了用禮貌去回應,即使心裡萬分不情願。

轉發朋友小店的廣告、點進投票界面給同事的孩子投票、為了同學拿到抽獎資格點讚刷屏的朋友圈……

心裡說了千百遍“我不想”,嘴上還是不好意思拒絕。

從不敢開口拒絕的那一刻起,關係的天平就開始傾斜了。

你覺得不情不願,百般不舒服。

對方卻以為你心甘情願,下一次更毫無顧忌。

本是為了保留禮貌去維持雙方關係,時間久了,反倒積聚了更多矛盾。

微博網友分享自己因“不會拒絕”而遭遇的困擾 / 微博

學會拒絕很重要,也沒有那麽難。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同學的媽媽來家裡做客,面對她的種種要求一家人都不好意思拒絕。

但在她想要看小雪的雜誌時,小雪直接回應道“不,對不起阿姨”。

小雪拒絕對方的要求/《家有兒女》

她以為父母會批評她沒禮貌,父母反而向她請教如何能坦蕩地說出“不”。

小雪說,“我有權利拒絕別人。無法說不是一種控制力差的表現。”

說“不”其實很容易 /《家有兒女》

在不敢拒絕只能答應的時刻,也許你以為的禮貌早已變了味,變成了卑微的討好。

我們常誤以為“擅長社交”和“情商高”成正相關,在社交場合遊刃有余的人,更值得去深交。

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相反,我們需要正視“社交騷擾”。

大量外界刺激會加速能量的消耗。

所以我們更需要給自己留下獨處的時間,來進行安靜的、深度的思考。

學會拋棄掉無用的關係,適當地保持沉默和距離。

比尊重他人更難的,是尊重自己。

如果你也認為人際交往需要有邊界感,就點擊一下文章右下角的“好看”吧~

—END—

《讀者·原創版》

讀者傳媒綜合性新銳原創青年雜誌

2019年訂閱正在進行中

隨時隨心 全國包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