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0後新型社交潛規則:點讚是我最大的主動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社交的減少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恰恰是人際關係上的一次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朋友,舍去多餘的虛禮客套。脫離對他人的過分依賴,更重視對自身的關注和成長。

作者 /槽值小妹

微信名單裡的好友越來越多,能說真心話的人卻越來越少。

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時刻,看著朋友列表鋼彈三位甚至四位數,卻望著頭像道不出一句寒暄。

前不久,“加了新好友,聊過幾句再無下落”的話題上了熱搜。

1.5億人瀏覽,1.2萬人討論,網友紛紛表示,這說的不就是我嘛。

話題獲得了1.5億閱讀,1.2萬討論 / 微博

有人甚至調侃,“自己有把寒暄聊成遺言的天賦。”

加了對方好友,卻默契地誰也不先說出你好。

即使有交流,也在交換了表情包,哈哈哈哈哈哈後再無下文。

說句“你好”,也需要很大勇氣 / 微博

不止不想交新朋友,老朋友間的話也越來越少。

網友表示自己已不願和老友聊天 / 微博

列表上的人們沒有互相拉黑,卻都在默默解除好友關係。

2

90後正在把朋友

變成網友

幾乎每個人的手機裡,都躺著幾個社交軟體。

當代人交友變成:網絡一線牽,相聚在空間,真情連四海,珍惜這段緣。

90後,交朋友要靠網絡。

通訊錄裡的名單劃了幾屏都劃不完,群聊加了一大堆,陌生人互相打招呼的第一步也變成,加個微信吧。

熱鬧的背後,卻是想找人聊聊心事,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點開朋友圈,刷刷別人的豐富生活,關係好點的才默默點個讚。

好友之間的溝通,全靠點讚維系 / 微博

這也讓“點讚之交”成為了網絡熱詞:

平時不怎麽聯繫,交友主要通過點讚來維持。

更多的關係,連“點讚之交”都算不上。

有時對方昵稱和頭像的一次變換,就可能忘了這人是誰。

90後談戀愛,也依賴網絡。

從各種交友軟體裡認識了曖昧對象,開啟早安晚安打卡的戀愛日程。

互相打字敲下親密稱呼,卻可能連對方的真實樣貌都不清楚。

談得好或許還能把戀情延續到現實生活,終成眷屬。

網戀不乏成功案例 / 微博

談得不如意,有時連分手都沒有通知,直接被對方拉黑。

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研究者Steve Shi曾分享對網戀的見解:

網戀的維持難度系數大,且三分真實七分虛幻。

可很多人,要的就是這種虛幻的感覺,想對方的時候,說出各種情話,送出各種關心。

但沒心情的時候,對方最好不要來打擾。

需要你時,你要自動出現,不需要你時,你最好自己走遠。

不止交友與戀愛,90後同事之間,也在默默向網友發展。

工作上,能線上交流絕不線下見面。

有問題需要溝通,哪怕同事就坐在對面,開口說句話就能解決,也要用電腦打字。

線上是親密的兄弟姐妹,線下卻最怕同事突如其來的關心。

豆瓣有網友發帖表示自己公司就是社恐人士的夢想。

公司同事的交往“少言寡語”,“視而不見”,“保持距離”……

甚至為了不和同事坐一趟電梯,再長的樓梯也要爬。

為了避開同事,甘願走樓梯 / 豆瓣鵝組

網友在下面的回復,更是顯示出為了不和同事交流做出的努力。

團建能躲就躲,病假事假全都用上;

團建找各種理由推脫 / 豆瓣鵝組

吃飯時自己悄悄離開,世界與我隔離;

不想和同事吃飯,找出各種借口 / 豆瓣鵝組

職場上必需的線下溝通,是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痛。

90後面臨的社交無力,不是拒絕交朋友,而是表面上努力維持人際關係,見到誰都笑容燦爛,熱情友好。

私下裡,卻尷尬甚至恐懼交朋友,連電話鈴聲響起,都要做好心理建設才慢慢接起。

2

90後交朋友

一個字“懶”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用來感歎無人對飲之孤獨的詩句。

這種情景在如今,似乎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常態。

2017年《中國空巢青年圖鑒》發布,我國“空巢青年”有5000萬之多,其中90後佔61%。

3000多萬個90後,都經歷過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

小時候連去洗手間都要找一個伴,如今卻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有網友總結自己交朋友的狀態,就是一個字“懶”。

懶得交新朋友,懶得維護老朋友,更懶得因為照顧別人委屈了自己。

因為懶,線下交流能躲就躲;

因為懶,網上聊天在表情包中匆忙結束;

因為懶,朋友圈的狀態也越發越少。

仿佛整個人都從這個世界上蒸發了。

而社交無力,懶也只是一方面。

現代人越來越不“在乎”人際關係,更是因為,不求朋友成群,隻願知己一二。

演員張子楓在一期雜誌採訪中,被問到“你有閨蜜嗎”。

她的回答是,“沒有。沒有遇到合適的。”

不僅如此,張子楓直接關閉了朋友圈,微信互動頻率低的,也徹底刪除了微信。

舍去了刻意逢迎的普通朋友,尋覓著志同道合的知己,很多人因此說自己朋友少。

然而,“沒朋友”的背後,或許只是這部分人,對朋友的理解不同。

張韶涵在《奇葩大會》上就表示自己朋友不多,是因為她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

“雖然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不需要給自己修路的朋友,因為我自己有翅膀。”

她在微博中也說,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拿出勇氣,笑對生活,一切皆浮雲,珍惜那些不是修路的朋友。

叔本華在《附錄與補遺》中說,“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

因為孤獨彼此靠近,可一旦發現“志不同”,又能果斷選擇疏遠。

在一次次試探中,找到可以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這或許就是很多人對待朋友的態度。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合適的距離,合適的禮貌。

如果沒有,那一個人也挺好。

年紀一點點增長,對交朋友的渴望卻一點點下降。

芬蘭艾爾托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份分析了300萬份調查對象的報告中發現:

人們在25歲時達到社交最高峰,25歲之後,活躍度就會逐漸下降。

但25歲之後,大浪淘沙,留到最後的才是摯友。

時間,也在幫人篩選朋友。

3

90後的交往

正在經歷“斷捨離”

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到:“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歎的。”

當代人的交往,更多地遵循了這個道理。

比起花時間聚會交朋友,很多人更願意把時間節省下來,看場演唱會,報個興趣班……

哪怕是自己一個人窩在家裡追追劇,發發呆。

羅振宇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概念:

懂得經營時間,是提升自我價值的前提條件。

不再被人際關係綁架,或許正是懂得經營時間的人,做出的聰明選擇。

小說《去19號房間》裡的妻子,發現自己出現了厭煩家庭生活的時刻。

於是,便在房子裡辟出了一個獨處的房間,也跟家裡人約定好這個空間隻屬於自己。

但沒多久,家人完全忘了這個約定,開始在這個房間裡進進出出。

後來這位妻子在賓館裡租了個房間作為個人私密空間,即使被誤會外遇也不肯說出真相。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19號房間。

再親密的人也希望他能在門前止步,保持界限感。

可往往很多人對界限感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一不小心就越了界。

“都已經是男女朋友,住在一起有什麽不行?”

“我是你爸媽,有什麽不能管你?”

“當你是朋友才跟你說這些,別的人我才不多管閑事。”

打著“為你好”的幌子,肆無忌憚地侵犯你的私人空間和精神領域。

逼得人進退兩難,備受煎熬。

多溝通的確能促進感情,但有時,少廢話,才會真正讓人舒服。

父母,伴侶,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三觀,每個人都試圖互相說服。

但總有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關係就會陷入僵局。

減少交友並不是冷漠,相反,正因為看重情意,才會給對方留余地。

這是尊重,也是讓步。

變化的東西太多,想要擁有全部不現實,想要追趕一切也太難。

不如刪繁就簡,先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

易烊千璽在採訪中,被問到“最好的朋友是誰”。

他回答“我自己”。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鄧巴數(Dunbar's number)的概念:

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維持親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而實際的親密朋友還會更少,甚至接近個位數。

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或許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更值得的人,也是很好的選擇。

社交的減少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恰恰是人際關係上的一次斷捨離。

斷絕不需要的朋友,舍去多餘的虛禮客套。

脫離對他人的過分依賴,更重視對自身的關注和成長。

減少社交,減的不是品質,只是數量。

如果你也欣賞拒絕無效社交的年輕人,就給文章點個讚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