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重度抑鬱症,而有些人不會?

最新的研究對5 -羥色胺轉運基因和抑鬱症之間的聯繫提出了質疑。

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重度抑鬱症,而有些人不會?抑鬱症的原因很複雜,我們對此還沒有透徹的理解。目前認為有幾個原因導致抑鬱,包括:

遺傳變異:攜帶一個或多個「抑鬱基因」上的一個或兩個特定風險等位基因的個體,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

環境影響:消極的生活事件,如創傷、被忽視或受虐待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環境與基因的相互作用:消極的生活事件只會導致具有特定基因結構的個體抑鬱,而這種基因結構使他們罹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

最常見的抑鬱症相關基因是5-羥色胺轉運蛋白基因SLC6A4 (Bleys et al.,2018)。5-羥色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影響多種生理過程和大腦認知功能,其中包括情緒和情感,這就是它與抑鬱症等情緒障礙有關的原因。

的確,低5-羥色胺水準與抑鬱情緒有關(Jenkins et al.,2016),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是最常用的抗抑鬱處方葯。在理論上,SSRIs在大腦細胞通訊過程中阻止5-羥色胺的再攝取,使大腦有更多的5-羥色胺可用,因此有助於減少抑鬱。

從這些方面來看,5-羥色胺轉運蛋白基因SLC6A4會影響抑鬱風險或抑鬱症嚴重程度的觀點是有道理的。特別是,許多科學家聚焦於5-羥色胺轉運蛋白基因啟動子區,即所謂的5-HTTLPR多態性,以研究該基因對抑鬱症的影響。

基因多態性意味著,在基因組的特定位置,不同的人的DNA中可能有輕微的變化,這可能會影響基因產生蛋白質的功能。在5-HTTLPR多態性的情況下,有一個短等位基因(s)和長等位基因(l)。

早在1990年代,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那些有一個或者兩個短等位基因的人,他們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有有兩個長等位基因的人更高,因為短等位基因會導致5-羥色胺轉運體的作用減少(Collier et al .,1996)。

這項早期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5-HTTLPR多態性的興趣,但並不是所有的實證研究都能找到明確的關聯。2003年,一項驚人的發現似乎解決了這一爭議。在一項被廣泛引用的研究中,Caspi和他的同事能夠證明:5-HTTLPR多態性基因型對抑鬱症的影響被一種所謂的環境-基因相互作用所調節(Caspi et al., 2003)。這意味著:只有當個體也受到特定環境條件的影響時,基因型才會產生影響。

具體來說,科學家們發現,個體對高度壓力生活事件的反應不同,這取決於5-HTTLPR基因型。與擁有兩個長等位基因的人相比,擁有至少一個5-HTTLPR多態性短等位基因的人,在經歷高度壓力的生活事件時會出現更多的抑鬱癥狀。然而,如果沒有壓力生活事件,基因型不會影響患抑鬱症的幾率。

本研究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5-HTTLPR多態性及其與抑鬱症的關係的興趣,引發了對這一課題的更多研究。然而,這些研究都存在一個問題:對於基因研究來說,它們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導致錯誤的結果和誇大的效應。

大約10年前,Risch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所謂的元分析(Risch et al., 2009),即實證研究的統計整合。他們分析了14項關於5-HTTLPR多態性及其與抑鬱症的關係的研究,以及這種關係是否像Caspi等人(2003)所報告的那樣受到生活壓力事件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儘管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事件導致抑鬱症的風險較高,但5-HTTLPR基因型對抑鬱症沒有影響,而且基因型與生活中壓力較大的事件之間也不存在環境-基因的互動作用。

儘管有這一發現,自2009年以來,還有數百項關於5-HTTLPR多態性和抑鬱症的研究發表(截至2019年5月初,用科學搜索引擎PubMed搜索「5-HTTLPR抑鬱症」這個關鍵詞,結果有800多個搜索結果)。

到底5-HTTLPR基因型是否影響抑鬱症?

以及是否存在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即這個基因型和壓力事件之間是否有互動作用?

為了徹底地解決這個爭議: Richard Borde和他的同事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了最近的一項新研究(Border et al., 2019)。為了避免以往研究中的統計問題,他們從幾個可供研究人員使用的大型遺傳數據集中獲得了數據,樣本量為幾十萬人。分析結果清楚地表明了:沒有統計證據顯示5-HTTLPR多態性與抑鬱症之間存在關聯,也沒有證據顯示創傷性生活事件或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可能與這種基因型存在環境-基因相互作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5 -羥色胺和抑鬱症之間沒有關係(很明顯,SSRIs治療抑鬱症的成功就表明了這一點),但它進一步支持了精神病遺傳學方面一個最新的認識:精神疾病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可能會受到大量的基因和非基因效應的影響。因此,像5-HTTLPR多態性這樣的單一基因變異,不太可能對一個人是否患上抑鬱症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精神疾病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精神病學遺傳學研究需要考慮到這一複雜性,分析整個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遺傳變異,並將其與精神疾病聯繫起來。(Meier & Deckert, 2019)。


References
[1]Bleys D, Luyten P, Soenens B, Claes S. (2018).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ss and 5-HTTLPR in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update. J Affect Disord, 226, 339-345.
[2]Border R, Johnson EC, Evans LM, Smolen A, Berley N, Sullivan PF, Keller MC. (2019). No Support for Historical Candidate Gene or Candidate Gene-by-Interaction Hypotheses for Major Depression Across Multiple Large Samples. Am J Psychiatry, 176, 376-387.
[3]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E, Taylor A, Craig IW, Harrington H, McClay J, Mill J, Martin J, Braithwaite A, Poulton R. (2003). Influence of 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 Science, 301, 386-389.
作者:Sebastian Ocklenburg, Ph.D.
翻譯:唐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