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脊柱 | 瀰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症(DISH)-MSK4

概述
  • 最早由Jacques Forestier和他的學生Jaume Rotes-Querol在1950年報導,為與強直性脊柱炎區別,命名為senile ankylosing vertebral hyperostosis,又稱Forestier病

  • 隨後被Resnick提出的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取代

  • 臨床並不少見,好發於中老年人,以韌帶、肌腱附著點部位的鈣化和骨化為特徵,最常累及脊柱。

流行病學

  • 發病率隨年齡、地域及診斷標準而異

  • 一般認為20歲以後即可發病,但多在50歲以後診斷

  • 文獻報導50歲後發病率約為25%,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及肥胖程度而增加

  • 有學者認為男性更常見,也有人認為男女比例無差別

病因、發病機制

尚不明確

  • 遺傳因素:hla-B8、cOl6A1與部分DISH患者相關

  • 血清學發現

  1. DKK-1(天然骨細胞增殖抑製劑)血清水準降低,但存在爭議

  2. 相關危險因素

  3. 2型糖尿病、痛風、肥胖

臨床診斷

  • 影像診斷為主,多種標準並行

  • Resnick標準廣泛接受

  1. 至少連續4個椎體前外側緣前縱韌帶連續性骨化(3個連續骨橋形成);

  2. 受累節段椎間隙高度正常,無明顯退變徵象無椎小關節僵直,無骶髂關節侵蝕、融合或關節內骨質融合

  • Forestiert標準

  1. 椎體前外側2個連續骨橋形成

  2. 排除受累節段退變及強直性脊柱炎(AS)

  3. 有作者認為是比Resnick標準更早期的診斷

  • Utsinger"s classification(存在爭議)

  1. 確診:Resnick標準

  2. 疑診:排除退變及AS前提下,1或0個脊椎骨橋+外周骨(如髕骨、跟骨、尺骨鷹嘴)明顯骨贅及骨刺形成

臨床表現

  • 脊柱受累

  1. 脊柱活動度下降

  2. 少數可表現背痛,但程度輕於骨關節炎頸椎受累可出現吞咽困難

  3. 椎體骨折、脊髓損傷

  • 外周受累

  1. 關節活動度下降

  2. 一般無疼痛

影像學表現

  • 脊柱最常受累

  • 胸椎最常見,其次為頸椎、腰椎

  • 椎體前外側連續性骨化,後縱韌帶、黃韌帶也可受累非邊緣性韌帶骨贅,即骨化不發生於間盤邊緣,形成波浪樣外觀

  • 隨時間進展骨化厚度可從1-2mm增至20mm

  • 椎間隙高度正常

非邊緣型骨贅

邊緣型骨贅

外周關節受累

  • 多累及肩關節、肘關節及掌指關節

  • 骨肥厚程度嚴重

  • 骨化部位位於肌腱、韌帶附著點,不進入關節內

  • 關節外肌腱端病常見,好發於鷹嘴、跟骨及髕骨部位

  • 骶髂關節周圍韌帶骨化、髂腰韌帶骨化有較高特異性

鑒別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AS):青少年起病;HLA-B27陽性;骶髂關節骨質侵蝕、融合椎小關節僵直

骨關節炎(0A)

  • 中老年多見;

  • 好發部位不同:脊柱頸椎、腰椎最常受累;外周髖、膝關節最常受累

  • 脊椎間盤退變、椎間隙狹窄:外周關節軟骨損傷,關節內骨質增生

  • 僅有疼痛時保守對症治療

  • 吞咽困難、骨折時需手術治療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