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椎小關節錯位是脊椎病發作的主要原因

摘要:以前普遍認為,頸椎病發病原因是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但是脊椎的椎間盤變性和骨質增生的輕重均與臨床癥狀不成正比。我們研究證明,椎小關節錯位是脊椎病發作的主要原因。

椎小關節錯位(displacement),比脫位(dislocation)、半脫位輕,目前尚無診斷標準(臨床和放射學診斷)。

脊椎小關節錯位可有5種類型:左右旋轉式錯位。左右側擺式錯位。前後滑脫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混合式錯位。

椎間關節錯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間孔的變形變窄,經準確和輕巧的正骨手法糾正後,能恢復到正常或代償範圍,使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

每個脊椎病患者的代償功能,與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狀徑、椎間孔橫徑相關,與椎間孔的縱徑無關,故老年性脊椎退變,椎間隙變窄,其椎間孔雖縱徑變短,椎間孔由橢圓形變成圓形,仍能代償而不發生頸椎病,反之,年輕人無明顯的脊椎退變,因外傷或姿勢不良引起椎小關節錯位,導致脊椎病的發作。

椎間盤膨出、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鈣化等在椎管內或椎間孔佔有一些太空,如無椎間關節錯位,多能代償而不發病,若有錯位發生,同等的錯位程度,則比無上述病理改變者,臨床癥狀更重。正骨手法糾正錯位關節,能恢復到代償範圍,取得臨床治癒療效。

椎間盤突出症(頸、胸、腰),以往認為推拿能治癒的機理為a,使突出物還納;b,將神經根位移,避開突出物;c,將突出的髓核推破而減壓。自從有了CT、MRI後,這些推理巳被否定。我們的研究證明:絕大部分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部位,都並發有椎關節錯位,正骨推拿(比傳統手法輕巧、安全) 將錯位復正,使椎管和椎間孔恢復到正常範圍後,使其恢復到能代償的範圍,故臨床療效顯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術治療。

眾所周知,「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與X線片顯示往往不一致」,也即是說, 脊椎的椎間盤變性和骨質增生的輕重均與臨床癥狀不成正比。這是近百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共識。我研究所1969年研究這一難點時,總結兩例重症頸椎病者的漏診教訓中,開始發現椎小關節錯位在X線照片中雖已顯示,但被誤認為屬攝片時的體位不正所致,而使頸椎病診斷被排除。

脊椎病(頸、胸、腰、骶)的臨床診斷標準仍以癥狀、體征及X線照片(CT、MRI)為主,排除結核、腫瘤、嗜伊紅細胞肉芽腫,外傷者排除骨折和脫位。目前脊椎病的X線照片診斷標準,是以有椎間盤變性(膨出、突出)、骨質增生、韌帶鈣化作為脊椎病的診斷依據。脫位、半脫位有明確的診斷標準,而椎小關節錯位比半脫位輕,放射診斷,目前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這是漏診的關鍵原因。

隨著脊椎病相關疾病診治課題的深入研究,尤以經過100例(分五個年齡組) 正常人的頸椎X線照片的測量取證與100例病者頸椎X線照片對比分析,特別是通過動物實驗的驗證,使我們認識到椎小關節錯位是脊椎病發作的主要原因。脊椎病除外傷直接致病者外,大多數由慢性勞損、老年性退行性變、內分泌紊亂、體質虛弱等基礎病因,導致椎間失穩,在一定誘因下,引發椎間關節錯位而發病。老年性脊椎退變使椎間隙逐漸變窄,椎管內外韌帶相對鬆弛或成皺摺狀,椎間孔縱徑變短,由橢圓形變為圓形,如椎間關節功能良好者,椎管、椎間孔和血管通道仍能代償而不會受損害,不致傷害脊髓、神經根及動、靜脈,這是許多老年人健康狀態良好,而未患脊椎病的原因。反之,無論是何原因造成椎間關節錯位,不論錯位類型,使椎管、椎間孔橫徑變形、變窄,達到一定程度而失代償時(各人的代償範圍與先天性脊柱中的神經、血管通道寬窄相關),即會發病。人們因外傷(嬰兒因產傷)發生的脊椎病,早期尚無退行性變,臨床癥狀重而X線片難有退變性的表現,這就是「不一致」而被漏診的主要原因。相反,不少臨床上經手法治癒的椎間盤突出症和脊椎骨質增生的患者,複查X線照片、CT、MRI,治療前、後對比結果,其突出物形態變化不大,或依然如故,證明臨床療效是手法將錯位關節複位,使椎管和椎間孔容積恢復到代償範圍,解除了骨性壓迫而收到臨床治癒的療效。

我所收治一名頸椎病者,女,51歲,誤診為神經官能症31年( 20歲發病 ),無法正常學習和工作,被迫提前因病退休,以往曾攝頸椎X線照片,排除頸椎病(無退行性變),直到50歲後,頸椎退變在X線片顯示有了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後才確診頸椎病,來我所診治,很快獲得治癒。

近年國內、外有專家巳重視脊柱失穩的研究,取得許多研究成果,我國周秉文教授專題總結出「脊椎失穩症」,提出五種失穩病因:外傷性;退變性;醫源性;病理性;先天性。(引自《實用脊柱病學》);張長江教授在研究頸性視力障礙中,將恆猴頸椎人工移位與人工切除頸上交感神經節,作對比觀察,證明頸椎移位、複位後腦血流動力學改變與交感神經密切相關。不少學者在研究我國醫學手法過程中亦巳充分證明,臨床上大多數脊椎病應用手法治療能獲得良好療效。

椎小關節錯位(displacement),比脫位(dislocation)、半脫位輕,目前被稱為滑椎或關節功能紊亂。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脊椎關節功能紊亂」,在臨床上的癥狀,是可以在患者改變體位而使癥狀消失的。而「脊椎關節錯位」,患者改變體位只能使癥狀減輕一點,而不會消除,由此可見,椎關節錯位比關節功能紊亂重,又比半脫位輕。脫位、半脫位和錯位,都會造成脊柱力學失衡,將引起其上/下相關的脊椎發生病理性(退變加速) 變化,發展成脊柱側彎或推間盤損害。脫位和半脫位在放射診斷有明確的標準,而錯位目前尚無診斷標準(臨床和放射學診斷)。1969-1989年間,我院脊椎病研究小組成員(骨科、放射科、康復理療科)為此進行了兩項科研: 100例正常人的頸椎X線照片分析研究(魏徵、趙文勉、閆書臣、馬永貞、龍層花) ,巳有論文在《人民軍醫》1980·10期發表;頸椎小關節錯位,X線平片觀察(魏徵、羅淑琦、龍層花)。結合1976年進行為期半年的「頸椎病與相關性病症的解剖學研究結果(龍層花、廣醫解剖教研組) 。

(1)脊椎小關節錯位可有5種類型:左右旋轉式錯位。左右側擺式錯位,其下位椎的上關節突或鉤狀突將移向椎間孔內,能導致患側椎間孔變形變窄,孔內橫徑比其上或下一個椎間孔<1/3時,神經根可有刺激癥狀,隨體位改變而癥狀可時輕時重;<1/2時,將有持續性根性損害癥狀,隨體位改變癥狀可稍減輕或加重,此種情況在頸椎45°斜位片可觀察到。前後滑脫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若椎體滑移的程度大,將損害到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前縱韌帶、後縱韌帶和黃韌帶(損傷、鈣化、皺褶、肥厚),導致椎管矢狀徑狹窄。混合式錯位,兼有上述損害。

(2)椎間關節錯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間孔的變形變窄,經準確和輕巧的正骨手法糾正後,能恢復到正常或代償範圍,使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

(3) 每個脊椎病患者的代償功能,與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狀徑、椎間孔橫徑相關,與椎間孔的縱徑無關,故老年性脊椎退變,椎間隙變窄,其椎間孔雖縱徑變短,椎間孔由橢圓形變成圓形,仍能代償而不發生頸椎病,反之,年輕人無明顯的脊椎退變,因外傷或姿勢不良引起椎小關節錯位,導致脊椎病的發作。。

(4)椎間盤膨出、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鈣化等在椎管內或椎間孔佔有一些太空,如無椎間關節錯位,多能代償而不發病,若有錯位發生,同等的錯位程度,則比無上述病理改變者,臨床癥狀更重,在1710例頸椎病統計中,因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間盤突出等病因直接引發的(無關節錯位) ,隻佔18.9%,而有這些退變又因關節錯位才發病者,則佔36.93%。正骨手法糾正錯位關節,能恢復到代償範圍,取得臨床治癒療效。

(5)椎間盤突出症(頸、胸、腰),以往認為推拿能治癒的機理為:a,使突出物還納;b,將神經根位移,避開突出物;c,將突出的髓核推破而減壓。自從有了CT、MRI後,這些推理巳被否定。我們的研究證明:絕大部分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部位,都並發有椎關節錯位,正骨推拿(比傳統手法輕巧、安全) 將錯位復正,使椎管和椎問孔恢復到正常範圍後,使其恢復到能代償的範圍,故臨床療效顯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術治療。

(摘自龍層花《脊柱病因治療學》)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