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多多”造牌“:不做天貓,而做”自有品牌

撰文|李華

關注並置頂商業觀察家報名參加第三屆新零售峰會

拚多多近期推行的新品牌計劃,實質是調貨——通過增加優質商品的供給,提升用戶體驗。

背後的市場意義在於:對於拚多多而言,通過培育打造新消費品牌群,優化平台商品結構,為消費者提供精選商品,進而持續提升平台吸客能力和用戶粘性。

這裡面的一大“背景”是,拚多多目前3.855億的活躍用戶中,超過一半以上用戶是之前沒有線上購過物的電商新用戶。所以,這些用戶對於既有品牌電商平台的消費品牌價格體系可能是“無感”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選擇“造牌”的拚多多,實際也是要根據自有用戶群,來走自己獨有模式。《商業觀察家》認為,至少在未來短期一段時間內,拚多多不會像當下市場出現的一些傳言那樣,會單獨做一個類天貓的品牌電商平台形態。

對於消費品牌而言,由於拚多多的活躍用戶主體,是“白紙”一樣的、對既有品牌運營模式形態接受度相對不高的新用戶群。所以,這裡面一定會有新的商機,問題的關鍵則是,怎麽抓住這些新用戶,怎麽實現有效率的商業組織。

機遇

按拚多多的計劃,拚多多力圖分三個階段實現1000家新品牌的“造牌”計劃。

第一個階段是2018年,平台培育20家消費品牌。第二階段在2019年實現100家消費品牌培育。第三階段實現1000家消費品牌培育。

拚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告訴《商業觀察家》,目前,新品牌計劃沒有限定品類權重。沒有規定要在某一個品類領域培育多少家新品牌之類的計劃。

單從做品牌角度來看,消費品牌要成功有兩大核心要素。一個是商品能力。沒有好的、需求對路的商品,任何品牌都是做不起來的。另一個是對消費者的研究、理解能力。這裡麵包括更高效地與消費者互動,並能快速挖掘、滿足需求等等。

在好的商品層面,目前市場上存在一個機遇期——產能過剩。

因為各行各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會“逼迫”市場內的一些企業尋求差異化、尋求研發提升商品品質、尋求品牌化發展。“製造企業”要在產能過剩的同質化環境下實現發展必然會如此。

而到當下市場階段,很多細分行業,國內一些玩家確實也生產出了很多更高品質的商品,“中國製造”的水準是在大幅提升的。

比如,《商業觀察家》最近參觀考察了紙尿褲企業——重慶百亞。紙尿褲是什麽行業呢?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庫存水準,按當下中國市場消費量算,停止任何生產,庫存都需要2年才能消化完。

所以,這個市場裡的企業,如果想要做大,必然會朝差異化、品牌化、更高品質化方向發展。

而一段時間來,百亞也做了很多投入,研發推出了很多新品,產品品質也在大幅提升,一些新品指標在實驗環境下能超過國際大牌。工廠流水線則可以實現可視化生產——消費者可以在網絡直播上適時看到每天生產情況和生產環境。產品能溯源到每一條生產線、每一個生產批次、每一種原材料。

百亞的商品品質正在大幅提升。

這就是“造牌”機遇。

當市場內有這樣的需求和基礎時,一個平台擁有海量用戶群,尤其像拚多多這樣的,80%母嬰用戶群都在低線市場,低線市場擁有更高的人口出生率,市場基礎盤大,且主體都為品牌消費的“新用戶”。那麽,拚多多當下推行的新品牌計劃,也將可能創造一個增量市場。

百亞董事長馮永林認為,受益於消費更新、二胎政策放開的市場總量提升,以及“中國製造”水準提升,就紙尿褲行業而言,國產新品牌正在崛起,國際大牌佔國內市場份額由2017年的65%,下降至了2018年的50%。

路徑

拚多多推新品牌計劃,有優勢基礎。表現在四個層面。

一、流量成本低。

據第三方數據顯示,拚多多的獲客成本當下水準在50-60元左右。活躍用戶的年均購物頻次則超過17次。

這意味著,拚多多要培育消費品牌,做消費品牌的行銷費用能更好控制。

拚多多是基於拚團、分布式技術架構做“貨找人”的銷售模型,這也能降低銷售的不確定性,品牌行銷費用會下降。

當下,一批“中國製造”都在幫國外大牌代工,“中國製造”的水準也在提升。但他們要做品牌,階段性的面臨行銷資源和能力較弱,品牌影響力與生產製造能力不匹配問題。

因此,能幫他們低成本提升行銷能力的平台,會有優勢。

二、去中間化。

要推新品牌,一定程度也是要讓品牌商能找到”空白“空間,能找到新用戶群,因為要競爭存量市場還是非常難的,各方面成本都被拉升得很高。當下主要表現其實就是能讓品牌管道下沉,或者說,要讓電商的“新用戶”接受品牌。

這就要求控制“品牌溢價”,不能完全採用過去品牌做市場的模型。因為之所以還會有”新用戶“,可能就是因為既有品牌的商品價格體系、分銷網絡效率等阻礙了其觸達新用戶。

因此,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要能創造新的效率。《商業觀察家》的理解是,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也是做一個Costco所經營的去中間化、直接對接源頭、精選商品、提供目標客群性價比的自有品牌概念,只是這個自有品牌不是由拚多多經營,而是由平台商家經營,但拚多多提供平台支撐,並設定標準。所以,相對之前的經營,拚多多是有統一標準能給到消費者了,是平台的一次更新。

《商業觀察家》了解到的一些情況是,在與品牌合作層面,拚多多正在形成標準,比如,拚多多的新品牌扶持對象設定為擁有強大供應鏈,在區域市場有強競爭力,長期為國內外一線品牌代工,擁有角逐國際市場的能力等。

這其實就是去中間化、優化流通效率的”篩選“。是生產到物流到消費者的去中間化路徑,不經過分銷層,甚至不經過品牌方。

還比如,拚多多會要求品牌開辟專門生產線,根據目標客群特徵,來“設定”商品功能,或增設或減少部分功能,來實現商品、品牌的性價比優勢,找準目標客群需求。

即便是與一些大牌合作,如果要做低線市場,也可能通過設立新品牌,品牌直接對接拚多多背後客群來做市場。

這樣做就是控制“品牌溢價”,通過去中間化,減少行銷費用、流通費用等,來實現更好的“品牌性價比”。這樣做也是契合拚多多過去經營的優勢。

一直來,拚多多在低線市場攻城拔寨,都是基於拚團集單對接中小廠產能,走去中間化、優化流通效率的路子。比如,通過拚團集單,可以實現反向定製,按需定產,優化流通效率。

三、資訊對稱。

某種程度看,品牌化發展,其實就是要實現更好資訊對稱下發展。因為品牌化發展是有標準給到消費者的,否則很難規模化。而標準化一定程度會帶來整個市場的資訊對稱化。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中國的一二線市場,競爭更激烈,商業資訊其實更透明。有賣得貴的,也有賣得便宜的。所謂“一分錢一分貨”。

但越到低線市場,其實,資訊就開始不透明了,所以才有很多三無產品流通,有很多假貨。

很多商家會利用資訊不對稱,犧牲品質來賣看似便宜,實際很貴的商品。或者宣傳一些虛假功能。總體而言,商品品質並不是太高,且缺乏明晰標準。

拚多多當下要做新品牌計劃,一大機會點在於,其在低線市場建立了用戶基礎和市場影響力。這不僅意味著是一個品牌增量市場空間,還意味著,拚多多相比之下,有更大機會來營造出資訊對稱環境。

這可能會推動品牌在低線市場發展。

舉個例子,現在拚多多如果在平台上推薦中小品牌,採用可視化的生產流程,怎麽生產、用什麽原料、商品功能展現等等,那是不是在“教育”平台上的低線市場用戶?是不是在給低線市場用戶標準?對於沒有足夠行銷能力,卻能生產出高品質商品的中小品牌而言,是不是為他們鋪路?

兩周內,超過500萬人次通過拚多多平台看工廠直播。

四、互動

除了商品能力,做品牌最重要的能力是理解消費者的能力。

而這要求能與消費者進行更好互動等。

拚多多在這塊的優勢是,其銷售是基於拚團模型,其底層有一個社交邏輯。

一方面,拚多多可以讓品牌與消費者直連,讓品牌商與消費者更好進行互動,並減少中間環節。

另一方面,則是可以打造生產需求資訊流。提升貨物“移動效率”。

通過“貨找人',在拚多多上,品牌商能更容易找到用戶群,並與一個群體產生互動。

拚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

確認出席第三屆新零售峰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