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微企業融資難:說到底中國還是人情社會

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

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其中99%以上是中小微企業,他們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60%的GDP和50%的稅收,是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基本盤。但受限於傳統的信貸模式,小微企業先天缺少能令銀行滿意的征信條件,中國60%以上的民營企業和90%的個體工商戶沒有銀行貸款記錄。

包括微眾銀行的微業貸在內,中國金融界正在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為解決這一難題尋找新的可能性。我們期待,隨著這些嘗試的迭代,金融與實業的雙輪會驅動中國經濟以更有活力、更健康的姿態前進。

——吳曉波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在東南亞做橡膠生意的華人,會把人分成七等,商業待遇逐級降低。

第一等是近親,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以此類推,最後一等是非華人。

每個等級,買賣時的條款不一樣,借貸時的利息也不一樣。

為什麽要這樣做呢?這不是歧視嗎?不是限制自己的生意範圍嗎?

經濟學家戴融(Janet Tai Landa)研究發現,這種歧視是有道理的,因為華人在東南亞政治、社會力量不足,受到的司法保護也不足,面對充滿風險的日常交易,這種區別對待恰恰可以維護自身利益。

在尋常手段不足以解決問題時,不得已用上非常手段。這種人情與歧視的運用,其實隨處可見——直到有一天,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成型。

在中國,小微企業的重要意義無需贅言。它們佔據市場主體的90%,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的發明專利、60%的GDP和50%的稅收。

然而,小微企業融資時,仍然習慣於靠“人情”而不是靠“信用”。

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的數據,有32%的小微企業參與民間借貸,相比之下,只有13%的小微企業獲得過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

而民間借貸的管道中,四分之三來自親戚朋友。

這也使得小微企業通過民間借貸時,要麽無息,要麽高息。無息就是還“人情債”,一般要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作為日常人情支出;而高息,往往要面對高於20%的年化利率。

淨利潤率超過20%的企業,尤其是非金融企業,似乎不多見。然而小微沒的選,他們無法向陌生人證明自己的信用。

最近,小巴和三位小企業主聊了聊:

一位來自傳統製造業,工廠土地是租的,無法抵押,於是將個人幾套房產抵押,打七折向銀行借了錢,現在押無可押,又不願碰民間借貸——“請人擔保,將來就要為人擔保”——於是資金只夠日常周轉,不足以擴張;

一位來自科技企業,沒有廠房土地,一般通過訂單授信,打七折向銀行借款,但這同樣隻解決周轉問題,明明市場前景極為廣闊,目前隻開發了2%-3%的市場,業務增長卻受到資金限制;

一位來自互聯網行業,只有股權融資,沒有債權融資,經歷過資金緊張到處找投資人的時候,但從沒想過從銀行借款,因為商業模式太輕,無可抵押擔保。

我問他們有沒有感受到經濟環境的“寒意”,他們都聽人說過,都有點焦慮,尤其是微信群裡,常有言之鑿鑿的,但實話實說,自己沒感覺到——這三家企業,今年的業績增長都在30%以上。

可他們還是借不到錢。

今年央行一共進行了四次定向降準,全都瞄準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然而幾千億又幾千億的流動性釋放出去,收效並不明顯。根據央行每個季度發布的《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近期一直在放緩。

從中央到地方,一些審計局的報告明確指出:

定向降準釋放資金未主要用於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未實現定向降準應達到的效果;部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未達到“兩個不低於”要求。

這裡的“兩個不低於”,是銀監會2009年對銀行提出的要求: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增量。

後來,因為很多銀行做不到“兩個不低於”,銀監會只好在2015年改為“三個不低於”: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準。

從貨幣政策到行政命令,中央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不可謂不關心,然而信貸資金就是流不到小微那裡。

因為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率確實比大型企業高得多,抵押物也比大型企業少得多,銀行難以授信,小微也自然難以通過傳統融資管道借錢。

傳統金融難以惠及小微,破局的關鍵在哪裡?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國外。

小微企業融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當小巴查詢其他國家經驗的時候,卻在各顯神通中找到了一點共通之處。

美國有小企業管理局(提供75%-80%貸款擔保,風險損失由聯邦預算承擔)、《小企業法》、全國性的信貸擔保協會;

英國有小企業服務局(提供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小企業委員會;

日本有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小微企業發展基金,財政預算裡有專門的小微企業補貼科目;

德國有一類專業化的擔保銀行,協同商業銀行、評級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富國銀行有專門的小企業信貸產品和客戶指導部門,格萊珉銀行更是以小額信貸聞名。

注意到了嗎?這些都不是“政策”,而是“制度”,不是一時的救急之舉,而是常態化設計,是法律、財稅、信用體系、擔保機構、商業銀行協作的成果。

中國在面對小微企業時,有很多家長式的關愛,去杠杆的時候怕傷到它們,查稅收社保、監管民間借貸時一看市場情緒不對就松口,還不斷督促商業銀行提供扶持。

這些做法充滿了人情味,但現代商業需要的不是人情味,而是一視同仁、穩定可靠的制度體系:用信用取代人情,用金融技術消除厚此薄彼、促進普惠金融,用常態機制解決常態問題,讓未來環境可預期。

中國也在改變。

新版《中小企業促進法》自今年1月起實施,把“合理提高小型微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寫進了法律。

今年7月,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公司成立,嘗試建立全國性的融資擔保體系。

銀行也在探索企業借貸新模式,例如微眾銀行微業貸,線上申請,無需抵質押,無需線下開戶,無需任何紙質資料,借助互聯網科技及大數據風控,解決小微融資難題,助力實體經濟。

於是,小巴聊天的三位小企業主,有了更多的故事:

第一位製造業老闆,工廠所在的園區要改造了——現在那個根本不能叫園區,只是一些工廠的偶然扎堆——她說政府補貼一部分錢,把土地買下來,這邊幾個工廠,隻留自己一家,其他的因為環保等問題都要關掉。

園區改造預計要用一年,她好像既不擔心影響生產,也不擔心資金——剛從微眾銀行貸到180萬元,留作備用。

第二位科技企業老闆,也是剛從微眾銀行貸到180萬元,他說微業貸明顯比傳統管道要方便快捷,竟然還不要抵押,搞得他最初以為是騙子,後來知道這是騰訊牽頭成立的銀行才放心。

他也好奇:“就查我的納稅和征信記錄,他們是怎麽控制風險的啊?”然後又自己給出了答案,“聽說門檻還是比較嚴的,納稅等級不夠就申不上。”

第三位互聯網企業CEO,剛剛通過抖音找到了新的業務增長點,我問他有沒有聽過微眾銀行微業貸,靠信用貸款,不用抵押的。他頗驚訝地說沒聽過,有興趣,這就去查查看。

在他們仨身上,小巴真沒感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我猜,這是時局對那些踏實做事的人的獎賞。不汙染,不漏稅,不違規,這些特質在浪潮洶湧時不受關注,但當潮水退去,每個人身上都會露出“信用”的印記——現代商業社會,信用會給每個人獎勵。

2018,真走過來,似乎也沒想象中那麽艱難。轉眼2019,冷暖未知,風向未卜,希望埋頭苦乾的人、拚命硬乾的人、扎根實業的人、服務實業的人,都能好好的。

本篇作者|貓有藥師|當值編輯|何夢飛

責編|鄭媛眉|主編|魏丹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