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鄰家便利資金鏈斷裂陸續停業 從誕生到倒下隻用了3年

  鄰家便利資金鏈斷裂陸續停業 從誕生到倒下隻用了3年

  作者:李又尋歡

  來源:靈獸 ID:lingshouke

  (一)

  曾一度被譽為最像7-11的鄰家便利,3年後走向的,居然是這樣一個終點。8月1日,鄰裡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稱,公司將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市營業。

  《靈獸》看到的這份告知函中稱,之所以到今天這般地步,是“由於公司背後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銀戶账戶被凍結。因為公司處於發展階段,尚未真正實現盈利,依舊需要投資方注資經營,靠店鋪自身銷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且目前公司账戶已被部分供應商訴訟至法院進行了財產保全,账戶資金已被凍結,公司账戶內已無可支配資金。”

  鄰家便利還在告知函中稱,由於無法與公司法人及股東取得聯繫,供應商與鄰家便利的債務債權,只能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訴訟保全。

  這意味著,鄰家便利已經基本自己公開宣布經營破產。並且經營團隊不準備承擔後續債務及合作糾紛的處理事宜——這應該算得上不負責任的一種情形吧?

  話說回來,這個在北京市場曾掀起三分鐘熱度潮的便利店企業,以這樣一種方式離去,實在讓人唏噓。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大家《靈獸》此前一直強調的觀點:便利店是一個長線生意,真的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實現盈利的業態。

  一如北京市場上目前門市最多的便利店品牌好鄰居總經理陶冶曾經指出過的:便利店本身就與大賣場不一樣,並不能簡單依靠售賣商品帶來巨大的提升。便利店在零售裡最難的行業。便利店不是風口,是門口。可怕的事在於,你一打開門,前面是綠草地還是懸崖不知道。

  (二)

  一個在市場上還算稍有些知名度的便利店品牌,居然自己都聯繫不上法人和股東,想想確實也是醉了。

  根據公開資料,2015年7月,7-11北京高管王紫帶著近30位管理層集體離職,創立了鄰家便利店品牌。當時工商資料顯示,鄰家便利店由鄰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開設,於2015年4月注冊於北京西城區,注冊資金為1億元,其董事長及總經理均為從7-Eleven離職的王紫。

  鄰家曾在一年時間迅速開出60余家門市,業界一致的感受是,鄰家便利在選址、陳列、管理及商品結構等方面均有著濃鬱的日系風格。當時,鄰家便利表示未來1年內要在北京開出200家店,之後進軍國內大部分一線城市。但2016年10月,王紫帶領部分員工又從鄰家離職,加盟了另一新興便利店品牌便利蜂。

  鄰裡家商貿(北京)有限公司從2016年10月開始頻繁變更相關工商事項。2016年11月9日,股東由原來的王紫、田翀、楊威變更為賈衛平和王招華二人。2017年5月19日,鄰裡家的股東又由原賈衛平、王招華變更為韓磊、賈衛平及錦雲(深圳)股權投資有限公司。

  王紫離開後,鄰家的業務雖然受到影響,但仍然保持著發展態勢。目前在北京市場有168家門市。

  鄰家便利的告知函顯示,公司有三位股東,分別為韓磊、賈衛平及錦雲(深圳)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並附上了兩位自然人股東的手機號碼——顯然,供應商不可能比鄰家自己更有本事,可以通過這兩個號碼聯繫上他們。

  《靈獸》辦公所在辦公大樓下的鄰家便利,裝上了門頭擺上了貨架,但始終未見開業,7月初門口竟被房東貼上了催繳所欠房租的告示,稱“租賃後始終未曾交過房租”。

  《靈獸》還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鄰家便利早就應該知道自己已經無力經營,近來平均每月虧損在500萬元左右,股東出事沒錢補了,“只能關門,但明知道不行了,還繼續和供應商合作,這簡直是害群之馬。”

  鄰家資金鏈斷裂,估計與善林金融的“出事”有關。

  根據《界面》的報導,鄰家便利店隸屬於鄰裡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5年5月5日。查詢鄰裡家工商資料不難發現,擔任這家公司監事一職的項建安還是北京萬卓智匯商貿有限公司的大股東、佔股40%,持有另外60%股份的,是高通盛融財富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而高通盛融恰恰是善林金融創始人周伯雲投資的公司之一。鄰家100店開業時,善林金融的高層還出席了開業儀式。

  據說,在善林金融內部,鄰家便利被視為兄弟企業是眾所周知的,甚至善林金融的員工拓展客戶時,都會以“老闆不只做金融,還投資鄰家便利店等實體經濟”來為平台背景加分。

  4月24日,上海市警察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車-上海”發布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雲等8人被批捕。

  3個月後,鄰家果然撐不下去了。

  (三)

  便利店是近兩年來最火的零售業態之一,尤其是2018年,便利店市場融資消息不斷,包括福建見福便利、武漢Today便利、西安每一天便利分別獲得來自紅杉資本、泛大西洋資本、春曉資本等投資機構的數億元投資,其中Today的估值超過30億元。

  從國際與國內的數據對比來看,中國的便利店市場確實還有著巨大的太空: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大體為54%:46%,而中國便利店和超市的佔比大體是8%:92%。

  但正如陶冶所說,便利店的單店銷售不夠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按相關數據,中國便利企業的單店平均日銷售額大概為6000元左右,而中國台灣地區的便利店,這一指標為1.5萬元,日本則高達4.2萬元——如此巨大的差距,也是便利店在中國市場難以盈利、企業很難持續堅持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CCFA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便利店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租金和人工,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靈獸》此前也曾指出,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便利店的大規模發展。中國這麽大,有便利店發展的太空,也有適合便利店發展的城市,但絕對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業業態在不斷創新迭代的環境下,市場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我們仍然堅持此前(2017年)的觀點:便利店絕對不會像共享單車和計程車軟體一樣,是一個僅憑資本推動就能瞬間可以燎原的領域(有趣的是,共享經濟已經一地雞毛了),這一點資本很可能最後要失望了。這一點,想借資本在這個領域裡有一番作為的那些企業們,最終可能也要失望了。

  另外,P2P正在以前所未來的速度“爆雷”。如果有涉及到這類投資的零售企業,一定要萬分小心,船已在沉沒中,如果想繼續活下去,請想盡千方百計上岸。

  當然,生活總會給我們驚喜的——那些始終堅持、扎實在這個領域的便利店企業,仍然會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究竟。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不管什麽零售業態,開店除了選址,也一定要考慮房租和營業收是否匹配,更適合租金高額的城市核心區域和商務辦公大樓區域的便利店業態更是如此——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靈獸》希望,鄰家便利的倒下,僅僅是一個個案。(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魏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